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15399”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苗族节日一: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苗族节日二: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苗族节日三: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苗族节日四:赶秋节
流传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苗族节日五:苗年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到苗年。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通宵达旦。
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苗族人民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其中以斗牛、斗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
苗族节日六: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节日这天,家家都用?a href="/" target="_blank">鹿茸龇梗旄掌葡嗣潜愦闲旅追埂⒕啤⒓Α⒀肌⒂恪⑷饫吹教锛洌拦热酥螅缦迹蠹椅С梢桓鲈踩Γ咳私种械木票俚较乱晃坏拇奖撸先艘簧钕拢蠹医恿逗羧慊ハ嗑从志疲灰 6偈碧锛湫ι氐矗愿琛⒉忍痢⑻系却车奈奶寤疃迹钡交苹琛?/p>
苗族节日七: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苗族节日八:跳香会
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苗族节日九: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苗族节日十: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吃信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吃信节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
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
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吃信节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
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信节,一直传下来。
苗族节日十一: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苗族节日十二: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苗族节日十三: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苗族节日十四: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苗族节日十五: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苗族节日十六: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苗族节日十七: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苗族节日十八: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幼竞相赴会。
苗族节日十九:斗马节和白龙坡节
融水西北部山区的安太、洞头、四荣、香粉、安陲等乡苗民喜欢斗马。每当苗族欢度传统节日时,都少不了斗马活动。1987年,融水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斗马这一天,村寨笙歌震天,铁炮、粉枪齐鸣。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兴高采烈,跳起欢快的芦笙舞。这时精神抖擞的苗胞,牵着各自的马,从四面八方云集斗马场。斗马,是两匹公马相斗,每次只斗一对,胜者留在场内,继续相斗,以胜败场次多少论高下。
近年来,斗马已列入节日的体育比赛项目,对获胜者评出【第1句】:【第2句】:三名,给战马披红挂彩。香粉古龙坡,是在莽莽群山中隆起的一块约900平方米的坡地,农历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古龙坡会”就在这里举行。
坡上,竖有十多根木制的芦笙柱,柱上的红纸写有“笙歌声沸长春地”、“太平盛世同欢乐”表达了苗家儿女的心声。每根芦笙柱都有一支芦笙队围着吹奏,每队有三四十人。他们手持用竹管制成的芦笙,芦笙长者丈余,短者盈尺,笙管粗的如碗,细的饿指。
跳芦笙舞和斗马、斗鸟是古龙坡的主要内容。黄昏,各家各户把外乡客人接到家中,用自酿的甜酒和酸鱼等佳肴盛情款待
苗族节日二十:拉鼓节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族的传统节日。每13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十月。关于拉鼓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鼓原在天上,人间和天上的人可自由来往。天上过拉鼓节,勇朋夫妻应舅家邀请,到天上看拉鼓活动,并从天上要来了鼓。鼓声一响,豺狼虎豹逃跑,蚊虫远飞,人们得到年的丰收和宁静的生活。另一传说是雷公与英打仗,使世上的树木全烧光了,山岭光秃秃的。豪良为了找到树种,不辞劳苦,长途跋涉,最后找到杉树种回来种。后来,苗山才有绿油油的杉林,他却变成了花牛树。人们感激豪良造福于人类,便砍一节花牛树制成鼓,拉进寨里,好似请豪良回到村中,同男女老少共同欢乐。于是便有了每隔13年举行一次的拉鼓节。
三江同乐一带苗族过拉鼓节,要提前在当年农历二月,先推选主事者,砍一根粗大的花牛树(有说【第6句】:七丈长的大空筒树),取一节凿空树心制成木鼓,再用粗大的山藤穿过鼓心,缚在鼓上,藤尾留着许多藤杈,并须在拉鼓的山上种一株楠木树。十月的吉日到来时,天刚亮,每户一人上拉鼓山,反带去的口袋挂在楠木树上,巫师念完咒词,大家便抢摘楠树叶,装入袋子里,村民认为,摘的叶子越多越吉利。
拉鼓时,前面有吹芦笙的引路,青年们拉着鼓顺着山坡下去,其他人在一边护送,周围站满了看热闹和抬酒肉的人。应邀来参加活动的亲友,抓信藤不放,并不时把藤尾拴在沿途树上制造麻烦,使拉鼓不能顺利进行。这时组织者便向他们敬酒敬肉,招待他们,乞求放行。如此反复【第5句】:六次,最后才把鼓拉回村寨,停在寨边。
拉鼓的人回家时,妇女们都在家门口,端酒湍肉迎接。每家还要好好招待外来的客人。最后由巫师把13年来各户亡人名字和年庚、逝世的年月写在纸上,放进鼓中,然后表示同意将鼓放进山洞,便算完成安置祖宗大事。晚上,人们欢聚在一起,吹着芦笙,尽情地歌舞。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13年举行一次的拉鼓节,也非常热闹。拉鼓那天,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汇集在宽宽的草坡上,身强力壮的后生们,从树林里抬出一节又长又大的空筒树,用牛皮封信两头,成了奇特的大鼓。用粗藤绑住鼓身,然后抓住粗藤"呜啊(好哟)呜啊(好哟)"地使劲拉起鼓来。这时,四周的人们,喝彩的喝彩,吹芦笙的吹芦笙,跳舞的跳舞,尽情欢乐,直到夜月西斜。哪一队人能拉走大鼓,哪一队人就赢得得吉利和兴旺。
苗族节日二十一:跳花
又称跳场、跳年、跳厂、跳月、跳芦笙等等。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都是青年男女交际活动形式。这类形式的活动,古代曾流行于绝大部分的苗族中。现在贵州地区除了松桃、铜仁、务川、道真等地已消失外,其他地区仍旧。时间多在正二月间,有的也在其它月份,如毕节大南山也是正月初三到初五,贵阳花溪的桐木岭是正月初八至初十,惠水乌流河是正月初四到初六,长顺竹林山是正月初六到初九,广顺周围是正月十一到十三,平坝县羊昌河为正月十二至十四,晴隆、普安一带是正月初一到十五,水城南开是二月十五。参加者都是未婚青年,其余是参观者。届时,男的打扮时髦,女的穿着艳丽,共同跳芦笙舞。以此作为媒介,互相认识,谈情说爱,以后就经常接触,互相走访。威宁等地的跳花别有一番情趣:除了集体跳舞外,男的还要进行吹笙、扯草、骑马、射弩、跳远、跳高比赛,斗技艺、赛勇敢。女的要进行穿衣、穿针、刺绣、绩麻等表演,比智慧、赛灵巧、争美丽。其优胜者,往往是异性争相追求的对象。些类性质的节日,还有黔东南凯里、黄平、台江的“爬坡节”、“闹冲节”等,规模都很大。
苗族节日二十二:芦笙节
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苗族节日二十三:姊妹饭节
是典型的“东方情人节”,充满温馨浪漫的色彩。这是台江县施洞和革东两地苗族每年必过的节日。施洞一带为三月十五日,革东一带为二月十五日。
妹妹节由来有几个传说,一说是很久以前,有七个苗家闺女,如出水芙蓉。她们都想嫁一个好苗生。于是,七姊妹到山上采集树叶,每人煮上一锅彩色糯米饭,邀四方后生到施洞寨来吃饭,唱山歌,踩鼓点(跳圈舞)。大伙整天整天的跳,整夜整夜的唱。通过3天3夜的欢歌狂舞,七姊妹在上百名男子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她们把彩色糯米饭送给情郎,嘱咐他择日来迎亲以后吃姊妹饭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另一说是相传苗族从前居住在遥远的东方。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于是他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相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节,俗语: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
姊妹节前几天,姊妹们就到山野里,采来南烛木叶、姊巅、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别用冷水浸渍和用水煮的方法,制成黑红黄绿各种花草汁液。然后用这些汁液分别浸泡糯米。一两天后,这些汁液完全渗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别过滤,再用清水冲洗去表百多余的色彩汁液,然后将这些分别浸泡好各色糯米调匀,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饭。这种用各种野花草清对取色制作的姊妹饭,不但色彩缤纷、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便不坏。还具有明目健身,滋补强身功效,是节日期间与亲朋好友共享与相赠的特殊食品。姊妹节当天早上,妇女们便早早起来,打扫屋里屋外的清洁卫生。早饭后,姊妹们便相邀到田里去捞鱼虾,捡田螺亮。其间或田里有鱼,姊妹们就去捞,无论谁家的田,主人家都不得阻拦,更不能谩骂。如捉了秧鱼,主人家舍不得,会主动拿鸡鸭或腊肉去换。中午姑娘们捞鱼回来后,便和全体妇女们蒸制姊妹饭、剖鱼杀鸡宰鹅准备迎宾过节。如有男子客队应邀组织而来,便设大宴集体招待。大宴由妇女们主持进行。宴席选在某家宽敞的堂屋。拉上长桌(桌长四五米),桌上摆满己切和未切的鸡鸭鱼肉,其中未切的鸭鱼肉上还插着多而小三角彩旗,以示隆重礼仪。长桌中放有一大簸箕五彩姊妹饭,吃姊妹饭一般不用碗筷,用手抓吃。长桌中还有一两盘特制的,煮开了口露出肉的蚌壳,开口的蚌壳里还会有特意放进去的田螺,饶富意味,席间女主男宾,相饮相戏,飞歌笑语,欢畅淋漓。午后,姊妹们便精心打扮。穿上精挑细绣的苗装,头戴银角银钗银帽,颈戴银项圈,银项链银锁,身披银泡银片银铃,银耳环银手圈手镯等等,全身银饰,少则七八斤,多的一二十斤。她们云集踩鼓场,层层环绕木鼓,跳起轻快的木鼓舞。她们和着鼓点时儿向前,时儿向后,时儿向左,时儿向中,时儿翻转,时儿边舞边唱起歌,以表现她们巧手刺绣的服装,她们富有的银饰,她们亮丽的身材容貌,以及他们迷人的歌声。其间千百的银角摇,千百的银身摆动,好似活动的林海雪源,银玲叮当,很佩铿锵,飞歌互答,犹如一部宏大的交响乐。其间还有千万的观光者和对歌伴舞者,直至天黑方散。晚上,苗族村寨里每家每户,设宴酬宾,饮酒作乐,欢声笑语。这里淳朴善良好客的苗家,不管你是熟客与生人,也不管你是哪一民族的人,语言是否相通,一样平等相对待,酒肉以敬,姊妹饭以赠。当老年宾主们正在杯依相对时,年轻男女们便快快吃了饭,相邀出去了,她(她)们要到村边寨脚,寻找他(她)们的新朋或故友,或飞歌互答,或情歌对唱,或蜜言说情,花前月下,结双成对,尽兴深夜及至通宵达旦。其间姊妹们还回家将她们精心制作的五彩姊妹饭拿来送给她们的阿哥们,而她们在给男子姊妹饭里还巧妙地送上她们的信物以表情达意。如她们在送男子姊妹饭的包裹里放有一双筷子表示要和男的成双成对;放有包谷须则是要男子用绣花钱回谢,放松针则要绣花针和丝线酬谢姑娘,放竹钩表示姑娘有意,多来交结,放树叉则表示今生没有缘份,成不了一家等等。
苗族节日二十四:龙舟节
是清水江畔的苗族人在五月廿四至廿七这四天过的一个重大节日。关于清水江苗族龙舟节的起源,有一段神话般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小江河口住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独生子九保下河打鱼。突然明云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中跃出一条恶龙,一下子将其子拖进了龙洞里。老人惊恐万分,立即潜下水去救儿子。可是为时已晚,恶龙早已将小孩咬死,拿来当枕头,正酣然入睡呢。老人愤怒已极,决心为儿子报仇。他游回岸上,拿着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放火把龙烧死了。但是烧洞的烟雾却弥漫了整个清水江的上空。接着,大雨滂沦,一连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鸡不见亮啄米,牛不见亮吃草,人不见亮干活、大家什么事也干不成,很是发愁。当时,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摸黑到江边洗衣,孩子将捶衣捧在水面上划来划去嘻戏,嘴里不意中喊道:“咯咯多!咯咯多”谁知他这么一喊,天上顿时云消雾散,东方升起了万道霞光,一轮鲜红的太阳冉冉升起,大家都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不久,江面上飘着一条花花绿绿,身子有四五丈长,斗那么粗,闭着眼不动弹的怪物。大家跑去一看,原来是被烧死的恶龙。胆大的人割块肉烧着吃,还怪鲜美的。这么一传开,谁都想尝尝。便纷至沓来抢力肉。拥着挤着,把整条龙都抢完了。胜秉寨(今属施秉县)发现得最早,分得龙头;平寨(分属秉雄县)分得龙颌,塘龙寨(台江县,以下均属台江县)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口的人去得晚了点,只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仅仅分了点肠子。因此,现在杨家寨龙舟染成深绿色的(传说龙的肠子呈深绿色),称青龙。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是夜,恶龙便给大家托梦说:“我伤了老人的独生子,自己也赔了一条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依照我的身躯,在清水江、从江河划上几天,让我象活着一样,我便兴云作雨,让你们五谷丰登。人们听了,信以为真,就照恶龙所说,先制条小舟来划,果然灵验,降了喜雨.大家更高兴了,纷纷做起龙舟来划。最初大家商定;按照分龙肉的先后顺序来划。如胜秉分到龙头、排在农历五月初五;平寨分得龙颈,排在五月初六。但此时正值割麦、插秧的农忙季节,为了不误家时,痛痛快快过节,于是各寨又来协商,改在农历五月甘四日到甘七月分期分地举行竞渡。据说改变日期的次年,就遇到了干旱,大家认为这是改变日期造成的,于是又商议恢复农历三月五日在胜秉、平兆两寨划一天作为龙舟节的开始。在平兆举行的仪式,下游宾洞寨的龙舟一定要参加,并且由他们先期到达,施洞的后到,大家划一划,表示一下意思就散走,次日仍然下地干活.到二十四日以后再举行正式的活动,尽情欢乐几天。经商议平寨为农历五月甘四,塘龙二十五。榕山甘六施洞甘七,定在上述四个地点集中。这一规定,相沿成习,直到今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龙船节。江岸上还有踩鼓、吹笙、赛马、斗鸟等活动。到了龙船节结束时,各村寨都大排酒席,一方面酬谢桡手和大家的支持,一方面通过聚餐互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好年景。
龙舟很特别,船体很长,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是用整条杉木掏空而成,被称为独木龙舟。龙舟在下水前要先祭神,龙舟拖到河边沙滩上后,置一方桌于龙舟边,桌上摆一升白米,插三炷香,斟上三杯酒,桌下烧钱纸,巫师穿长袍,站在桌旁祭龙神,口念巫词,左手抓着只白公鸡,右手不时抓米向龙舟抛撒。巫词念毕,右手握刀,一刀吹下鸡头,高高地把鸡抛向龙舟,算是祭龙完毕,就可以下水划龙舟了。龙舟竞赛时,每个龙舟上的龙头下,有一十一二岁的小孩咚咚擂鼓,龙舟中央端坐着一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是龙舟的指挥者。这小孩和老人,象征古代被恶龙拖下河死和潜水烧死恶龙的英雄父子。
苗族节日二十五:除恶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黄平施秉两县的苗家照例要过“除恶节”。
传说,从前有个魔王,长得非常高大,力气也很吓人,最可恶的是他专门偷吃人们的牛马,害得人们有田无牛耕,有货无马驮。个个都在咒骂:“要是有人杀掉这个恶魔就好啦。”最后一个叫阿妮的姑娘挺身而出,当人们看见恶魔死了,一齐跑出来围住阿妮,夸她是个勇敢的姑娘。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三,为了纪念这个小姑娘的聪明勇敢,就把这一天定为“除恶节”。
除恶节是什么时候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黄平施秉两县的苗家照例要过“除恶节”。
除恶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从前有个魔王,长得非常高大,力气也很吓人,最可恶的是他专门偷吃人们的牛马,害得人们有田无牛耕,有货无马驮。个个都在咒骂:“要是有人杀掉这个恶魔就好啦。”
正在人们期盼的时候,有个小姑娘,名叫阿妮,她说:“我能除掉恶魔。”
人们听了,都很惊奇:“你这么小,怎么杀得掉恶魔?”
阿妮说:“你们找到十箩筐的破锅铁,请到最高明的炼铁匠,我就有法子除掉恶魔。”
人们听了,都非常高兴,马上找到这些东西。阿妮立即叫炼铁匠把破锅铸成三种铁球,一个有囤箩那么大,一个有水缸那么大,一个有鼎罐那么大。
阿妮又叫大家编了一双象渡船那么大的草鞋,摆在大铁球上。最后,她把一头牛拉到草鞋旁边吃草。
一天,恶魔看到了牛,好不高兴,马上跑过去,想把牛吃掉。谁知,来到近处一看,发现三个铁球整整齐齐地放在地上,有看见地上坐着一个小姑娘,就大声问道:“这是哪个人的铁球?”
阿妮答道:“是我爸爸的。”
“你爸爸打铁球干什么?”
“打来玩嘛!”
“你爸爸能玩这些东西?”
阿妮指着草鞋说:“你看这是什么?你说我爸爸的力气大不大?他能不能玩这些铁球?”
恶魔又问:“你爸爸怎么玩这些铁球?”
阿妮说:“我爸爸玩这些铁球,就象那鸡蛋鸭蛋一样容易。他把小铁球抛到天上落下来,脚拇指一顶就顶住了;他把中铁球抛到天上,用膝盖一顶就顶住了;他把大铁球抛到天上,用脑壳一顶就顶住了。你能办到吗?”
恶魔不服气得说:“你爸爸有什么了不起?看我的。”接着他就按照阿妮说的那样,把小铁球抛上天,用脚拇指顶,可惜没顶住,反而被砸出了血。阿妮笑着说:“哈哈,你没接住。”
恶魔不服气,又把中铁球抛上天,用膝盖去顶,没有顶住,膝盖掉了一块骨头。阿妮笑着说:“哈哈,你的膝盖受伤了。”
这时,恶魔气得说不出话来,又抓起最大的铁球往上一抛,只有树那么高就落下来了,他急忙用脑壳去顶,哪知,啪一声,他的脑壳开了花。
人们看见恶魔死了,一齐跑出来围住阿妮,夸她是个勇敢的姑娘。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三,为了纪念这个小姑娘的聪明勇敢,就把这一天定为“除恶节”。
苗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禁忌
【第1句】: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第2句】: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
【第3句】:苗家人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
【第4句】:苗家人与自然关系亲密,认为无论桥头、树下、屋头、灶旁都有神灵依附。每逢节庆或贵宾来临,均烧香供奉,告慰祖先,以祈求平安。客人不宜对这类活动表示非议。
【第5句】:苗家人忌用白公鸡送喜庆贺礼;忌外人随意触动堂屋神龛;忌用脚踏火中的铁三角架;门口插草标,意为家中有病人,忌外人进家。
【第6句】: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7,忌踩三脚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3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
8,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hangd(hangdghao,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渎祖宗,神人共愤。
9,忌震“龙岩”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
10,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
【第11句】: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如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
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
【第12句】:忌闻猫头鹰叫,在土家人心目中猫头鹰属不祥之鸟,尤其忌讳听到其鸣叫,相传听到猫头鹰叫村上就会死人。
【第13句】:忌见蛇相缠,所谓蛇相缠即蛇交尾。相传人若见之,必遭灾祸。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赶快将自己外面的一条长裤脱下,罩于自己的头上或罩于蛇缠处。二是嫁祸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唤同伴姓名,若对方答应了,则灾祸将降临于应者之身。然而一般情况是见者用石头或木棍将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也有不打而用语言化解词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绞绳穿铜钱”;土家族化解词词曰:“是龙的升天,是蛇的钻草,是人的发财”。
【第14句】: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
【第15句】: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苗族节日》阅读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