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优美句子

煮酒论英雄讲解(其背后远非大家所知的那么简单)

文心雕龙

【简介】感谢网友“文心雕龙”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是全书中极精彩的一节,情节层层推进,步步紧扣,使人不由深浸其中。尤其是读到“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段话时,每每都有一股雄壮之气充盈肺腑之间,恨不能长啸一声,痛饮三大白。

在感叹罗贯中先生深厚文字功底的同时,更赞其不愧担任过元末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若无这段经历,断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情节。曹操与刘备,两位乱世豪杰的史诗会面,一攻一守间,似矛盾对决,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如教科书般的权谋大戏。

可惜的是,煮酒论英雄终究还是罗先生的改编之作,历史上的故事并非如描述的这般,纵使再真实依然会有疏漏。

就说那刘备,在演义中,他以织席贩履之徒出身,于黄巾之乱中,自建乡勇历大小三十余战,积功除安喜县尉。其后又在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名动天下。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胆小怯懦,闻雷失箸?岂不是过犹不及?(天天面对张飞的大嗓门不是要吓死?)

再说那曹操天性多疑,只因听到夜半磨刀之声就杀了吕伯奢全家,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的名言。且曹操早知刘备为人,至破黄巾时便认为他是英雄,终非池中之物,如何又画蛇添足设宴试探,岂非打草惊蛇?又为何因一句“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释了疑心。饱读兵法史书的曹孟德难道不知道范雎忍死,韩信胯下的典故,似这般能屈能伸,恰恰便是他之前说的龙之为物,是真大英雄,这时为何又忘记了?

所以演义终究还是小说,若是信以为真或不加思考的用于现实当中,恐怕是吃大亏的,更何况历史上远非如此简单。

曹操实际并未考虑过要杀刘备!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被吕布击败,投奔曹操。当时便有程昱建议杀掉刘备,但被曹操拒绝。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记载:

  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除了曹操明确的原因外,从当时局势来看,更重要的是,曹操必须要用刘备来牵制吕布。

建安元年对于曹操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转折之年,这一年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将汉献帝迎入许昌,虽然在政治上抢占先机,但同时成为了众矢之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曹得汉鹿,天下也必共伐之。

首先曹操与依为靠山的袁绍之间从此开始出现了裂痕,只是因为公孙瓒尚未消灭,双方维持着脆弱的同盟;其次西边马腾、韩遂同时与曹操和袁绍势力接壤,若袁曹开战,韩马又被袁绍拉拢,曹操将会同时受到西凉和并州铁骑的夹击;再次徐州吕布为人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如果被袁绍重利诱惑,袁军从青州假徐伐曹,曹操将不得不开辟东线战场;又有宛城张绣,麾下皆是西凉精锐,与荆州刘表唇齿相依,引以为援,若是开战,三四日便可直趋许昌。

这四人是曹操最大威胁,而汉献帝则是最大的诱饵,像不定时炸弹一般随时会爆发。其他如辽东公孙度、汉中张鲁、益州刘璋都是鞭长莫及;刘表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若要进攻许昌必要依靠张绣;小霸王孙策此时正在忙于平定江东,一时之间还无暇顾及中原。至于袁术,此时已经是冢中枯骨、穷途末路,不过万一让他和袁绍化敌为友,难保不会死灰复燃,因此徐州又成为重中之重。

在此局势下,曹操做出的选择,一是向袁绍示弱,命孔融出使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以维持同盟;二是命钟繇以侍中的身份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全权负责对马腾和韩遂的拉拢;三由自己亲征宛城张绣,夺取南阳以稳定后方,消除刘表北上的可能;最后则是拉拢刘备牵制吕布,曹操上表刘备为豫州牧,也无非是驱虎吞狼而已。

可刘备一败军之将,曹操为何如此倚重,确信他能牵制住吕布呢?

《三国演义》状刘备之仁近乎伪,使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只会哭善逃跑的厚黑小人。忽略了历史上的他也曾是久经沙场的一代名将,是通过破黄巾军,助公孙瓒抗袁绍,一步步走到豫州牧的位置。刘备能够在劣势之下和当时强大的袁术“相持经月”,只因下邳守将曹豹反,迎吕布偷袭下邳才失了徐州。溃军之下,刘备又能依靠收拢的败兵,击败“寇徐、扬间”的杨奉、韩暹,并尽斩之。其军事才能在当时曹军中,也是仅此曹操,数一数二的将领,再有“万人敌”的关羽、张飞相助,使他和吕布有一战之力。

除军事才能外,刘备虽然只是短暂占据徐州,但是却已经建立了一条非常稳固的人脉关系。徐州主要士族中的糜竺、陈登等都与刘备交厚,《三国志·糜竺传》记载:

  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

在被吕布偷袭徐州后,糜竺以全部家产和两千奴客倾囊相助,成为了刘备东山再起的资本。《三国志·先主传》又记载: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

在小沛短时间内便能重新得兵万余人,从而遭到吕布忌惮攻击,也可见刘备在徐州人望之高。因此,在曹操将战略重点放在张绣的情况下,刘备成为他稳定东线的最佳人选,他不一定要打败吕布,只需要在双方之间形成缓冲,曹操就可以安心的先解决张绣。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刘备被吕布打败,再次前往许昌投奔曹操。十月,曹操引兵亲征,围攻下邳三月,终使吕布投降,占据徐州。这是否意味着刘备失去了他本有的价值呢?

恰恰相反,刘备此后更受重用,《三国志·先主传》载,此后曹操

  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曹操放弃张绣而转攻吕布,除了刘备小沛被破使曹操失去了东线缓冲,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公孙瓒的覆灭指日可待,袁绍已经开始着手南征曹操。所以即使占据了徐州,袁绍给曹操稳固统治的时间也不多了,他急需要一个能够快速安定徐州的人。这时候刘备成为了最佳人选。

其次,刘备与公孙瓒为同窗好友,曾被公孙瓒表为别部司马,与青州刺史田楷共拒袁绍。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可能使曹操认为刘备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对象。

最后,曹操“奉太子以令不臣”,在名义上代表的是汉献帝,因此他需要得到“忠汉”派的支持。这时候,既有名望又有能力,但没有根基(和汉献帝的血缘关系已经很远)的汉室宗亲刘备,成为了可以作为天下榜样的拉拢对象。

所以出现了曹操对刘备“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的情况,可以想像当时曹操和刘备可能是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天天在一起。

《三国志·先主传》: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在上述情况下,曹操在一场再寻常不过的日常宴会中,随意从容说出这番话,在逻辑上才比较正常。相比于一般认为的试探,更应该是一种拉拢的态度。

因为当时的背景,已经是官渡之战的前夕,曹操集团内弥漫着悲观的情绪,明里暗里投降袁绍的已经不在少数,所以曹操需要“无意间”的这一番话来安抚刘备。其所含意思不外乎:“当今天下,可以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和我了,只要我们联手,像袁绍这种不足挂齿!”

但就在这之前,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插曲,使得曹操的安抚和拉拢适得其反。《三国志·先主传》: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正因为有衣带诏这个前提在,才使得“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作出“失匕箸”的失态表现。曹操本意的拉拢,但听在刘备耳中却有了另一番感觉,不过好在他城府极深,《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在之后马上反应过来:

  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

在我看来,刘备这句话看似是掩盖自己“失匕箸”的原因,但其实是向曹操表示臣服。“风烈必变”指的是即将发生的袁曹之战,而“一震之威”自然指的是曹操,暗示曹操有如天威,我纵然是英雄也不得不畏惧。

正因如此,才能解释曹操在“煮酒论英雄”之后,为什么会对刘备彻底的放心。

《三国志·先主传》:

  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

《三国志·武帝纪》:

  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

从记载来看,应该是曹操主动派遣刘备截击袁术。否则以《三国演义》的思路,很难相信刚刚还在考虑杀不杀刘备的曹操,会突然转变态度让刘备掌握兵权,“督朱灵、路招”截击袁术。

另外《三国志·先主传》引《献帝起居注》:

  承等与备谋未发,而备出。承谓服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我同不耳!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服曰:"惶惧不敢当,且兵又少。"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遂定计。

从侧面也可见,刘备外出可能并非本愿,也不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而是曹操的主意,且恰好打乱了衣带诏原先的计划。正因为刘备的外出,导致了董承等人兵力的不足。

“煮酒论英雄”本意是曹操想要拉拢刘备,为其镇守徐州,拦截袁绍东部的攻击。结果在错判刘备态度的同时,也低估了刘备在徐州的影响了,在董承等人失败的同时,刘备杀死了徐州刺史车胄,随之“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刘备又“遣孙乾与袁绍连和”。

若不是袁绍因一幼子而误大事,官渡之战的胜负还犹未可知。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