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读完了《百年孤独》,曾几何时读过一遍,恍惚中记得结尾让我不会轻易忘了这本书。一直声称很喜欢这本书,可能只是因为当时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觉得不错,又无意中见人评论其与《百年孤独》有些相似,便恍惚中加深了对后者的喜爱之情。细细想来,早已忘了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为了不辜负自己所声称的喜爱,便下定决心再读一遍。家里放了一本,在学校又买了一本,在学校几次想翻开,但都没能鼓起勇气,回家之后,则容易许多,家里的沙发永远是阅读的好地方。话说,我对沙发一直有莫名的喜爱,以前常常睡在沙发上,让爸妈很是无奈。
读过第二遍,我完全不知道上次到底是怎么完成阅读的,我几乎什么都不记得了,连书上也没有任何痕迹。不过,本科时,我一直秉承着不在书上做标记的习惯,认为这样有碍阅读,连大一考试前仔细背过的法理书也不曾有什么标记,因为觉得那样有碍记忆。现在回想来,这一做法方便了在需要时,更整体全面地忘掉一本书。
我想我对这本书最初的喜爱来源于其中神秘魔幻的故事、预言和宿命。我向来喜欢这些,我一度以为马尔克斯的书都是这种风格,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不经大失所望。当时的我,把这本书当作虚构的故事,脑洞的展示。看到任何巧合、预言与不幸,都旋即拥抱接纳,开始思索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导致了这一切。再次读起时,我不禁去还原艺术化的故事背后的真实,那真实可能就是日常,是不曾注意的角落的历史,是某些事物的必然。当我感叹于书中一些人不知所谓甚至浪费的一生时,发现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我还是没太读懂这本书。我不知道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是不是应该吸取些关于家庭教育的经验教训,或是避免和错误的人组建家庭,但至少不太会担心重复的命名是否蕴含着令人担忧的循环。
尽管家族走向了消逝,但我并未觉得悲伤。我的脑海中勾画着整个房子和村庄的形象,看着其中人来人往,逐渐陈旧、寂静和消散,逐渐和大自然彻底融为一体,我觉得历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真心地觉得,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真实地活过了,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追求了最大程度的自由,承受了结果,最后无望地结束了。我从未感到绝望,因为他们并没有确定的终点和既定的路线,我感受到的只有无望,带着无尽希望的无望。最终,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完成了这些,就消散了,就像取经路上,为师徒四人临时出现的借宿地,就那样出现了,然后就消失了。
有时候,我觉得这本书记录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但突然又觉得,也许这个家庭从未兴起。从我俗气的眼光来看,上校有过青史留名的记录,这记录如史书般多变,最终也被遗忘,其他的人,为家中琐事操劳一生,沉沦于不明的智慧,在随波逐流中生长,被虚荣权利所俘虏,在迷糊犹豫中遗憾一生,有逃避现实的,也有未曾触碰现实的,有把幼年的悲剧推及一生与他人的,有坐吃山空的,有把一手好牌打烂的,还有不属于人世间的。但是,我又羡慕其中许多,羡慕他们拥抱了历史的进程,参与了时代的变迁,他们的一生是那么得鲜活,而有些人即使未曾鲜活一生,却也在一些时刻、一些人心中,有过鲜活的存在。其实,不仅是马孔多,不仅是布恩迪亚,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都见证和参与了历史,在他们的时代过去后销声匿迹。
这是一段时代,一段探索和开辟的时代,对于年纪轻轻却思想日渐固化的我而言,它告诉我,此刻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前一刻还是未知,在后一刻已被抛弃。时代的变化使得个人又鲜活又无谓,一个人对时代的拥抱并不意味着一个家族对时代的拥抱,属于过去的只属于过去,属于个人的只属于个人。
奥雷里亚诺们在梅尔基亚德斯房间的日子总让我觉得安全,像是归宿。我将之理解为我也是孤独的。突然想起那两个与这个家深深纠缠却从未成为其中一员的女人,她们从未依附于谁。
世界在变化,谁又知道我们这一代是不是百年孤独的呢?
【推荐】古典文学网古典文学http://.cn/古典文学网是一家专业的中国古典文学网站,提供中国古典小说、古典诗词、古典名著、中国古代文学故事、古代诗歌诗词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在线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