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原标题:中国古人的高考“满分作文”长啥样?
科考取士在中国由来已久。承袭千年的科举考试中,古人所面对的可以说只有一种题目:作文。在这一隅天地间,他们又是如何以一支笔、一缕才思,挥洒为国为民的仁人志气,绵延神传文明的千年辉煌?
明代绘画中所描绘的殿试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立于隋,至清末废除,在延续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中,产生了七百多名状元。古人取士重文采、义理、胸襟,更重道德。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十二月敕:“自今以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或曾任州府小吏,一事不合入清流者,虽薄有词艺,并不得申送入。”可以说,状元们多为当时社会的风流高尚之人物。
在千年承袭过程中,科举考试科目多有变化,但大致可分为常科、特科、武举和童子举。常科定期举行,产生明经、进士等,特科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如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哲人奇士科。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明经、诸科被罢除,因此自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以后的八百三十多年间,常科只以进士一科取士。
另外,不同民族当政时,科举也有不同特色。在辽代,契丹人不许应举。金代专设女真进士科,使用女真文字。元代进士为一科两榜,蒙古、色目人一榜,称为“右榜”,汉人、南人(特指原南宋境内汉人及其它各族)为一榜,称为“左榜”。
科举考试场地——贡院号舍模型(公有领域)
各科取士中,进士最受人尊重、影响力最大。《新唐书选举制》载“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在唐代,新科进士更有雁塔题名、曲江流饮、杏园赐宴之盛。唐宣宗李忱就对进士万分羡慕,深以不能参加科考为憾,多次在宫中殿柱上题写“乡贡进士李显龙”、“乡贡进士李某”,自诩进士。
唐张柬之:大器晚成
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唐代名人,都是进士出身,如王勃、张九龄、张柬之、王维、颜真卿、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张柬之是唐睿宗永昌元年(698年)贤良方正科状元,他的状元之路颇具戏剧意味。
张柬之出身襄阳张氏,为汉留侯张良之后,世为大族。张柬之自幼便熟读诗书,后入太学,涉猎广博,终登进士。但他官运不济,直到永昌元年65岁时,还只是一介县丞。然而永昌元年,正是武则天改唐建周的前一年,朝廷急需大量人才。当年常科只取进士八人,朝廷令开贤良方正、明堂大礼二科,广致人才,应考者千余人。
科举放榜时的情景(公有领域)
唐代惯例,已取进士者,可以应试诸科,张柬之便参加了此次贤良方正科考试。然而发榜时,他又名列下课。正当张柬之感叹时运不济、灰心于仕途蹉跎时,事情出现转机。因为取人太少,又进行重考。此次张柬之一举夺魁摘得状元,《大唐新语》载他,“自下第升甲科,为天下第一”。
此次贤良方正科有策对两题,其中第一题,问选贤用能之道。张柬之挥毫落笔,洋洋洒洒写就一篇长文。这里节选两段: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王者受命于天,故则天而布列职。天生蒸人,树之君长,以司牧之,自非聪明睿哲,齐圣广深,不能使人乐其生,家安其业。陛下德自天宗,慈悯元元,既乐其生,且安其业。臣闻瑞者,上天所以申命人主也。故使麒麟游于囿,风皇集于庭,庆云出,神龙见。其余草本烟露之祥,不可胜纪。陛下日慎一日,虽休勿休,故天申之以祯石,告知以神文。大矣哉!圣人之鸿业也。”
张柬之说,为君之道,要先尊天道。上天指定了人间帝王,也自然安排了文臣武将各领其职,辅佐君主。作为皇上,要慈爱百姓,时时规范自己的德行,这样上天一定会昭示吉祥,使人民得以教化。
在具体选官问题上,张柬之建议皇帝注重地方官员的选拔任命。
“臣以今之刺史,古之十二牧也。今之县令,故之百里君也。有官联焉,有社稷焉,可谓重矣。任非其材,其害亦重矣。昔周宣王欲训其人,问于樊仲曰:‘吾欲训人,诸侯谁可者?’仲曰:‘鲁侯肃恭明神,敬事耆老,必咨于故实,问于遗训’乃立之。晋之名臣亦言,舍人、洗马,一时之高选,台郎、御史,万邦之俊哲。若出于宰牧,颂声兴矣。由此言之,则古牧州宰县者,不易其人也,自非惠训不倦,动简天心者,未可委以五符之重,百里之寄。今则不然多矣,门资擢授,或以勋阶莅职,莫计清浊,无选艺能。负违圣诫,安肯肃恭明神?轻理慢法,安肯敬事耆老?取舍自便,安能求之故实?举措纵欲,安能问之遗训?异一时之高材,非万邦之俊杰。欲是多其仆妾,广其资产,齿角两兼,足翼双备,蹈瑕履秽,不顾廉耻,抵网触罗,覆车相次。孔子曰:‘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故臣下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
张柬之的两篇策对均获武后赏识,置为状元,自此仕途顺达,历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等职,并在长安四年(704年)官拜宰相。然而,张柬之一直心怀李唐,在他当宰相的第二年(神龙元年),即趁武则天重病之机,发动神龙政变,除掉了宠臣张昌宗和张易之,迫使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改周为唐。张柬之因为复唐有功,在中宗朝再次被拜为宰相。
宋文天祥:浩然正气
古时中状元不易,父子同为状元则就更加罕见。我国古代产生过五对父子状元,其中四对都出自宋朝,可见宋人家教谨严。宋朝诸位状元中,最著名的恐怕是南宋末期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了。
文天祥状元及第(公有领域)
文天祥自幼聪敏过人,有文曲星下凡之称,被誉为神童。宝祐四年,文天祥到临安参加会试,由于旅途劳顿,直到考前仍深感不适。廷试当天,文天祥强打精神赴考,由于考生众多,被夹在诸进士之间拥挤入门,出了一身大汗,顿觉苏醒。览毕御策题,他便文思泉涌,运笔如飞,洋洋万言,写就一片针砭时弊、大胆革新的策对,深得皇帝赞许,其浩气忠心,亦令人为之动容。宋理宗赵昀钦点文天祥为当科状元,并赐诗勉励。
文天祥像,载于《晩笑堂竹庄画传》(公有领域)
在策对的最后一段,文天祥针对理宗“道久而未洽,化久而未成,天变洊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符泽未清,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之问,提出了“公道”、“直道”之论,劝勉皇帝自我振作,不仅法效汉、唐圣世之治,亦追望远古圣皇之功,以开太平。他说:
“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周道如砥,其直如失’。自古帝王行道者,无先于此也。臣来自山林,有怀欲吐。陛下怅然疑吾道之迂远,且慨论乎古今功化之深浅,证效之迟速,而若有大不满于今日者。臣则以为非道之罪也,公道不在中书,直道不在台谏,是以陛下行道,用力处虽劳,而未遽食道之抱耳。果使中书得以公道总政要,台谏得以直道纠官邪,则陛下虽端冕凝旒于穆清之上,所谓功化政效,可以立见。何至积三十余年之功力,而志勤道远,渺焉未有际邪?臣始以‘不息’二字为陛下勉,终以‘公道’、‘直道’为陛下献。陛下万几之暇,倘于是而加三思,则跻帝王,轶汉、唐,由此其阶也已。”
考官王应麟评语云,“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皇帝更赐诗曰:
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
诚为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
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
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明赵秉忠:状元试卷
现存最早的一份状元卷真迹,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状元赵秉忠的试卷。
该试卷长47.6厘米,宽14.1厘米,全卷19折,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试卷前半部分为赵秉忠家世简历,占四折,正文十五折,用工整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藏于中国大陆青州博物馆)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细节。(藏于中国大陆青州博物馆)
由细节图片可看出,文中提及皇帝时,均顶格写在句首,而所有的自称“臣”字都比其它字小一号。
试卷中,相对于“天子”,赵秉忠提出了“天民”之说,敦促皇帝重视百姓民生。他还深入分析了国家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论述了法治、德治、廉政等关系,彰显了他治国安邦的胸怀大略,以及日后为官的清廉公正。赵秉忠用“实政”和“实心”回应了策题的“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之问,他说:
“何谓时政?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行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钜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有此治本,则不徙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
赵秉忠画像(公有领域)
赵秉忠出身官宦之家,相传他未第时,一天在旅馆忽见一双靴子自跃上床,以为吉兆,不久果然高中状元。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本文为百家号作者无风起念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