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1477”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古代有一句俗语“好男无性怕不坚,好女无性怕不秧”,是什么意思
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好男人如果没性趣的话,那你这个人是不坚强的。女人没有性趣的话,哪个男人也不会找你插秧。而且这种意思也比较“污一些”但是整体并没有污很多。人们认为,世间万物皆阴阳,自然宇宙尽平衡。而男女之间同样如此,男人是为思索和勇气而有,女人是为温柔和典雅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需要女性的阴柔之气来调和。
而女性的柔美也需要男性的阳刚作为基础。这只是比较文艺一些的,让人听上去的话,没有很大的污点。但哪怕是这样,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所在。所以在这种问题的规则上,出现了脸红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人的一生,宁愿平和,也别平庸。男性身当大任,不要好高骛远,很多人的成功案例,不过是把坚持住做到了极致罢了。
女性在面对一些俗事时,也不要都依着别人。诸君且记,在人生的旅途中,唯有自己才是主角,这句话我们听上去也是非常的励志,也希望你能朝着自己想象当中去。平常人家的女子也被要求温柔贤惠,大方得体,当然能够知书达理是再好不过的了。可是也不乏有很多人依靠自己的容颜吃饭,可是红颜再美终易逝。
就算是你年轻的是在再怎么明艳动人,年迈之后依旧逃不开平淡无奇的生活。给人的感觉,也是一种比较朴素的情况。那么她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完全依附于他人。就像地里的一只秧苗,十分脆弱又非常普通,不会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第2句】:西部居民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出自哪里
没有“西部居民寒松柏有本性”这句诗,应是“寒松柏有本性”。
出自:两汉刘桢的《赠从弟·其二》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译文: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赏析: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扩展资料:
延伸阅读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