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网6月8日讯(记者 刘佳)“太卷了,没点段位还写不了作文了。”昨天,随着2023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备受各界关注的语文作文再次霸屏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围棋暗语、红学冷门知识点、“鲲鹏”精英集锦……全国甲乙卷、北京、天津、浙江卷等7套高考试卷语文作文题目陆续揭晓,考生反馈褒贬不一,网友吐槽“万点暴击”。中国网记者特别采访高中语文教研专家、一线教师,点评语文作文,揭晓高考命题中暗藏的玄机。
引用《红楼梦》冷门选段 一线教师点评切入点太“狭隘”
从《红楼梦》中,众人为新建亭子匾额题名一事,能获得怎样的启发?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相联系,你有怎样的思考?——《红楼梦》冷门选段以及并不顺畅的切入点,让作答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考生感到些许无厘头。这一作文题目一经爆出,也随即在网上引发网友及各领域专家的热议。有网友直言:“十年过去,连中文题目都看不懂了”。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杜祥评价称:“切入点太小。”
杜祥认为,高考作文应该是从学生的表达中,考查学生的思想、学养、逻辑、审美、表达等综合能力,题目以及给定材料应该是在大部分考生的认知和学力范围内,能让考生有想象和发挥空间,能激起学生思考欲和表达欲。“全国甲卷选名著《红楼梦》本身没毛病,但选的这个切入点太小,太狭隘,很难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严重限制了学生立意的半径,那就很难考察出学生的思想性和学养等能力了。”
中国网记者查阅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发现,就试卷命题要求,教育部明确要优化情境设计。而《新课标》有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也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并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中,作文题目的情境设置有冷门之嫌。
围观之外,作文命题释放未来教学信号
高考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始终有着“指挥棒”的作用。而高考试卷的命题方向,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今年,是首批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学生正式参加高考的第一年,作文命题也为今后的考生、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对此,多位行业专业、一线教师作出了分析与点评。
信号1:注重传统经典的深度阅读与理解。就今年北京版试卷来看,作文题目二选一,其中一题为《学习今说》。杜祥认为,该命题意在引导教育回归传统,唤醒当代人对民族经典的深情。“在《论语》第一章中,就提到学习。但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概念并非只局限于书本,而是在实践中的修身。”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凝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特级教师王彤彦分析称,《学习今说》一题思辨性很强。命题人在提醒考生思考古人对学习的态度时,又注重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来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这对于思考传统文化新义、思考如何在现代意义上提升对学习的认识,十分有必要。
信号2:注重文化意象的深度挖掘。“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天津卷中的“寻常烟火“,不禁让人心生暖意。杜祥评价称,该命题带有浓烈的文化意蕴,一方面是对民族情怀的守望,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对文化意象诗意开掘的能力,无论从价值导向、文化导向、学科导向等方面都非常好,平淡质朴中带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信号3:凸显时代性,指导学生知行合一。“双奥之城,闪耀世界。”全国乙卷以双奥之城为背景,让考生完成一篇“跨越,再跨越”的命题作文。杜祥认为,全国乙卷的语文作文命题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学会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
信号4:注重学生思想性的培养。浙江语文作文,以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的卓越表现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明志。题目直截了当,围绕立志展开议论。而在北京试卷中,另一作文题目《在线》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正高级教师何郁分析称,《在线》题目看似简单,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十分大。题目贴近当下考生和每个人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既是对当下学习和生活的反思,也是对在特殊状态下,如何调整人生方向的展望与规划。
综上,几套作文题首要都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上,阅读决定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决定思想。广泛的阅读、深厚的学养,才是学好语文的王道。
中国发布·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