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陕西过年风俗作文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你知道陕西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陕西过年风俗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陕西过年风俗作文 篇1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鞭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红”,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陕西过年风俗作文 篇2
我的家乡在陕西蒲城,这里的春节差不多早在腊月初五就开始了。在这一天里,人们要五豆粥,听名字它是有五种豆子组成,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粥里会放一起些豆子,一些大米,还有蜜枣、杏仁、板栗做点缀。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虽然五豆粥比不上腊八粥的食材丰富,但它也绝不逊色。
腊月初八,人们必吃腊八面。腊月初八吃腊八面的习俗起源于先秦,在那时,腊八节就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这是对本年丰收的喜悦,更是对来年丰收的祈盼。在北方这个少产大米的地方,腊八节基本不喝腊八粥,而要吃腊八面。腊八面上得泼臊子,那些由各种辅料组合成的臊子泼在又细又长又薄的面条上,看上去“色香美”俱全,尝一口更是鲜美无比。
我刚吃完“色香味”俱全的.腊八面,正陶醉在香喷喷的面条中。还没来得及回味过来,又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人们都要祭奠灶王爷、大扫除、吃糖。全家人一边聊天,一边看窗外的烟火,其乐无穷。
过了二十三,大家也都忙起来了。不仅要买过年的衣服,还要准备年货、买鸡鸭鱼肉。蒸馒头、泡菜更是一样都不能少。
除夕更是忙得不得了。中午以前先要祭拜祖先,把先人请回家中。还要包饺子,饺子形状如元宝,其意思为“招财进宝,财源广进”不仅如此,还要贴对联、看春晚。在这一夜,家家团团圆圆,灯火通宵,鞭炮声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都要守岁,等待着辞旧迎新的到来。
大年初一人们就比较清闲了。虽然比不上除夕夜那么忙,但也算得上是有条不紊。许多店铺关了门,女人在家待客,男人和小孩子去亲戚家拜年,小孩子还能得到盼望已久的压岁钱。在这天还有个规矩:不能扫地,不然会把好运都扫走了,还不能说脏话,不然就会全年倒霉。
没过多久,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高潮向我们走来。去逛街的时候,大街小巷里挂满了红灯笼。灯谜是我国独有的民族风格,把迷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灯笼上让人猜,这是一件多么饶有兴趣的事啊!这一天还要吃元宵,它象征家庭像月亮一样团圆。元宵由糯米制成,里面有黑芝麻的馅儿,看了都使人胃口大开。
一转眼,我们又开学了。年又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了,但仔细回味,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节日。
陕西过年风俗作文 篇3
我的家乡在陕西宝鸡,在那里,腊月刚到便到处是年的气息。宝鸡的冬天非常寒冷,街上的人一个个都穿着棉袄,戴着棉帽和围巾。有些水管滴水,过一会儿就结成了冰柱。照奶奶的说法,除夕不吃饺子,是要冻掉耳朵的。所以,我们在除夕前十几天,就泼好辣子放着,到了除夕再打开,味道就变得更加麻辣。
除此之外,在腊月初旬还要刺好面鱼和面金元宝,在除夕夜挂到门上,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幸福平安。
在春节期间,小孩子们的唯一任务就是玩。带上爆竹和铁铲,上到土山上烧些干草,挖个陷井这类事情,自然就不在话下。大人们也不闲着,他们去买来甜饭、面皮,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还要堆好金石塔,不让旧年的气息遗留下来。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不仅仅是传统的“小年”,还是厨房里灶王爷的生日。这一天已有许多人放炮,但气势还是远不及除夕夜。据说,这灶王爷喜欢在生日这天上天庭说这户人家媳妇的闲话,所以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去街上买来许多糖瓜去供给灶王爷。一来让灶王爷吃了自己的东西,不好意思说自己家的闲话,二来因为糖瓜非常黏,可以把灶王爷的嘴粘住,自然也说不出话来了。
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家家户户都摆好饭菜,下好饺子,取出晾好的辣子,享用起了丰盛的年夜饭。人们贴好对联、年画和“福”字,穿好新衣,显出了万象更新的气象。年夜饭的美味就不用说了,十二点之后,宝鸡的街道上便出现了舞龙队。他们舞着十几米长的龙,走街串巷,不一会儿便有许多人跟着舞龙队,变得声势浩大。人们边走边向天空发射烟花,整个宝鸡灯火通明,人们常常这样闹一个通宵。
初一早上,大部分人都在何处,到了下午,人们才会拎着礼物,去朋友家拜年。许多戏班子架台唱秦腔,经常是引得二三百人一起去看。小孩子们也喜欢去看戏,是因为有时候戏班子会发零食和点心,孩子们最喜欢。
元宵上市,春节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到了晚上,人们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手提着灯笼,放着爆竹,这热闹的感觉,几乎可以比上春节晚上的舞龙队了。秦腔戏班子也不上舞台了,在街上一边走,一边表演着各种故事。还有许多踩高跷的人,戴着面具,又给十五添上了几分喜庆的色彩。
在宝鸡,所有人都把年过得非常喜庆,非常有意义,而且还过得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