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12674”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课文《松鼠》的段落内容
课文《松鼠》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课文《松鼠》的段落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课文《松鼠》的原文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xùn)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zhēn)子、榉(jǔ)实和橡栗(lì)。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lóng)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duò)。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zhé)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tái)藓(xiǎn)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xiá)窄,勉(miǎn)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zhuī)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课文《松鼠》的段落内容
主要内容:
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松鼠的外形漂亮、可爱。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讲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
【第1句】: 教材分析
【第1句】: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欢并使他们获益颇多的好文章。
首先,这篇课文描写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松鼠,它的美丽、机灵、有趣,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所以说,文章的选材极为贴切孩子的心理。
其次,这是一篇成功的描写动物的范例。课文以清晰的脉络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四个自然段中,第一自然段讲外形,二——四自然段从活动、住和吃三方面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枝叶分明,层次清晰。
另外,课文的语言堪称经典。无论是对其外形的形象逼真的描写,还是对搭窝时系列动作的连贯描述,都是语言积累的极好材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习作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
【第2句】: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六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精灵”的第三篇主体课文。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写小动物的文章,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第2句】: 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设计教学。
(一)知识和能力
【第1句】: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第2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尝试大胆复述。
(二)过程与方法
【第3句】:使学生感悟写动物可从外形、习性等方面描写特点;了解连词的作用。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4句】: 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人文情感。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并积累语言。
【第3句】: 教法学法
“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其丰富的内涵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听、说、读、写)为其核心。本节课力求突出读、写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活动,教师活动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在三十分钟左 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坚持谈话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平等对话,营造和谐
健康、愉悦的学习氛围;结合情境教学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模拟小松鼠进行复述表演,相信无论是对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学习效果的提高,都会事半功倍;另外,将以“可爱”为核心,进行幅射教学,力求整节课以点带面,浑然一体。
【第4句】: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悟,整体回归,积累运用,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
(一) 谈话导入
课 一开始,娓娓道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有的同学家里养了一些动物,从电视中,从动物园里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动物,能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在此基础上,再提要求:能在你喜欢的小动物前面加上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它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吗?从而在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 特点,为后面的抓住特点写奠定基础。
按着谈话:老师也喜欢一种小动物,今天还把它给带来了,出示松鼠图片,同学们喜欢吗?想了解关于松鼠的知识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松鼠的文章——《松鼠》。
(二)整体感知
首 先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自由读完后请三名同学读前三个自然段,师提议最后一个自然段请一位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读,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读完后问学生,这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学生必然会说“美丽、可爱、机灵、贪吃、灵巧”等特点,教师抓住 “可爱”一词,展开下面的重点学习。
(三)精读品悟
围绕“小松鼠那么可爱,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展开谈话。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从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第1句】:外形的美丽
问学生你觉得松鼠哪儿最美?引导学生感悟“玲珑”、“光滑得好像搽过油”、“毛茸茸”等语句的优美。然后采用个人读、赛读、齐读三种方法读出松鼠的美丽以及喜爱之情,之后出示课后填空题,学生填一填,读一读,积累语言,理解写作顺序。
【第2句】:动作的机敏
此段略处理,重点句是“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启发学生从“只要……就……”、“触动”“连蹦带跳”等词体会松鼠的机灵与可爱。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儿即可。
【第3句】:搭窝时的聪明
让 学生假设,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看来,这些表示先后次序的词,作用还真不少呢。然后再集体读这部分,进一步认识连词的作用。
【第4句】:吃食时的有趣。
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让学生模仿一下吃食的动作。
然后围绕三个“它们”做文章。老师谈话:这一段中有三个“它们”,我都快糊涂了,谁能找个词语换掉它们,使句子更明白?这些代表事物的词,就叫代词。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象课文这样,恰当地用上一些代词,避免重复罗嗦。
(四)整体回归
教师小结并质疑:这四个方面的确都可以看出小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那能否颠倒这四个自然段的顺序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松鼠的活动、住、吃都是它的生活习性,课 文是按先介绍外形再介绍习性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
(五)积累运用
自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小松鼠,用每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还可以把从课外了解的知识融合进来;接着教师引导:不光小松鼠可爱,其他的小动物也非常可爱,前面大家用一句话说了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现在你能像课文一样,写一段话,来写写这种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吗?学生练笔,互相交流。
(六) 拓展延伸
课后大家可以办一张关于动物的手抄报,然后我们可以在学校宣传栏里办一次关于动物的专栏,让叔叔阿姨们都来看一看,他们就会听到我们的心声,那就是——保护动物。
总之,这节课秉承着新课标理念,注重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力求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灵性;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言的感悟与积淀;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努力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关于松鼠的课文内容
导读:这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松鼠的课文内容,欢迎阅读!
《松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著身子坐著,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木,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著叫著,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著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乾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著放在一起,再用一些乾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著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作者简介
布丰(或译作布封)(1707~1788),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孟巴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丰。布丰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丰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他写的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布丰的《马》被选入七年级课文,《松鼠》被选入小学六年级上册沪教版课本课文。
主旨
这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
说它是说明文,因为它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旨在说明松鼠外貌(形态与颜色)、习性(驯良与乖巧)、用途(肉、毛、皮)、繁殖能力及其他特点。说它是文学作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明,它是将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的结果,用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
这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又称为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活泼生动,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引人入胜。《松鼠》一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结构分析
课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这一段是总括的话,用一句话简明、准确地说明松鼠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很讨人喜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第二部分(第2段),这一段承接上文,具体描述松鼠“漂亮”这个特点。主要写了松鼠的面容、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的样子。
第三部分(第3段),从它机灵的动作和生活习性,写出它是一种活泼、有趣、驯良的小动物,加深了“讨人喜欢”的印象。
第四部分(第【第4句】:5段),第一层(第4段),写松鼠乖巧的习性。介绍松鼠过水的动作、不冬眠、十分警觉、跑跳轻快、叫声响亮。松鼠搭窝过程科学,顺序准确。
第二层(第5段),写松鼠搭窝的方法。描述搭窝的先后次序和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以及窝口的设计,生动地表明松鼠的灵性。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写松鼠的多产,毛的色泽,肉、毛、皮的用处,说明它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补充了“讨人喜欢”的内容。
重点句子
1.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
这个句子中“从来”“也不”“只”等词语,清楚明白而准确地写出了松鼠的活动区域。
2.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说明,“帽缨形”一词,写出了尾巴的长度和蓬松状,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松鼠尾巴的样子,同时,作者又对尾巴做了动态的描写,写了它的样子和用途。
3.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松鼠作为动物,有其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松鼠以人的性灵、人的情感,使松鼠讨人喜欢的总体形象逼真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写作特色
《松鼠》是一篇记叙文。虽然是一篇记叙文,但我们读时并不感到枯燥和乏味,相反,读来倒很有情趣。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1.说明语言形象、生动。
这一点是相对于平实说明而言的。作者在介绍这种小动物时,不是像写说明书似的,将松鼠的特点(包括长相、性格、习性等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运用各种描写手段以及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介绍这种小动物。例如:《辞海》中介绍松鼠的尾巴时,只有“尾蓬松,长16~24厘米”几个字,而作者对松鼠尾巴的介绍就显得既形象,又能让人喜爱。文章就显得生动起来了。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文章还运用描写的方法(例如“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和拟人的方法,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文章还准确地运用了词语。例如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活动范围时写到:“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这其中“从来”、“也不”、“只”等词语,清楚明白而准确地写出了松鼠的活动区域。又如作者在写松鼠做窝时,用“先”、“再”、“然后”等表示工作程序的词语,将松鼠做窝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写得有条不紊,用“搬”“放”“编扎”“挤”“踏”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说明了松鼠做窝时的动作。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说明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
松鼠的课文内容
课文《松鼠》这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松鼠的课文内容,欢迎阅读。
松鼠的课文内容
课文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
结构分析
课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这一段是总括的话,用一句话简明、准确地说明松鼠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很讨人喜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第二部分(第2段),这一段承接上文,具体描述松鼠“漂亮”这个特点。主要写了松鼠的面容、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的样子。
第三部分(第3段),从它机灵的动作和生活习性,写出它是一种活泼、有趣、驯良的小动物,加深了“讨人喜欢”的印象。
第四部分(第【第4句】:5段),第一层(第4段),写松鼠乖巧的习性。介绍松鼠过水的动作、不冬眠、十分警觉、跑跳轻快、叫声响亮。松鼠搭窝过程科学,顺序准确。
第二层(第5段),写松鼠搭窝的方法。描述搭窝的先后次序和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以及窝口的设计,生动地表明松鼠的灵性。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写松鼠的多产,毛的色泽,肉、毛、皮的用处,说明它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补充了“讨人喜欢”的内容。
松鼠的课文原文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xùn)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zhēn)子、榉(jǔ)实和橡栗(lì)。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lóng)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duò)。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zhé)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tái)藓(xiǎn)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xiá)窄,勉(miǎn)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zhuī)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松鼠课文主旨
这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
说它是说明文,因为它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旨在说明松鼠外貌(形态与颜色)、习性(驯良与乖巧)、用途(肉、毛、皮)、繁殖能力及其他特点。说它是文学作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明,它是将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的结果,用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
这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又称为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活泼生动,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引人入胜。《松鼠》一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松鼠重点句子
1.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
这个句子中“从来”“也不”“只”等词语,清楚明白而准确地写出了松鼠的活动区域。
2.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说明,“帽缨形”一词,写出了尾巴的长度和蓬松状,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松鼠尾巴的样子,同时,作者又对尾巴做了动态的描写,写了它的样子和用途。
3.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松鼠作为动物,有其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松鼠以人的性灵、人的情感,使松鼠讨人喜欢的总体形象逼真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松鼠写作特色
《松鼠》是一篇记叙文。虽然是一篇记叙文,但我们读时并不感到枯燥和乏味,相反,读来倒很有情趣。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1.说明语言形象、生动。
这一点是相对于平实说明而言的。作者在介绍这种小动物时,不是像写说明书似的,将松鼠的特点(包括长相、性格、习性等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运用各种描写手段以及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介绍这种小动物。例如:《辞海》中介绍松鼠的尾巴时,只有“尾蓬松,长16~24厘米”几个字,而作者对松鼠尾巴的介绍就显得既形象,又能让人喜爱。文章就显得生动起来了。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文章还运用描写的方法(例如“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和拟人的方法,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文章还准确地运用了词语。例如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活动范围时写到:“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这其中“从来”、“也不”、“只”等词语,清楚明白而准确地写出了松鼠的活动区域。又如作者在写松鼠做窝时,用“先”、“再”、“然后”等表示工作程序的词语,将松鼠做窝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写得有条不紊,用“搬”“放”“编扎”“挤”“踏”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说明了松鼠做窝时的动作。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说明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
松鼠课文主要内容
《松鼠》一文是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重要一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松鼠课文主要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松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xùn)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zhēn)子、榉(jǔ)实和橡栗(lì)。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lóng)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duò)。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zhé)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tái)藓(xiǎn)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xiá)窄,勉(miǎn)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zhuī)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松鼠》教学设计
【第1句】: 教材分析
【第1句】: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欢并使他们获益颇多的好文章。
首先,这篇课文描写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松鼠,它的美丽、机灵、有趣,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所以说,文章的选材极为贴切孩子的心理。
其次,这是一篇成功的描写动物的范例。课文以清晰的'脉络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四个自然段中,第一自然段讲外形,二——四自然段从活动、住和吃三方面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枝叶分明,层次清晰。
另外,课文的语言堪称经典。无论是对其外形的形象逼真的描写,还是对搭窝时系列动作的连贯描述,都是语言积累的极好材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习作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
【第2句】: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六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精灵”的第三篇主体课文。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了解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写小动物的文章,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第2句】: 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设计教学。
(一)知识和能力
【第1句】: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第2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尝试大胆复述。
(二)过程与方法
【第3句】:使学生感悟写动物可从外形、习性等方面描写特点;了解连词的作用。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4句】: 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人文情感。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并积累语言。
【第3句】: 教法学法
“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其丰富的内涵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听、说、读、写)为其核心。本节课力求突出读、写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活动,教师活动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在三十分钟左 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坚持谈话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平等对话,营造和谐
健康、愉悦的学习氛围;结合情境教学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模拟小松鼠进行复述表演,相信无论是对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学习效果的提高,都会事半功倍;另外,将以“可爱”为核心,进行幅射教学,力求整节课以点带面,浑然一体。
【第4句】: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悟,整体回归,积累运用,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
(一) 谈话导入
课 一开始,娓娓道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有的同学家里养了一些动物,从电视中,从动物园里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动物,能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吗?在此基础上,再提要求:能在你喜欢的小动物前面加上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它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吗?从而在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 特点,为后面的抓住特点写奠定基础。
按着谈话:老师也喜欢一种小动物,今天还把它给带来了,出示松鼠图片,同学们喜欢吗?想了解关于松鼠的知识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松鼠的文章——《松鼠》。
(二)整体感知
首 先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自由读完后请三名同学读前三个自然段,师提议最后一个自然段请一位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读,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读完后问学生,这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学生必然会说“美丽、可爱、机灵、贪吃、灵巧”等特点,教师抓住 “可爱”一词,展开下面的重点学习。
(三)精读品悟
围绕“小松鼠那么可爱,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展开谈话。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从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第1句】:外形的美丽
问学生你觉得松鼠哪儿最美?引导学生感悟“玲珑”、“光滑得好像搽过油”、“毛茸茸”等语句的优美。然后采用个人读、赛读、齐读三种方法读出松鼠的美丽以及喜爱之情,之后出示课后填空题,学生填一填,读一读,积累语言,理解写作顺序。
【第2句】:动作的机敏
此段略处理,重点句是“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启发学生从“只要……就……”、“触动”“连蹦带跳”等词体会松鼠的机灵与可爱。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儿即可。
【第3句】:搭窝时的聪明
让 学生假设,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看来,这些表示先后次序的词,作用还真不少呢。然后再集体读这部分,进一步认识连词的作用。
【第4句】:吃食时的有趣。
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让学生模仿一下吃食的动作。
然后围绕三个“它们”做文章。老师谈话:这一段中有三个“它们”,我都快糊涂了,谁能找个词语换掉它们,使句子更明白?这些代表事物的词,就叫代词。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象课文这样,恰当地用上一些代词,避免重复罗嗦。
(四)整体回归
教师小结并质疑:这四个方面的确都可以看出小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那能否颠倒这四个自然段的顺序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松鼠的活动、住、吃都是它的生活习性,课 文是按先介绍外形再介绍习性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
(五)积累运用
自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小松鼠,用每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还可以把从课外了解的知识融合进来;接着教师引导:不光小松鼠可爱,其他的小动物也非常可爱,前面大家用一句话说了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现在你能像课文一样,写一段话,来写写这种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吗?学生练笔,互相交流。
(六) 拓展延伸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
课后大家可以办一张关于动物的手抄报,然后我们可以在学校宣传栏里办一次关于动物的专栏,让叔叔阿姨们都来看一看,他们就会听到我们的心声,那就是——保护动物。
总之,这节课秉承着新课标理念,注重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力求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灵性;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言的感悟与积淀;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努力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