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2.图4.12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
4.地形与农业生产。第105页的阅读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发展种植业。除了坡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点在第101页的活动2有所体现。
5.教材中提到了发展我国农业的两个主要对策,一是建立商品粮基地,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在介绍几个商品粮基地时,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由于考虑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的保护,以及两湖应起的生态作用,于是我国将这些地区变成了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6.关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图上找到,但三大棉区只显示了一个,另外两个分别在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总之,这部分内容一定安排学生落实到图上。
7.关于第106页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能力;第二,加深学生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
8.图4.23上表示的生态农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类型,除了教材介绍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蔗基鱼塘,因此教师应该补充一下,即本图中还应该有一个制糖厂。塘泥给甘蔗提供养料,甘蔗送到糖厂,甘蔗叶子喂鱼。总之,基塘生产的最大好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
9.关于第107页活动3.活动所给的材料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安排此活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从地形条件看,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或丘陵地区;从气候上看,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同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这些都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主要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来考虑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明白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保护地球的公民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0.5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3、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五、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得地理知识信息的基本技能。
2.运用学过的地形、气候等世界地理的知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分析世界个区域的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学会根据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他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地区之间的合作价值,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3.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教材共5章,1、《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点。2、《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突出日本自然灾害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日本经济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了解东南亚地势变化、地形结构特点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3、《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特点,石油资源,宗教,欧洲西部,欧盟,畜牧业,旅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农业生产,文化习俗。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4、《西半球的国家》,了解美国移民国家,农业地域专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巴西, 民俗。5、《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科考与环保的重要等。本册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
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2.熟记如何搜集地理信息。
3.熟记思考地理问题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我们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感知和认识许多新的知识。《地理》就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你了解地理吗?你知道我们在地理课上会学习哪些内容吗?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打开地理知识之门(板书课题)。
过渡语:请看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目标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二、学习指导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大家要认真紧张地自学,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p1—6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画出答案要点,10分钟后正确回答第1、2、6题,默写第3、4、5题,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最先完成的请举手示意。
1.你知道的自然景观有哪些?
2.你能说出你所在区域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吗?
3.你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收集地理信息吗?
4.收集地理信息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是什么?
5.你知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思考地理问题?
6.如何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习地理?在野外时如何辨别方向的?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三、先学
1.学生自学
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做适当点拨,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2.检测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观察每位学生是否都合上课本),打开练习本,我们请3位
同学上台默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默写。默写时间为4分钟。
学生默写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教师面批面改最先完成的前几名学生的作业,表扬做得又快又对的学生)
四、后教
(一)更正:
过渡语:请同桌之间交换练习本。
过渡语:同学们,请看黑板,发现错误并能更正的,请举手。(尖子生上台更正)其他学
生端正坐姿、认真观察,随时举手,再次更正。(3分钟)
(二)讨论、点拨:(7分钟)
过渡: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雄伟的高山,有广阔的平原,有蓝色的海洋,有奔腾的江河,有美丽的天空,有丰富多样的生物?那么你知道的自然景观有那些?
1.学生自由发挥??
过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能介绍一下自己身边的风俗习惯吗?请看第2题:
2.学生自由发挥?? 重点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1)看电视;
(2)图书、报刊是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
(3)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搜集地理信息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途径;
(4)通过参观、调查、考察等方式,更加灵活的学习地理。
4.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收集地理信息提供了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过渡:地理学涉及的领域较广,内容很多,学习地理,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请看第5题:
5.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思考:①在什么地方 ②什么时间 ③是什么 ④为什么 ⑤用什么方法。
过渡:我们怎么在大自然中学习地理呢?
6.春游,秋游,游园,滑雪等,也可以与家长一起垂钓,漂流,登山观光等。在野外辨别方向:太阳定向、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
(给黑板上学生的答案,打上分数)
过渡语: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评分标准,给你的同桌打上分数。
(注意:答案中如有错字,一字扣一分。)
过渡语:教师调查得分情况:得满分的同学请举手。优秀的同学请举手。
过渡语:请同学们识记默写错误的思考题。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做《同步练习册》,15分钟后比谁能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