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原标题:温病条辨读后感原病篇-热病的症状和预后
温病除了高热以外,还会有其他伴随症状,这些伴随症状的出现和变化,说明了温病的病情轻重以及病情的趋向,汗出、脉象、喘是最基础的,其他会出现消化和神经症状。治疗上早期可以针刺,中后期还是药物治疗,温病初愈,要注意食复,主要是因为体温虽然正常,但是仍会有热邪遗留。
五、《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吴师认为本条文就是“伤寒暑之辨也”。正气盛感寒邪,正气虚感热邪,这是伤寒伤暑的区别。其实我们平时的感冒都是有恶寒的,也多是感受风寒之邪,追溯病史,多是有受凉的病史,所以大多是伤寒,但是如果是流感或是其他传染性疾病,往往只要接触传染源就可能得病,无需有受凉病史,而伤暑,多是身体虚弱,疲乏无力而身热,没有受凉病史,而是有受热病史。所以伤寒和伤暑确实是很不一样的两种病。那伤暑是不是阳明病呢?从伤寒论条文上是很像白虎加人参汤的。
六、《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本条也是论及暑的症状,自汗、善烦,郁遏胸中清廓之气而喘,暑邪在心,虽静亦欲自言不休也。这些其实都是暑伤心的表现。起初伤的是心阴,后便伤及阳气。这里需要提醒的大家的是,这里所说的伤暑,其实和我们现在的中暑没什么大的差别,不是传染病,也就是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温病。
七、《论疾诊尺篇》曰∶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吴师言:“此节以下,诊温病之法。”所以温病的特点有:尺肤热;脉盛躁;脉盛而滑,邪机向外也。我们知道,感冒后体温升高但是手足凉,这是伤寒邪气阻遏阳气于里,而在温病里,尺肤是热的,这和伤寒是有差别的。伤寒脉浮,但是不一定滑,多是弦紧,而温病弦紧没有,有滑数脉且躁动不安。
八、《热病篇》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可治。
从上一条文知,吴师认为内经所说的热病就是温病,热病如何得解,同样需要发汗,但是我们知道,热病本身就有汗出,那如何分辨病汗出,还是治疗后的汗出呢?如何分辨汗出是治疗有效的结果呢?
首先看脉象,汗而脉尚躁盛,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死。所以只要是脉躁都不是好的表现,所谓脉躁,从我们现在粗浅的分析,心率快是其一,另外脉摸上去有一种躁动不安,或者是急促的感觉。
本条主要说的是热病的危重证,由于热病有的时候发展很快,所以我们要及时进行判断和及时处理。除了脉象、出汗、喘以外,耳聋、尿血、哕,泄而腹满甚、目不明、热而腹满者死、呕、下血者、舌本烂、咳而衄汗不出、髓热、热而痉。都是危重证。
吴师认为这些危重征,禁人之刺,是认为针灸无法解决问题,需要药物治疗。因为刺法能泄能通,开热邪之闭结最速,但是滋阴补阳,不是针灸所长,是汤药所长。
而针灸可以用于热病初期,比如气口静人迎躁者,病在上焦,可以用针刺,阳气通则汗随之;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喘可以刺少商穴。
从我们现代医学角度观察,热病,脉象急促说明体温高,出汗后脉躁、体温无法下降,说明体温调节出现问题,如果伴随着喘,说明呼吸氧气交换出现障碍,可能是肺功能受损,可能肺炎症加重。其他出现消化功能、神经功能障碍,都是由于缺氧和高热引起的并发症。
九、《评热病论》∶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本条文说明温病治疗过程中,发汗后很快体温又升高,脉象快,而且出现狂躁乱语,没有食欲,这是温病的危重症。
十五、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吴师认为本条文说的是五脏欲病之先,就会出现征象,提醒大家及时治疗,这个时候用针刺的方法是有效的。
十六、《热论篇》∶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也。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这一段话,说明热病来势急,但是去时是有可能遗留的。虽然可能体温恢复正常,但是热邪却可能残留下来。主要原因是因为饮食,因此吴师认为“热时断不可食,热退必须少食,”尤其是难以消化的肉类,很容易造成食复。
十八、《玉板论要》曰∶病温虚甚死。
吴师认为:病温之人,精血虚甚,则无阴以胜温热,故死。所以在现代医学里,高热治疗中一定缺少不了补液,高热没有汗出同样会消耗大量津液,而如果发汗却汗出不畅,有可能是津液少,如果津液充足,小便通畅,热也会随这排尿而缓解。因此,阴虚实际上在温病的治疗过程中是最需要纠正,而补液无论是从静脉还是从胃肠道都是必须。
十九、《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呼吸之间有6次脉动,说明脉非常急促,尺部肌肉热,这是温病。尺部皮肤不热而脉滑,是病风,脉动躁而兼涩,是气有余而血不足,是痹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推荐]如果您有信息流广告需求信息流https:///河北雕珑科技信息流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以信息流广告投放与托管专业营销公司,欢迎前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