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螃蟹是很多人喜爱的佳肴,持鳌赏菊自古以来是一大乐事。但近年来螃蟹产量减少,供不应求,不能满足需要。这使我对一项科学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项发明就是“河蟹人工半咸水繁殖和工业化育苗技术”。1984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在1986年4月第十四届口内瓦世界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获得金牌奖。 我拜访了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时任安徽省水产局局长的赵乃刚。这位中年科技工作者好像很了解我的心情,才见面就对我谈了多年来螃蟹减少的原因。 那是在1972年,该诅咒的年代,他被撵在一个穷乡僻壤种稻子。
有一天,突然通知他去参加长江水产资源调查。仅仅在长江安徽段走了一遭,他就了解到,作为经济动物的螃蟹,同鲡鱼、刀鱼一样,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年产量还不及解放初期的1/3一1/2。主要的原因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地方修建了水闸,切断了河流湖泊同长江的联系,阻截了螃蟹洞游的路线,使它无法正常生殖繁衍。有的是水质严重污染,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的有害金属像毒药一样促使螃蟹大量死亡。还有,保护资源的观念淡薄,乱捕滥抓,有增无减。“要知道,螃蟹在历史上曾经多得成灾呀!”赵乃刚不无惋惜地对我说:“你大概只听说过农业上蝗虫成灾。可是,确实发生过蟹灾。大约在 600多年前,元朝成宗大德丁未年(1307年),江苏苏州一带,螃蟹如蝗虫一样满地乱爬,攀倒稻秆,食尽稻谷。清朝人写的《蟹录》卜有记载。可现在却闹起了蟹荒。” 面对这种情景,赵乃刚自然十分痛心。水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事业心促使他提出了一个“救蟹方案”,即人工培育蟹苗,然后到江河中放养。
当时,他了解到,有些地区像浙江已经有人用天然海水培育蟹苗了,这使他非常高兴。因为这证明了用海水培育蟹苗是可以成功的,但这也有局限性。一则要用天然海水,只能在海边育苗,那么内陆怎么办?二则天然海水容易受到污染,蟹苗有可能受到伤害。于是,赵乃刚提出了人工配置海水的方案。 “为什么一定要用海水呢?”我不解地问。 “这要从河蟹的生活习性讲起。”赵乃刚这样回答。 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是最大的门类,它们的肢体都是分节的。从亲缘关系上看,螃蟹同虾是最近的亲戚了,都属于节肢动物门类中的甲壳纲。这甲壳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动物形状千奇百怪,体态大小悬殊。小的如喂金鱼的名叫红虫的水蚤,大的如巨鳌蟹,展开双赘宽度可达3米左右。其中的蟹类名目繁多,仅我国就有600多种。
人们最爱吃的美食河蟹,学名叫中华绒鳌蟹。它终年在淡水河流湖泊中生活,但到每年农历九十月,要徊游到浅海去生儿育女,蟹的幼体阶段就在那里度过。这时候河蟹的肢体饱满、性腺发育成熟,是为最佳食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月团脐十月尖”。所以,根据这种徊游的特性,必须用海水培育蟹苗。 就在1974年,赵乃刚开始了人工配制海水繁殖蟹苗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