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篇: 四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分析
一、成绩统计
总人数 最高分最低分人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综合指数114648分12分78.9530.650.920.7861
二、试题分析
本次四年级试卷,紧扣教材内容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试卷内容涵盖了四年级上册四个单元的内容,考察很全面。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品德素养的同时,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班级体生活、班级竞争及为父母分担家务的了解情况。试题题型结构和难度相对稳定,试题中的难、中、易比例较为合理。试卷共有五种题型:填空题、选一选、辨一辨、连一连、问答题。试题注重了知识的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突出了学科特点,具体体现为:
1.题目内容覆盖面广,所考查知识点灵活,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2.题目的难易程度比较适中。既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实现优、中、差兼顾,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这一学科特点。具体体现在:做家务有哪些好处以及如何保证班规的执行。
4.体现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的考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大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生活能力,并将良好的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生活能力。
三、卷面分析
从考查结果来看,学生失分量较大,分散在以下几个题目:
1.第一大题填空的第3小题,“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负责。”第一空很多人都写不到或写错,第5小题“地球变暖与大量排放的有关,还与人类对树木的有关。”第一空格学生记忆出错,所以失分严重。
2..第二大题选择题的第1小题,考查的是看电视时与电视的距离,部分学生记忆不清而出错;
其它几题考察了学生对网络的正确应用、班级班规的制定以及广告的招数和垃圾处理办法,除少数学生审题不细心出错,其他学生完成都比较好。
3第三大题判断题的第4小题“为讲究个人卫生,在外吃饭最好用一次性碗筷。”这是考察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但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考察的内容,判断为正确,故失分严重。其它题或多或少也有失分。
4.第四大题连一连,这题考察了学生对垃圾分类的了解。这是教材中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学生对于垃圾大概有哪几类还是比较清楚,但是对于什么垃圾归属哪一类却不能够准确地分类,一次,有些连线不够准确,特别是对其他垃圾的区分不够准确,所以导致得分不全。
5.第五大题问答题,共两小题。这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网络安全防护小技巧的了解,以及常见的污染现象知道多少,怎样才能做到低碳环保生活。题目比较灵活,但也是课本上的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或多或少都能答一些,但仍有不少学生答题不完整或不答而失分。
四、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我们的生活、对当前的社会、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低碳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偏远的农村小学和街办小学的学生差距较大,农村孩子的能力令人担忧。总体而言,对于一些识记性较强的知识点,仍需加强记忆的准确性,尤其应加强对家乡襄州的了解和认识。
2.学生的基本能力得到提升,有了一定的观察生活、团结集体、勇于承担的能力和意识,并习得了一些获取正确知识信息的方法和渠道,这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的集体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环保意识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也得到提高,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
3.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会了基本的交往技巧责任意识。但有一些学生出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表现为: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与所学知识不一致,没有起到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
五、改进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让学生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记牢,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析归类,帮助学生辨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2.理论指导行为,促进学生将所学的道法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3.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勇于承担、分析筛选有用信息、环保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关心父母,关心我们的生存的环境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4.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做到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并能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答题,能够举一反三。
第2篇: 四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印象
本次期末统考是苏人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全册内容,分值50分,试卷由判断题、单择题、简答题、探究题四部分构成。试卷内容覆盖全面,难易适中,结构合理,形式新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立足学生实际,紧扣时代热点。试卷中很多题目都立足于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如第10题中学生报名培训班被侵权;第12题和13题子女与父母的交往;18题(2)学生在网络空间转发分享信息时,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同时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人脸识别技术、全国交通安全日、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全国首个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网络安全法的颁布等。
2.重视能力立意,兼顾基础知识。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核理解,既紧扣教材重点,又不照搬教材。如第2题未成年人的含义;第11题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20(1)四大保护的辨别等。但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如20(2)结合情境二,分析小张走向犯罪的原因。
3.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德育功能。试题中利用文字、漫画、图片、故事等内容,创设情境,如13、16题的漫画;19(1)的图片;20题围绕四年级学生李强“上学的一天”创设连续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4.开放试题形式,弘扬传统文化。试题形式别出心裁,具有开放性,如19(2)让学生从三则故事或者名言中选择一个最让自己感动的谈理解和思考,展示人文关怀,给予学生更大的答题空间。19(1)选取传统哲理故事以及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话,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品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
1.值得肯定之处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答题素养初步形成,这从学生的卷面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材料和设问上都或多或少留有痕迹,这说明学生比较注意审题和审材料,简答题的答题规范比较好,条理清晰。学生能合理安排和分配政治和历史考试的时间,来不及做的情况有所减少,答题的心理素质有所改善。
2.需要改进的地方
(1)基础知识尚不牢固。一些学生可能存在误解,以为开卷考可以查书,知识点不太熟悉没关系,致使做题时仓促应战,要么不分析题意狂抄一气,要么偏离书本知识。如第2、3、11等题,考查未成年人的概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知识,明明是书本上的原话,却有部分学生出错,说明对书本知识不熟悉。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如20(1),请学生判断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哪些特殊保护,然而部分学生不会区分四大保护。第10题的错误率较高,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对于诉讼和非诉讼的区别认识不到位。
(2)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审题时,学生往往忽视题目中的关键词。如第7题,题目中强调“学生”这一主体,所以要注意排除下列选项中“非学生”的做法。第10题和第15题都是逆向选择,题目中强调选不正确或者错误的,部分学生误选成正确的。18(1)失分比较严重,题目要求“运用行为与后果关系的知识,说明网络安全法颁布的现实意义”。这题需要先论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然后说明网络安全法颁布的意义,而很多同学要么漏答原理,要么漏答意义。19(1)要求将材料编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部分同学填成文字。
(3)答题角度比较单一。答题要点随意化,更谈不上全面性,考虑问题缺乏辩证性,容易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面,以偏概全。如18题(1)中,网络安全法颁布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如对国家、对犯罪分子、对公民等,而学生仅仅从某一个角度论述,造成失分。19(2)中,对故事和名言的理解和思考需要多角度,而有的同学草草几句,角度单一。20(2)中,小张走向犯罪的原因要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分析,部分同学只写一个角度。
(4)答题规范技巧不足。主要表现为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语言表达不规范,表述混乱,没有序号,缺乏条理性。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轻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心态,可以从其作为中考科目的重要性角度来论述,也可从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的角度等等。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认真领会新课改改革的精神,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身边的典型案例,也可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2.强化知识点的落实。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必定没有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能是简单机械的识记,更重要的是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清知识点的本质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同时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和探究,把知识放到实际问题情境中来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问题。
3.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手边的练习资料或者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指导,提高训练的效益。学生做完题后,要及时讲评,讲评不是要让学生记住答案,而是要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答题心理等目的。在练习讲评中,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每种题型的特点及解题规律,提醒学生严谨答题,语言要精炼,用词要准确,尽量使用政治术语,条理要清晰,布局要合理,提倡答简答题前心中要有提纲。
第3篇: 四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分析
一、综合认定
本期我校各年级利用学期初制定的评价发案,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本学期组织的各学科、个班级的“过程性和综合性”评价展示交流活动,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坚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总体来说,我校的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质量良好。通过反思、总结,二、四年级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主梳理一个学期内的学习成果,个人优秀作业展、小组讨论各自的感悟等),虽然少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明确,但在这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班集体中,老师课堂上足够关注到这些学生,相信这些少数学生会受到一些影响,尽可能多地从每节课中学到一些知识。
当然,有一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评价方式,那么,作为教师就要继续努力,及时调整适合学生整体发展的评价方案,使学生会学、乐学。
二、问题认定
1.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中收集资料,积累知识量太少。
2.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但是由于品德实行等级评分,不计入总分,所以还有学生都不重视该学科,把精力用在所谓的“主科”上。
3.自主评价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充分参与到这种学习方式中。
三、原因分析
1.学生的课前搜集资料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对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平时上课听讲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表达能力这方面有一定欠缺,也有同学干脆不答。
四、教育决策
1.在今后的教学开展中,还要继续调整评价方案,考虑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2.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态度。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才算是一节好课。教学活动还要注意层次性,不要盲目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应适当增加活动的难度,这样才能学生激发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行动落实
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下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大对体育学科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和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品德与生活(社会)不但是一门主课,而且还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2.加强同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前准备作业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
3.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积累本上,并及时复习。
4.把握课堂40分钟,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学习先进的教学和训练经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第4篇: 四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分析
一、试卷整体评价
此次期末试卷,含两个大题,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试卷以四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为依据,注重了双基,强调了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方式、选材、立意等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试题知识覆盖面宽,考试内容与十八大联系紧密。试题难度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在本学期学习的效果。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其试题活而不乱,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试卷还对时政知识加以考查,突出了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
二、成绩分析
此次考试,我所教四个班级,平均分分别为26.74、27.95、25.33、27.46,及格率为42%,48%、38%、36%,优秀率分别为0、0、2%、4%,级部最高分45分。总体来看,班级之间相差不大,以三班稍为突出,但总体成绩偏低。各班优秀高分者少,45分以上仅1人,40分以上仅3人,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集中在25-35之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
2、学生运用课本主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即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从课本中提取出有效知识,也不会把课本知识和材料有机结台起来,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么只单纯回答了课本知识而没有结合材料。
四、原因分析:
1、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不高。一是很多大题背诵起来难度较大,不愿意在此花费更大的精力。二是题目的综合性很强,不容易得高分。三是学好了政治也没用,家长也都强调语数英主科。兴趣不高直接导致学生的偏科严重,这在各个班中都非常突出。
2、学生对时政的关注不够。
3、基础性的知识背诵不扎实。平时应该教给学生一点背诵的技巧与方法,注意经常复习,加大检查立度,促使学生将基础知识记牢。
4、读题不认真,对题目的理解有一定偏差,导致做题出现失误。
5、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高。一是明明想到了,但却不能选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二是积累的政治用语少,涉及国情、国策、战略等等应当尽可能的使用准确的政治用语。
6、书写潦草,不分条也不分纲,卷面很乱,再加上错字,难以辩认。
7、课堂上讲得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无法在课堂上将练习处理完,只能留给学生时间来做,做题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8、作业、背诵的检查力度不够,方式、方法有待于改进。
9、教学时间比较紧,为了进度,没有复习的时间。缺少对有关题型的针对性的指导。
五、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根本,选择题错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
2、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依据所学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及多角度思考。在平时,应要求学生多收集整理一些与教学重点知识相关的资料,根据教材所学,指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坚持问题带考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能力训练,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习惯。审题、解题、答题、表述、书写的规范和完整,既是考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在讲练当中,对规范应长抓不懈,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量运用政治学科的专业用语,做到格式正确。语言规范,紧扣问题,条理清晰。
4、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处理好两个转变: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以“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重视改革“教法”,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培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第5篇: 四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分析
一、考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1、全卷基本情况
分数段
二、试题评价
我班学生应考数45人,实考人数45人,平均分61.40分,最高分73分,最低分40分,及格人数28人,及格率62%。本次模拟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由单向选择题、判断题、双向选择题、匹配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六部分组成,试卷难易程度为0.61。
试题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试题难易适中,考试内容大都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3.题目设计比较灵活,命题类型比较多样。出题方式多样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新颖性。三、考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
(一)各小题答题情况
在此次考试中学生的基础题完成得较好,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学生十分不多,但双向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得分率较低。特别是简答题的第三题:五四运动中主要提出了哪些口号?大部分学生都空着,此题失分较多。
(二)错误原因分析
(1)个别同学不认真审题,书写不认真,答题不规范。
(2)学生思维不灵活,把各个部分的知识点孤立地来看待,教师要在不能根据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对答。学生的知识点掌握不准确、不扎实。
(3)学生不太用旧知识来联系新知,理解新知,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研读考试说明,优化教学,抓好每一节复习课,努力提高教学成绩,提高一分三率。3.认真分析本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或联系生活。4.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5.查缺补漏,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利用晨读、课余时间让学生记下来。6.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加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7.配合班主任抓好学生的安全、卫生、心理辅导等工作。(二)考试中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建议
有些学生填图答题卡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少部分考生答题没有答在规定的区域内。
建议:平时加强答题卡的训练,训练规范答题,规范书写。
2024年7月21日
第6篇: 四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分析
一、试卷特点
本套试题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结业考试说明》为方向。试题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考察范围广,知识点全面。填空和选择题都来源于《资源与评价》,略有更改。三题,材料题选自《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七年级教材,本题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来源于资源,另两个问题属于自己编创。四题漫画来自网络,设问问题根据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内容改变。
这套试题:以“传递正能量,培养负责任公民”为主题,突出了德育立意与能力立意统一,发挥了考试育人功能。
二、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成绩较理想,学生涂卡情况良好。最高分98分,最低分35分。
三、教学工作分析
(一) 收获:
1、 完成教学任务:
按照开学初制定的教学计划,顺利完成小六《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六年级(上)教学任务。
2、 提升了学生汉字书写能力,错别字减少
关注学生的汉字书写,及时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利用讲教材中“养护精神”的知识点时,将学生写的汉字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强调:汉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根,使学生认同汉字,对汉字产生敬畏之心。
3、 养成记忆知识点的习惯
每节课前先让学生背诵《资源与评价》上知识导读中的知识点,夯实基础知识。背完听写,教师及时进行批阅,不会的知识点进行二次背诵,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二) 不足
1、 完成教学任务较快,学生应该自主学习、讨论的环节大多数由教师包办,剥夺了学生部分权利,使一些学生失去兴趣。
2、 错别字还存在,教师阅卷时,发现卷中有错别字。
3、 学生学科能力较差。学生阅读能力差,逻辑能力差,灵活运用能力差。
(三) 改进措施
1、 研读教材,精选教学内容,侧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训练。多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问题,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调动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考、有所领悟。
2、 继续加强汉字书写规范,消灭错别字。
3、 探究本学科记忆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牢记知识,同时,也积极探究提升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合一”。
第7篇: 四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本份试卷考查的是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内容,试卷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四道时政题,十六道课本内容题目)、非选择题(四道材料分析题,每道题包括两道小题)。时间为60分钟,分值为100分,本试卷难度整体适中,既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统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试卷的亮点就是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较大,体现了能力立意,体现了中考的方向和趋势,但又做到了活而有度,活而不难,是一份有考点有"出彩"点的值得鉴赏的试卷。例如每道试题的最后一问,都侧重于学生的践行,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了行动上,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一)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没有掌握。 本张试卷还是比较侧重于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做到准确记忆和熟练运用。单选的第 5、8、9题、都属于对教材知识记忆能力的考查,属于教材知识的再现,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记忆而出现了严重的失分现象。
2.学生的审题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对题干的设问理解不清楚而导致的丢分。例如:第21题中的材料和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的主题和中心是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文明有礼,尊重他人,交通安全,珍爱生命等方面。但是,在改卷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只能从一个方面去写,有的学生是仅仅看到了社会规则这一主题,只写了社会规则;有的学生是只看到了文明有礼这一主题,只写了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是只看到了尊重这一主题,只写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理解材料的主题和中心而导致的失误和失分。
3.学生课外知识掌握不好。23题的第二问,题目是这样的:请仿照以下示例,介绍两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楷模人物及其事迹概要(与示例和本试卷材料重复者不得分)示例:感动中国人物----王锋。三人火海救人,忠义感乾坤。这道题其实就是在考察学生对于感动中国人物,或者说是先进人物的了解情况。但是好多学生没有看到题目内容,就看到示例中的感动中国人物这几个字,他们又不知道感动中国人物都有谁,所以开始在瞎写,比如有的学生竟然写了感动中国人物---毛泽东,邓小平,也是很让人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审题,并且对课外知识掌握的很不好。
4.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分析能力较弱而导致的失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失分的重灾区,得分率很低。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混乱,答题缺乏规范性,不能够正确分析试题的正误并做出正确的分析说明。
5.学生答案缺乏规范性而失分。
(1)学生答题的思路格式不够规范,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
(2)学生答案语言不规范,使用非学科的语言进行答题、如果仅仅看某问的答案,看不出这是思想品德试题,没有体现学科语言和学科素养。
(3)书写不规范。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字体潦草,需仔细辨认;字体过大或过小,这在将来的中考电子阅卷中都会受到影响,应从现在开始规范。
(二)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重点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龙去脉,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体系,应对思想品德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考试的要求。
2、注重能力培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思想品德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1)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辨析题怎么做,观察与思考题怎么做,活动探索题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
(2)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第8篇: 四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分析
一、试卷整体评价
此次期末试卷,含两个大题,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试卷以四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为依据,注重了双基,强调了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方式、选材、立意等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试题知识覆盖面宽,考试内容与十八大联系紧密。试题难度适中,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在本学期学习的效果。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其试题活而不乱,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试卷还对时政知识加以考查,突出了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
二、成绩分析
此次考试,我所教四个班级,平均分分别为26.74、27.95、25.33、27.46,及格率为42%,48%、38%、36%,优秀率分别为0、0、2%、4%,级部最高分45分。总体来看,班级之间相差不大,以三班稍为突出,但总体成绩偏低。各班优秀高分者少,45分以上仅1人,40分以上仅3人,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集中在25-35之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
2、学生运用课本主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即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从课本中提取出有效知识,也不会把课本知识和材料有机结台起来,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么只单纯回答了课本知识而没有结合材料。
四、原因分析:
1、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不高。一是很多大题背诵起来难度较大,不愿意在此花费更大的精力。二是题目的综合性很强,不容易得高分。三是学好了政治也没用,家长也都强调语数英主科。兴趣不高直接导致学生的偏科严重,这在各个班中都非常突出。
2、学生对时政的关注不够。
3、基础性的知识背诵不扎实。平时应该教给学生一点背诵的技巧与方法,注意经常复习,加大检查立度,促使学生将基础知识记牢。
4、读题不认真,对题目的理解有一定偏差,导致做题出现失误。
5、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高。一是明明想到了,但却不能选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二是积累的政治用语少,涉及国情、国策、战略等等应当尽可能的使用准确的政治用语。
6、书写潦草,不分条也不分纲,卷面很乱,再加上错字,难以辩认。
7、课堂上讲得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无法在课堂上将练习处理完,只能留给学生时间来做,做题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8、作业、背诵的检查力度不够,方式、方法有待于改进。
9、教学时间比较紧,为了进度,没有复习的时间。缺少对有关题型的针对性的指导。
五、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根本,选择题错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
2、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依据所学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及多角度思考。在平时,应要求学生多收集整理一些与教学重点知识相关的资料,根据教材所学,指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坚持问题带考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能力训练,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习惯。审题、解题、答题、表述、书写的规范和完整,既是考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在讲练当中,对规范应长抓不懈,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量运用政治学科的专业用语,做到格式正确。语言规范,紧扣问题,条理清晰。
4、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处理好两个转变: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以“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重视改革“教法”,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培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