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人历来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随着个人能力的扩大和认知的提高,最终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每个小小的家庭,便是社会的组成单元。没有一家一户的用心经营,也就没有政通人和的社会和永续发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家庭的发展离不开家风。
中国的家风历史由来已久。最早的家风起于孔子。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还是小孩子,“趋而过庭”时,被孔子揪住了。孔子问儿子有没有学诗,有没有学礼?孔鲤回答没有。孔子很失望,说“不学诗何以言”?“不学礼何以立”?他作为父亲,谆谆教导儿子要学诗、学礼。这便是“孔门庭训”的家风故事。
在中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由孔子发端,后世古人都非常重视家规家训的制定,家风的建立与传承,家人族人遵守,严格谨记,形成家风,时代传承。良好的家风是家庭兴旺、人才辈出的环境条件。
有不少人对曾国藩的治家历史耳熟能详,曾国藩的家风家训确实是中国家风的一个楷模。
曾国藩的家族时代为农,耕种为主。曾国藩自己则是半耕半读中奋发图强,最后因屡次军功卓著而官至极品。其家族因曾国藩而获荫泽荣华,四个弟弟也受到朝廷重用,手握重权,官至高位。
曾国藩并未因此飞扬跋扈,他自己终身保持克勤克俭。日常饮食上,仅上一荤;穿衣上,一件青缎马褂一穿穿了30年;日理万机,从不拖沓,日记记到去世前一天,几十年一天不落。
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而且还通过家风家训的训导与实行,把曾氏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制定了“治家八字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让家族之人勤勉劳动,孝敬父母,照顾邻里。
在他的家风熏陶环境当中,曾家的后代人才辈出。这些后代,通过日常劳动锻造了钢筋铁骨的健康体魄,他们勤俭谦恭,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且德才兼备。曾家的后代,既有领兵打仗的将帅,也有学贯中西的学术领袖,无论哪个领域,都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反观当前,由于家风文化的缺失,家风意识的淡漠,很多年轻人,即使出生在豪门之家,嘴里含着金勺子出生,也因无约束缺管教,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成为碌碌无为的纨绔子弟,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虚度人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没有优秀家风的约束和良好氛围,年轻人成才就需要更强大的自律,需要强大的自我认知能力,需要有自我反省与改进能力。无论清贫还是富裕,优秀的家风都是年轻人成才的必要保障。
良好的家风,是本家族后代健康成长的沃土,是家族得以绵长发展,永世不衰的秘诀。良好的家风,不但会在本家族生长发芽,吐露芬芳它还能够影响其他的家庭、社会所追随,效仿。
清代宰相张英有一天接到家里来信,看完后,他回了一封信,这样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原来家里和邻居闹了矛盾,在争“一堵墙”的地基。张英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当朝炙手可热的宰相而欺凌他人,反而耐心劝家人主动让步,“让他三尺又何妨”,其大度,堪称“宰相肚里能撑船”。张英的书信到了家里,这“一堵墙”之争也就偃旗息鼓。这也成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传说。
张英向来为人宽厚,他的儿子张廷玉就是在父亲提供的这样的宽厚家风当中长大。父亲的言传身教,淡薄致远,为官清正,让张廷玉从小耳濡目染,他也暗下决心,要像父亲一样考取功名,为朝廷效力。最终,他们父子成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肱骨重臣。历史总被雨打风吹去,正如张英所提到的“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六尺巷”的这段历史,却永恒流传下来,告诉我们优秀的家风如何影响了子女、家庭、邻里、社会,甚至一个朝代……
不仅中国,其实所有优秀的家庭、优秀的民族都是非常注重家风的。因为家风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成年累月,甚至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氛围永恒地浸透在家庭成员的血液中,起行坐卧无不受到启发和影响。
纵观全球,犹太人不到2000万人口,却拿走了全球22%的诺贝热奖,我们熟知的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弗洛伊德等,都属于犹太民族。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多杰出的人才,跟他们的家风息息相关。
为了让幼儿爱上读书,他们给书抹上蜂蜜。让他们从幼儿时期就知道读书的甜美,知识的甜美。
为了劝勉孩子顽强品格,他们会给孩子讲述民族的颠沛流离、经历的血雨腥风,但是从未倒下,永远都积极乐观,如何积极开拓,扭转危机;
父母从来都鼓励孩子拥有独立的人生。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永远保持好奇与质疑的精神。
犹太人这种家风下培养出的孩子,生活独立、爱思考有主见。遇见挫折时心理顽强不怕吃苦,遇见新鲜事物不墨守成规,而主动去尝试探索。所以,是犹太的一个一个的家庭的家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的犹太人。优秀的家风,是社会发展的车轮,是民族前进的动力。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家风是我们的伟大财富和宝藏。在我们这个时代,保护家风、传承家风、发扬家风,让我们在历史的山顶上,继续努力,离我们的中国梦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