【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
冯宝哲
对联,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俗称“对子”,简称“对”或“联”,也叫“联语”、“联句”。通常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一组对偶语句,即题于楹柱之联,后雅称为“楹联”。
一、对联是中华国粹
1、对联中国特色鲜明,华夏独自一家。从世界文学宝库来看,从古至今,任何其他国家、其他民族都不曾有过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对联讲对称和谐,而对称和谐是一种自然美,多音节、拼音文字无法用整齐、划一的方式表达这些自然的对称美,只有中国的单音节、方块字才具有这种功能。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它具有中国特色!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是中华国粹,民族瑰宝。对联是一个完整的而有独立意义的表述单位,它既对又联,涵义丰富,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衬、对等、对齐、对应、对偶、对仗、对流等义;联,有联合、联系、联接、联袂、联络、联贯、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义。它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独立性,是与一篇文章、一首诗词一样平起平坐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具有固定的表现结构,那就是一个中心,两个侧面,由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上下两联构成,这就形成它特有的对称形式而区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
2、对联是两行文学。对联由上下联两行文字组成,因此也有人称对联是两行文学。它可短可长,在各种文学形式中,以短小精悍见长,是任何文学体裁所不可比拟的,短则每边一字,长则可达数千,宜伸宜缩,简繁均可,所谓“撑天柱地两行字,涵古盖今一副联。”它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有人说“对联是诗中之诗”,这不仅是因为近体诗中有两联必须相对,更主要的是说对联言简意赅,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所难以具备的“浓缩精华”的功能。对于我们退休在家的老年朋友,闲时琢磨对联是最简便、最省力的艺术练习。
3、对联具有三大特性。这就是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
(1)群众性。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文学形式。它的篇幅可长可短,语体可文可白。语气可庄可谐,风格可雅可俗,有很强的适应性,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既可兴观群怨,又可喜怒哀乐;既可日常应用,又可应景抒情;既可浅斟低唱,又可述古颂今。再加上它明瞭、通俗、直观,切事切景切情。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它有充分发挥各人才智的余地,学富五车的固然可以作出上等佳联,粗通文墨的也可以道出巧妙对句,因此我们说,对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2)实用性。对联的应用范围很广,社会各种场合,都有它的表现市场。如亭台楼阁、宫廷院落。官邸殿堂、书院会馆、别墅书房、城寨庄园、村民茅舍、祠庙古刹、庵舍道观、祭坛陵墓、门坊戏台、店铺学堂、或重大庆典、节日雅会、婚寿喜庆、祭祀哀挽、题赠颂扬、歌山赞水、咏物述志、传情寄爱、警世诲人等各种环境,无不用之,可以说,“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生活中无时不用联,无处不用联。
(3)鉴赏性。对联这一艺术形式,融合力与艺术性其大无比,真如海纳百川,对于我国自古至今的各种文学艺术,都能敞开门户,确实达到了来者不拒的地步,我国传统文学。如《诗经》的敦厚,《楚辞》的浪漫,汉赋的铺陈,六朝骈文的严谨,唐诗的韵律、宋词的典雅,元曲的俚白,唐宋散文的浩荡文气,明清小说的逼真描写,等等以及上述文体的多种句法句式,各种修辞艺术和各种表现手法,对联无不包容,多方继承,尽情吸收。并形成了对联自身的艺术内涵。对联种类繁多,题材广泛,蕴含和涉及的知识极其丰富。举凡天文地理,草木鱼虫、宫观祠墓、政经哲史、诗词书画、古今中外、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等等无不涉及,无不可以入联。对联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巧思佳构,妙趣横生,并且表现和蕴含着某种机趣、奇趣、风趣、谐趣。使人久久不忘。对联文学还与书法、图画、雕刻、装饰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使之如虎添翼。对联中充满了美的享受。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对联具有很高的鉴赏性,它可以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对联的规矩看起来很复杂,其实细理其头绪无外乎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两条。这是对联的灵魂和精髓。
1、词语对仗。说对仗要先说对偶,对偶是修辞的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诗词对联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诗词联句的对仗要求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中以同字相对。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了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以郑板桥的《春风》联为例,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可作如下分析:“春风·夜雨”同为名词,都是偏正结构,“放胆·瞒人”同为动词和名词,都是动宾结构,“来·去”同为动词,“梳柳·润花”同为动词和名词,都是动宾结构,上下联词性、结构全部对应,故对仗工整。
2、声律协调。对联讲究平仄声调。平仄指声调的长短律和高低律,即长短调的交替和高低调的交替。平仄的作用在于能使音调多样化,调值相异、产生美感。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和即和谐,和谐的音调自然会悦耳动听。要区别平仄,先得懂四声。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古四声的平仄分类是、除平声外,其余上、去、入三个音调都是仄声。四声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异,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分化为阴平(不升不降)、阳平(不高不低),在汉语拼音中称为第一声、第二声,上声称为第三声,去声称为第四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了,分别被派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在现代汉语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日常比较简便的区分平仄的方法是看音调的长短度,凡是可以拉长的声音就是平声,不能拉长的声音就是仄声。妈、麻、马、骂;衣、移、以、异;耶、爷、也、夜;飞、肥、匪、费;滔、桃、讨、套;温、文、稳、问。前两声为平,后两声为仄,大家不妨反复念读,体会新四声的各自特点。
对联对声律协调的要求,就是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
以前述郑板桥的《春风》联为例,它的平仄格式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郑板桥另有一副书斋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其平仄格式也与《春风》联相同。
冯宝哲先生
冯宝哲先生:1938年生,陕西省蒲城县龙池镇人。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