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5495”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上善若水句子赏析
{上善若水}
注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英文翻译:On the good water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注音:shuǐ shàn lì wàn wù ér bù zhēng
英文翻译:Water benefits all things without dispute
赏析:
善良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世间万物且从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人类不喜欢的位置,所以最接近“道”。最善良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让人捉摸不透,待人要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要讲诚信,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这是著名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上善若水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⑤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⑥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⑦好在都江堰有。
⑧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第6句】: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⑨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川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第1句】: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B.本文写都江堰时,以描写见长,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都江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C.作者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上善若水”的内涵。
D.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治水者的敬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E.全文行文流畅,蕴含深刻哲理,表现了人要征服自然的主题。
答:[ ][ ]
【第2句】: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第⑥段可否删除?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句】:请探究文中的“上善若水” 蕴含了的哪几层深意。(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第1句】:BE
【第2句】: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第6句】: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思想深刻: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每1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第3句】:(1)不能删除。(1分)
(2)理由:①作者由眼前生机盎然的都江堰联想到现实中污染严重的江河,通过对比(1分)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1分)。②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第4句】:①以水比喻“上善”; ②都江堰是上善之作;③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④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第1句】:
试题分析:B句错在“以描写见长,生动活泼”,本文不以描写见长,而是以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见长,“生动活泼”不妥;E句主题理解单一。
【第2句】: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来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位于文章结尾,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总结,因此,答题区间应为上文。这道题的答案散布在文中,答题时需要提炼概括。考生要找到体现人类智慧的句子,还要加以概括。
【第3句】:
试题分析:第⑥段作为全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不能删掉。具体理由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本段主要写了现实中污染严重的江河,与眼前生机盎然的都江堰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第4句】:
试题分析:本文实际表明,都江堰是上善之作,因为修建者、维护者是上善之人,作者借这篇文章,希望人们学习先贤,与自然和谐共处。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
上善若水散文随笔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涸辙的鱼儿在等待生命的欢欣,污秽的泥淖在等待明日的光明,古老的仙人在等待道义的重逢。守侯着生命伊始的梦,现实的桎槁开始一点点地断裂,直至一切变得虚无。因为“上善若水”,质性自然,随遇而安,至此,这便成为一种准则。
没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华丽篇章,没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动情描绘,只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道破了仙人辗转列强的无奈,道破了哲人数年无望的苦苦寻觅。只是,他把一切的一切全都寄托在无形,哲人找不到现实的影子,世俗的风沙模糊了他的'眼眸。于是,他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在梦中,一切变得虚无,他却看到了至尊;在梦中,他找寻了一方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家园。乌托邦的小国,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梦,终归是会被惊醒的。风雨飘摇了两千年的江心若隐若现的一叶轻舟,终于承受不住世俗风浪的打击,沉入现实的沙潭。梦惊醒,仙人错愕的看着周围的一切,不再是兵刃既接,不再是金殿辉煌。川流不息的人群里,茫然望不见边际,身旁矗立的不再是参天的松柏,却见是在日辉的光耀下刺痛眼帘的透明锋芒。不是无形么?眼前的是现实还是幻像,哲人不再多想,心潮却澎湃起飘摇了几千年也挥之不去的四个字“上善若水”。该去寻找。望着远方熙熙攘攘的人群,无论现实成为什么,总有一种东西不会改变:即为无形。
哲人掠过近处的车水马龙,刹时停住急切的步伐,该何去何从?“上善若水”到哪里去寻找。国君安在?滞留在梦中的欢乐回到现实,却还有几许残骸。那寓之无形透澈在脑海中还有清晰的沉积,明亮如许。犹如触及江中泛起的泡沫,似有若无。而当哲人睁开微泛着光亮的眼眸,才发现,那只是自己在山水之间的微茫中积淀的一个梦,现实,依旧黑暗。怀着对现实的不解,怀者对现实的无奈,怀者对现实的绝望,在一次回到梦中,虚无又一次充斥着世界,直至云霄九,至尊恍若初见,上善若水。
仙人早已驾鹤西去,空留潭影日悠悠,那江心的一叶轻舟也背负起航程,驶向远方。沉睡的山,摸不清世俗的来去往回。良久,山涧鸣起一段佳音,质性自然,随遇而安。打不碎心底升起支撑灵魂的梦,无形,无欲,无忧,无知,至真,至纯,至善,至美,召唤,回归。
上善若水。相遇在梦中,相知于无形,重逢至虚无,哲人始终未曾找寻,仙人归去,江心宁静深沉。
《上善若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第1句】: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接近。
B.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尤其。
C.强为之名曰大/强:勉强。
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衰败。
【第2句】: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B.夫唯不争,故无尤/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C.可以为天下母/清静为天下正
D.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第3句】: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 )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上善若水“阅读答案①上善若水
②居善地,心善渊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④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清静为天下正
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第4句】: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处下位,这样内心才能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广与浩大,也才最接近“道”。
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
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作比喻,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第5句】: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句】:B
【第2句】:C
【第3句】:C
【第4句】:D
【第5句】:(1)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四种东西是最主要,而人的价值占了其中之一。
(2)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是不设不施,至妙无机,所以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是实事求是,唯恐虚妄,所以好像口笨的样子。
(3)有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