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精选】初一拜年作文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拜年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拜年作文 篇1
在我看来,我最喜欢的过年时光,就是每年的大年初一拜年这一天。因为随着本家的兄弟们,可以理由充足的去每家每户的家中看一看。在大约九点钟的时候,父母就会督促着我们:快点出去转转!于是,邀请着本家的弟兄们一起出发了。
当然,看一看,是最希望看到每家每户这一年的变化。自己工作的单位虽然离家较近,但每次回家呆的时间、地点有限,很想看看一年来村子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用自己的视角记录社会变化中的点点滴滴。同时,看看我的那些同龄人、学生、常年在外打拼的人们,他们过得咋样了?因为,只有在过年的这个时节,才能看的到他们。
自从去年部分村民搬到新楼上以后,各家各户的家堂就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新楼上,另一部分还是在原先的老宅子里。上午的时间,转了好几个地方,真是各有特色。看!这一家子搬上了新楼,整个的居室打扫的干干净净,窗明几净,厨房里的设备全套都是订购的,电视机是新买的',是挂在墙上的LED的那种,他家的厨房里已经买上了冰箱。这要是在平房的话,有冰箱是简直不敢想象的事情。他家的孩子自己开了个装饰公司,在城里给别人干装饰。到了另外的一家子,他们的摆设就比较的有文化特色,墙上挂着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图画,屋内也是极为干净,桌子上擦得干干净净,他家里已经买上了洗衣机。他们家的孩子是我的同龄人,在城里开了一家药店,成了一个小老板,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当然,也有没有搬到楼上居住的。这一家就是,他们仍然住在原先的平房里,进去一看,给人一种土、旧的感觉,地面也是用砖铺的。总体感觉不如楼上的干净、整洁。他们家的孩子在泰安从事着体面的工作,每年过年回家,总会开着SUV回来,很是给自己的父母增加面子。还有好几家的孩子长大后,已经不在本市工作,到了外地市去了。见到了同龄人,还可以叙叙旧,概叹时间的迅速流逝,人生的变化之快,谁能预见的到呢?
如此种种,总给人一种变化好快的感觉。社会在发展,家乡也在发展、改变着。每次回到家乡的人,总是有种家乡巨变的感觉。真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如果多年不回家,家乡真的是在变化中显得陌生了。就拿农民们住楼来说吧,在几年前,谁能想到普普通通、土里土气的农民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呢?但是,住上楼房的农民,他们又觉得很不方便,习惯了原先的鸡鸭狗叫声,锄镰锨镢的叮当声,现在没了,觉得很不习惯,而且,干活的农具又放在那里呢?农用车放在楼下,整天的淋着,也不是个办法。对于农民上楼,农民自己也有着不同的意见,这件事情对错与否,只能让时间去证明哪种结论是正确的了。
村庄,在每年的拜年时节中总给人一些新鲜,一些变化;不变的是村口的那棵老树,一年年在寒风中摇曳,只有她默默的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记录着村庄一点一滴的变化历史,记录着祖祖辈辈们辛辛苦苦的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的一滴滴汗水!
初一拜年作文 篇2
春节最主要活动就是去亲戚与本家拜年。年初一就在村里给直系亲属拜年,一大早起来就去爷爷、奶奶家拜年,还要带上礼品,精果、红糖什么,都可以;接着是其他长辈家拜年,也要带上礼品。初二就要到母亲娘家拜年,包括外公哥哥弟弟、侄子家等。
每去一家,首先得受鞭炮。大方人家就放长一点鞭炮,要不就放短一点,意思一下。鞭炮放完了,拜年人还得高喊:“拜年了,恭喜发财!”对老人要说:“恭喜您哪,越活越鲜健!”老人家会亲昵地在头上摸一下,回应道:“也恭喜你越来越聪明,将来考上大学!”接着就到一杯糖水;走时候当然还会给一点压岁钱,或者五毛,或者一块,两块。一般会在祖父祖母家吃一顿团圆饭,这顿饭叫做喝年酒。摆了一桌丰盛菜,鱼圆子、肉圆子、红烧肉、海带、合菜(是用莲藕丝、豆腐丝、芹菜丝、肉丝、黄花),鱼圆子一般是所有人都爱吃菜。一般一大碗是不够,所以会盛上两碗。看厨艺水平,主要就是看鱼圆子做得好不好吃。我们都喜欢吃嫩脆,那证明鱼含量比较多;如果有些粉,就是兑淀粉较多,我们都叫这种圆子为“做得太假了。”
舅公在家里地位极高,父亲、叔父、姑姑们还有我们晚辈都要先给他老人家拜年。从记事起,直到上初中,每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要起很早,和父亲、叔叔、大姑和小姑到几十里外舅公(也就是父亲舅父家)拜年。
记忆中初一早晨总是笼罩着迷朦轻雾,父亲带着我们一大帮人长途跋涉去舅公家拜年。据祖母说,她父亲,也就是父亲外祖父是很有钱地主,后来打牌全输了,幸亏如此后来才没有被化成地主富农。但是,她父亲并不主张孩子们读书,虽然舅公贵为独子,但却是文盲。
舅公一般并不理会我们,大约父亲会和他进行一些交流与沟通。舅婆据说年轻时是个美人,即便老了,依然干净清爽。舅婆对我们却很热情,满口“儿呀,儿”叫个不停。这是我们家那边是少有,父母自然不会这样亲昵地称呼我们,祖父母也不会这样称呼我们,他们只是喊我们名字,有时候甚至是我绰号“太阳”,或者很正规地“新梅大姐”。仅仅如此,我们都觉得舅婆非常和蔼。临走时,她还塞给我们每个小孩两毛钱压岁钱,说是买鞭炮放着玩。
大姨婆,祖母姐姐很能干。大姨婆有两个孩子,大是女儿后来嫁到了甘肃,做了工人,是我们这个家族唯一吃商品粮人,总给大姨婆寄药什么,母亲总是羡慕极了。小是儿子,我们叫表叔,却也是读书人,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娶太太是极厉害角色,大姨婆老和她吵架,偶尔也住到我们家。
细姨婆是祖母妹妹。她总是最欢迎我们到她家拜年。小姨婆有四个孩子,大是个女儿,跟大姑姑一样大年纪,长得也很漂亮,人更是机灵,大约是外祖父做媒吧,后来嫁了外祖父家里一个亲戚家儿子,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男人。大儿子二儿子却跟小姑姑差不多大,小女儿秋芝则比我只大一岁。我还得称呼她“秋芝姨”。
声势浩大远来亲戚,其实宣示了某种地位。村里人总是很羡慕小姨婆家有这么多亲戚。小姨婆总要招呼我们一顿年酒,想来对她那并不富裕家来说,是一个不小负担。可是,我们却浑然不觉,直到我自己独自一个人生活,发现招待一大批客人是多么辛苦事情时才理解她那热情可贵。
我最喜欢小姨婆是她大方。每年到她家拜年,她总是给我们崭新一块钱钞票,比祖母给五毛钱自然要大方多了。只是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实小姨婆也是家境艰辛。后来她病入膏肓时,我也曾到她家给她拜年,她拉着我手,热情地说着话,那么慈祥和蔼。我那时没有挣多少钱,给了她50块钱,她执意不要,在我坚持下,她接受了,口里直念叨我好,依然满口“儿呀,儿”叫着。
初一拜年作文 篇3
今年过年我随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信阳老家,不图别的,只为吃上家乡的糍粑。
糍粑是家乡人过年必备的年货,由做糍粑、吃糍粑而形成的过年习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名谚有“腊月二十八,又打糍粑又烧蜡”,吃到糍粑,就是过年了。
糍粑还是一种割舍不去的情结,萦绕在家乡人的心间。即使是远在外乡打工的人,过年也要赶回来,就是为吃上一口糍粑。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八前后,家家户户都忙开了。我家也不例外。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人们便开始准备做糍粑用的材料|:要挑选上等的江米,然后把米放在一个大缸里浸泡一两天,等到米泡软后,再放在一个大锅里蒸熟。爸爸妈妈怕蒸的米不够做糍粑用,他们就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铁锅来蒸米。红红的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红红的火光驱走了一年的辛劳和忧愁,红红的火光也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爸爸又搬来一口捶打江米的大缸,接着扛来一个杵江米的大石杵,他们把蒸好的米倒在大缸里,抱着杵上下杵江米。爸爸每杵几下,我就用小铲子把江米翻搅几下,免得江米捶不碎,才干了一会儿,我就累得不行了,爸爸额头上也冒着汗,口里还喘着粗气,后来爸爸干脆脱了衣服,光着膀子干得更有劲了。
当糍粑被杵打成泥状时,就可以进行最后一道工序。
他们把锤打好的糍粑平铺在一个干净的大板子上,再用一个板子盖在上面,第二天糍粑就成型了。
每家每户做好糍粑后都要送一点给邻居,让大家分享欢乐,嘴里还要说几句祝福话:“拜年拜年,糍粑上前。”在家乡,拜年的糍粑是有讲究的。给长辈拜年得带上刻有“寿”字的糍粑,期望长辈健康长寿,给同辈拜年则要带上刻有四点纹饰的糍粑,表示祝愿对方四季发财,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老人们常说,过年能吃上糍粑是一种福气。据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倒骑毛驴过我们家乡,正赶上过年,就问老百姓要了一块糍粑吃,真香啊,仙人高兴了,就给家家户户做的糍粑吹上一口仙气,有病人吃上这样的糍粑,立刻就没了病。这个传说流传到现在,糍粑就成了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物。过年时,凡有去外乡做客的,都要带上家乡的糍粑。
今年的寒假过得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