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在现在的时代,高考对于每一个中国孩子来说都成为了人生中的必经之路。可能很多还在上学的学生们,会觉得高考竞争太激烈,学习压力太大。事实上,我们现在的高考虽然有竞争压力,但是学生的选择性也很多,不同成绩段的学生在高考之后几乎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大学可以上。而这种情况,在几十年前却是根本难以想象的。
现在的高考,真正完全考不上学校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而几乎九成以上的人在高考之后,都能顺利进入大学。但是在1977年我国高考刚刚恢复的那一年,本科录取率仅有1%,专科录取率则不到10%。也就是参加高考的人中,有接近九成是完全失败的,之后没有大学可以上。与之相比,我们现在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高考刚恢复的时候,考试制度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并没有现在这么精细的科目划分,只分为文史和理工。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文科女状元,语文成绩距离满分只差1分,当时的语文满分也不是150,而是100分,这位女状元考了99,而她的作文更是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
深陷泥潭,不甘平凡
大家都知道,我国曾经有10年的时间是停止了高考的。当时的学生们,都是在中学毕业之后就开始下乡工作,几年之后工作表现好的可以通过组织推荐,去到大学读书。而如果没有得到推荐,可能一辈子的时光都只能消耗在农村,日日与黄土地打交道了。
1975年,刚刚中学毕业的刘学红,也是同样的命运,她来到了一个叫作高岭乡的地方,与其他知青共同工作。上山下乡之后干的活都是非常累的,刘学红并不是懒惰的人,她也不怕苦累脏,每天干活都非常努力认真。但是久而久之,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她还是产生了一丝迷惘,她不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是不是都要一直重复这种生活。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擅长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而刘学红,则恰巧属于不擅长体力活苦力活的那种人,她天生力气就比较小,因此在做体力活的时候,效率是完全低于别人的。而在这里,体现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干活得多少。因此刘学红不止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体现不出任何价值的。
刘学红在迷茫的时候和同是知青的工友谈过这个问题,她问工友是否准备一辈子都待在这里。而工友没有意识到刘学红的迷茫,只是非常冷静地回答她:“不好好干活,就不会得到组织的好评,也就不可能被推荐大学。”这个回答非常冷漠,但是也非常现实。刘学红是不甘平庸的,她不想一辈子耗在这里,但是她并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拯救自己。
失望无力,转机突至
之所以说高考公平,就是因为在高考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试题。然而通过推荐的方式分配大学名额,则是非常“不公平”的。刘学红本来就有点迷茫消沉,现实却又给了她沉重一击。当时大队的会计有个女儿,这个女儿并没有通过考试,但是得到了推荐名额,因此直接进入了当时北京非常知名的一所大学。
有真才实学的人们被困在这里,而连考试都无法通过的人却仅仅因为有“关系”就进入了知名学府,这种不公让刘学红非常失望,也非常愤怒。然而她面对这样的现实,却是非常无力的,并没有任何的解决办法。因为力气小而干活效率低的刘学红,得到推荐名额的概率太低了,她的人生好像注定要扎根在农村了。
不过非常幸运的是,在刘学红绝望认命之时,一个重大的转机却突然到来了。1977年的时候,高考制度恢复,10月份的时候这个消息被公之于众,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高考,则会在1个月之后举行。这个时间是非常仓促的,尤其是这些上山下乡的知青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学业了,要在1个月内做好复习并不容易。
但是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的知青们,完全没有心思考虑难不难的问题,他们只知道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命运的转折,是他们未来人生的希望。每个知青都非常激动,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了报名,然后就开始了边干活边复习的生活。
高考状元,命运的改变
一个月的复习时间是非常仓促的,而且知青们每天还要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工作,为了挤出时间复习是需要废寝忘食的。刘学红也是复习大军中的一员,她复习的非常刻苦,因为她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开考前半个月,知青们全都请了假,开始专心投入复习,大家会相约一起复习,有了学习资料也会互相分享传阅。
在所有人害怕又期待的心情中,高考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刚刚恢复高考,题目相对于现在是简单很多的。而刘学红报的是文史科目,作文的命题是结合当时现实的,要写的是上山下乡的生活。刘学红对于这件事情非常有感触,她在这一年里心路历程也非常丰富,这篇真情实感的作文写出来后得了高分,只差一分就是满分,高考后她的作文也被刊登上了《人民日报》。
当时的文科考试,作文是占分比例很大的,刘学红的作文高分,基础题目满分,最终她的语文成绩高达99分,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文科状元。1978年3月,大学开学,刘学红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刘学红进入了中国青年报工作,多年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了总经理。
结语:
刘学红对于当年的高考是非常感激的,她非常明白,是高考给了她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没有高考的恢复,她的后半辈子则只能从事自己最不擅长的体力劳动,然后庸碌无为一辈子。刘学红并不是唯一一人,当时被高考改变命运的还有千千万万的知青学子。
如今教育制度的完善,让高考成为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高考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没有了“神圣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要辜负青春,努力学习不负高考,然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人民日报》《百万青年找书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