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刘太品谈对联之一
对联产生的文化渊源
刘太品先生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寻求对联得以产生的文化渊源,从而明确对联在文学以及在社会文化中的位置。他主要从哲学心理学层面,语言学民俗学层面和对联文体的定位三个方面来阐释对联产生的文化渊源。
首先,他认为对联有着哲学心理层面的文化内涵。这里的哲学指的是符合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生相克,在矛盾对立中走向和谐统一,是事务发展的终极目标与永恒动力。这些宇宙观和自然观也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从而决定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走向,也就是从一维的线性思维方式迅速地跃升到二维的对称思维方式,以及更为跳跃的类比思维方式。我们今天创作对联的对称思维和类比思维,正是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对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如林则徐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就是以对称的和类比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创作的。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中,从来都有对整齐性和对称性有着先天的偏爱。从观念的层面上说,基本上所有的观念都存在其对称的观念。从器物层面来说,无一不力求对称和均衡之美。所以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对于对称美的追求。
其次,他认为对联有着语言学民俗学层面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学上,汉字是音、形、义合一的文字,“音”就是“声调”。在现代汉语语音学中,声调是指汉语音节中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南北朝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后人逐步制订出近体诗的格律。骈文的发展在南朝齐梁时代达到登峰造极,“骈四俪六”句式开始定型。对联文体的滥觞,就直接继承了格律诗和骈文中对于平仄声调的要求。在对偶修辞的发展上,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是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对对偶格起名并进行详细分析的人,他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丽辞的形成原因、源流发展、基本类型、常见弊病以及写作的总体要求。唐人进行了更详尽更深刻的论析。宋词元曲的创作实践使得对偶辞格演化出更加繁复的变化形式。在民俗的孕育上,文学与民俗的结合,孕育了对联文化,最终产生了对联文体。比如:年节桃符习俗,宜春帖的习俗,古代丧礼中的铭旌习俗,导致了红纸春联和丧葬实用对联的出现。
再次,他对对联文体进行了定位。他认为,一种文体的产生总是会与其相邻文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与其它文体特定的位置关系。对联文体也是如此。对联作为一种晚熟的文体,进入韵文的国度之中,应该占据什么样的坐标位置呢?把对联文体置于诗歌之下,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可行性,清代及民国大量作者在编辑个人作品时,是把联作附在诗作和词作之后的,诗联一家,应是古今众多文人雅士的一个共识。在元代到清末的数百年间,在各种诗歌文体并行发展的同时,接过诗歌文体更新接力棒的只有一种文体——对联。
关于“楹联”的定义,各种辞书众说纷纭。事实上,1961年《辞海》试行本就作出了比较合理的界定: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红纸对联,则叫“春联”。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
刘太品简介:
刘太品,1964年出生,山东单县人。1998年起任中国楹联学会驻会秘书,历任会长助理、副会长,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出任全国楹联评委四百余次,在中华书局出版有《对联入门》、《古今行业楹联》、《中华春联实用手册》、《中华楹联故事》等。主编年度《中国对联作品集》等,执笔编写《联律通则导读》、《清联三百副》等,主持编纂《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
(整理: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