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假的网贷合同在法律上无效,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以下是关键法律要点和应对指南:
一、什么情况下网贷合同无效?合同主体造假冒用他人身份:用盗取的身份证、伪造签名签订的合同,因非真实意思表示,合同无效。虚构贷款机构:未取得金融牌照的“山寨平台”签订的合同,违反《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9条,合同自始无效。合同内容违法高利贷:年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4倍(目前约为15.4%),超出部分无效(《民法典》第680条)。砍头息:如借款10万元,实际到账8万元但合同仍写10万元,法院按实际到账金额认定本金(《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6条)。霸王条款:如“逾期后抵押房产归平台所有”等条款,因显失公平可申请撤销(《民法典》第151条)。签订过程违法胁迫或欺诈:通过恐吓、PS裸照等手段逼迫签订的合同无效(《民法典》第150条)。电子合同未验证:未通过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等实名认证的电子签名,可能被认定无效(《电子签名法》第13条)。二、假合同常见套路与法律后果三、遇到假合同如何维权?立即取证保存APP截图、短信记录、银行流水(证明实际到账金额)。对电子合同录屏(包含网址、签名页面),必要时公证(费用约1000-2000元)。法律途径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合同无效(诉讼费50-500元),胜诉后无需还款。刑事报案:若遭遇暴力催收,向公安机关控告诈骗罪(保留通话录音、威胁短信)。反制措施对虚假合同中的高利贷,可主张仅偿还本金+合法利息(LPR的4倍)。若已被起诉,申请司法鉴定合同签名、指纹真伪(鉴定费约2000-5000元)。四、重点提示
总结:假网贷合同的核心破局点在于证明合同非真实意思表示或内容违法。及时取证+法律手段双管齐下,可最大限度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