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对中共构殊中求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组成一幅美的画图。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同构成的“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种“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为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以中国太极图作为材料,图中可见:黑、白两种颜色本是界限分明,但是在相交处,线条柔和,甚至相互交融,从而呈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之象。
材料总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个句号内容,主要阐述太极图的表征特点。第二层次为第二个句号内容,由表及里,从表征到内涵,提出“中和”之美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第三层次为第三个句号内容,将“中和”之美的内涵进行“聚焦式”思考、“情境化”限定,即在“对立”与“互殊”的背景下探讨“共构”与“相通”。第四层次为第四个句号内容,指出“中和”之美的“普世”价值。整则材料围绕“中和”之美这个核心话题展开,阐述了“中和”之美的情境——“中和”之美的两者常常处于“对立”“互殊”关系之中;解释了“中和”之美的内涵——“相交相融”“互生互动”。此外,还剖析了“中和”之美的传统文化价值,隐性提示考生思考其蕴含着哲学思想,即事物运行遵循多元存在法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元存在的理想形态应该是相反相生,相辅相成,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多元和谐统一。
材料涉及“中和”之美的时代启示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中和”之美所蕴含的行为范式,即其中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等,对协调人、社会、自然、国际关系、文化文明等方面的多重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学生认识到只有彼此化育,才能共生共赢。
行文时,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角度,结合当今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现象,选择以“辩证中和”的态度进行辩证分析。如选择人生奋斗过程中的“进取”与“退后”来构思,可以先肯定拼搏进取和休憩不前的积极意义和正面作用,然后使用假设论证,推向如果个人如果一味向前、不懂张弛、节奏失控和停滞不行、原地打转、不思进取分别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再辩证论述应以“中和”的态度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将二者有机结合,把控力度,规划方向。最后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参考立意】
(1)传统文化中的刚柔相济,体现“中和”之美。
(2)以“中和”的态度对待得失。
(3)竞争并合作,以“中和”实现共赢。
(4)处世进退有致,体现“中和”智慧。
【佳作赏析】:对中共构殊中求通
昼夜的更替,构成每天;四季的更替,构成每年。黎明黑夜纵然不可共存,阳春白雪纵然不可同生,但它们于对立中共构,让世界有了周期变化。又如中华古老智慧——太极图,于阴阳极相交相融、互生互动中,我们深入“中和”思想,领会为世之大道。
对立亦可共构,求同存异以求共同绽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存在带来了对立。黑与白对立,水与火对立,乾与坤对立。可对立中亦有统一,于是,我们便将对立事物共构起来,矛盾的发展便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当今世界正处于多极化发展的大势之下,各国不可独善其身,而要融入世界论坛,与各国携手共进。由此,新时代外交理念的核心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在当下这个时代熠熠生辉。国与国之间也许会有对立的利益,但是在当下更应“求同存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于世界民族之林各放异彩。这也便是“中和”之美。
互殊亦可相通,互相包容以求互补共进。“相通”的思想自古便有生动实践。大汉王朝,匈奴来犯。为了稳定边疆、维护国土,汉宣帝推崇“和亲”政策。于是,一位叫王昭君的女子远离故乡,踏上了和亲的征程,维护了汉朝的和平安定。在古代,为国家大局而与少数民族通婚的公主不计其数,这不正是“中和”思想的生动体现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文化各有差异,但历代的贤明君主并未因此排挤地域文化,而是以通婚、开辟丝绸之路等方式来增进与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于是,中华文化也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文化。可见,互殊者可以相通,并于相通中扩大胸怀、容纳百川,成就自己的一番特色。
扬“中和”之美,成缤纷世界。“中和”,是不排挤外来,正视差异,寻求相通之处的智慧。在国际交往中如此,人际交往中亦如此。如古之蔺相如与廉颇,文武官职互殊,但君臣携手,为国家献忠,传为千古佳话。我们也应心怀“中和”思想,也许对于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也会有学习之处。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在当今这个交流愈加密切的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以“中和”思想照耀人生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