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8010”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董家庄佃户丁锦,生一子曰二牛。又一女赘曹宁为婿,相助工作,甚相得也。二牛生一子曰三宝。女亦生一女,因住母家,遂联名曰四宝。其生也同年同月,差数日耳。姑嫂互相抱携,互相乳哺,襁褓中已结婚姻。三宝四宝又甚相爱,稍长,即跬步不离。小家不知别嫌疑,于二儿嬉戏时,每指曰:“此汝夫,此汝妇也。”二儿虽不知为何语,然闻之则已稔矣。七八岁外,稍稍解事,然俱随二牛之母同卧起,不相避忌。
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锦夫妇并殁。曹宁先流转至京师,贫不自存,质四宝于陈郎中家——不知其名,惟知为江南人——二牛继至,会郎中求馆僮,亦质三宝于其家,而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郎中家法严,每笞四宝,三宝必暗泣;笞三宝,四宝亦然。郎中疑之,转质四宝于郑氏,而逐三宝。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 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 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郑氏怪之,则诡以兄妹相逢对。郑氏以其名行第相连,遂不疑。然内外隔绝,仅出入时相与目成而已。后岁稔,二牛、曹宁并赴京赎子女,辗转寻访至郑氏。郑氏始知其本夫妇,意甚悯恻,欲助之合卺而仍留服役。其馆师严某,讲学家也,不知古今事异,昌言排斥曰:“中表为婚礼所禁,亦律所禁,违之且有天诛。主人意虽善,然我辈读书人,当以风化为己任,见悖理而不沮,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以去就力争。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后四宝鬻为选人妾,不数月病卒。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或曰:“四宝虽被迫胁去,然毁容哭泣,实未与选人共房帏。惜不知其详耳。”果其如是,则是二人者,天上人间,会当相见,定非一瞑不视者矣。惟严某作此恶业,不知何心,亦不知其究竟,然神理昭昭,当无善报。或又曰:“是非泥古,亦非好名,殆觊觎四宝,欲以自侍耳。”若然,则地狱之设,正为斯人矣。
(取材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
【注】1夤缘,本指攀附上升,后喻攀附权贵,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第9句】: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甚相得也 得:契合
B. 然闻之则已稔矣 稔:成熟
C. 则诡以兄妹相逢对 诡: 假装
D. 后四宝鬻为选人妾, 鬻:卖
【第10句】: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儿虽不知为何语 四宝虽被迫胁去
B. 然俱随二牛之母同卧起 笞三宝,四宝亦然
C.而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 见悖理而不沮
D. 郑氏以其名行第相连 以去就力争
【第11句】: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家不知别嫌疑
屋子小不知道怎么躲避嫌疑
B.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
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年年歉收
C.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
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
D.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三宝发疯跑出去,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了
【第12句】: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 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 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
【第13句】: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3分)
2惟严某作此恶业,不知何心,亦不知其究竟,然神理昭昭,当无善报。(3分)
【第14句】:文中结尾处,有人评价严某“是非泥古,亦非好名”,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第9句】: B【解析】熟悉。3分。
【第10句】: A【解析】A.连词,虽然。B.转折连词,然而/代词,这样C.连词,并且/连词,却D.连词,因为/介词,拿。3分。
【第11句】: A【解析】小户人家不懂得分开来消除疑忌。3分。
【第12句】: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
【评分标准】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共3分,扣完为止。
【第13句】: (1)郑氏本来就善良懦弱,二牛、曹宁也是愚笨的乡民,听说违背法令罪行重大,都吓得停止了这件事。
【评分标准】“故”“良”“懦”“乡愚”“慑”“止”共2分,错2词扣1分。全句大意1分,共3分。
(2)只是严某做出这种罪孽的事,不知什么想法,也不知他的结局。但是,天理昭昭,应该不会有好报的。
【评分标准】“恶业”“心”“究竟”“善”共2分,错2词扣1分。全句大意1分,共3分。
【第14句】: 参考示例:
我不同意上述观点,本文讽刺了严某的道学家思想和无知的丑态。(1分)“泥古”中的“古”,指古代婚礼规定中表亲不能通婚;泥古,就是指严某不知当下已经没有这一规矩而仍坚持古训。“好名”中“名”,指名声,名望。好名,指严某以读书人自居,通过阻止三宝四宝成亲来维护礼法来获得“君子”的声望。(4分)本文中“讲学家也,不知古今事异”“然我辈读书人,当以风化为己任”等句子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严某丑恶嘴脸的深恶痛绝。(1分)
【评分标准】共6分。表述观点(1分),结合文本理解“泥古”“好名”(4分),结合句子阐述作者态度、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学生答及同意上述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参考译文】
董家庄有一个佃户叫丁锦,生了一个儿子叫二牛。又生了一个女儿,招曹宁做倒插门的女婿,他帮助丁家人干活,关系处得很好。二牛生了个儿子叫三宝。女儿也生了一个女孩,因为住在娘家,就随着排下来取名四宝。这两个小孩出生在同年同月,只差几天罢了。姑嫂一起看护、哺养这两个孩子,在襁褓中就已定了儿女亲家。三宝四宝又很友爱,渐渐长大后,两人便形影不离。小户人家不懂得分开来消除疑忌,在两孩子玩耍时,常指着说:“这是你丈夫,这是你媳妇。”两孩子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多了就已经习惯了。到了七八岁,渐渐懂事了,但是两个孩子都跟着二牛的母亲同睡同起,相互间也不避忌。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间,连年歉收,丁锦夫妇相继去世。曹宁先流落到京城,穷得养活不了自己,便把四宝典卖到陈郎中家——不知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江南人——二牛接着来到京城,赶上陈郎中寻找馆童,也把三宝典卖给了陈家,并告诉三宝不要说他和四宝已定为夫妻。陈郎中家法严厉,每当打四宝时,三宝一定悄悄地哭;打三宝时,四宝也是这样。陈郎中生疑,把四宝转卖给郑家(有人说,就是“貂皮郑”家。),并赶走三宝。三宝又投奔介绍他来陈家的老太太,老太太又把他介绍到一家去当馆童。时间长了,他暗中听说四宝生活的地方,便通过拉拢关系来到郑家。几天后,才见到四宝,两人抱头痛哭,当时两人都十三四岁了。郑氏觉得奇怪,两人就谎称是兄妹相逢。郑某根据他们名字排行相连,就不怀疑了。但是,内宅与外宅隔开,两人只能在进出时彼此看看罢了。后来年成好了,二牛、曹宁一起到京城赎子女,辗转寻访到了郑家。郑氏才知道两孩子本来定为夫妻,心里很同情他们,想帮助操办婚礼后仍留他们在家中劳动。郑家的馆师严某,是一个道学家,他不了解如今世情与古时不同,提出异议说:“中表结婚是违背礼法的,也是律令禁止的.,触犯了它上天要惩罚。主人的想法虽然好,但是,我们读书人,应当把端正风俗教化作为自己的责任,看到违背常理扰乱人伦的事却不阻止,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他用辞职相要挟。郑氏本来就善良懦弱,二牛、曹宁也是愚笨的乡民,听说违背法令罪行重大,都吓得停止了这件事。后来四宝被卖给一个后补官员做妾,没几个月,四宝病逝了。三宝发疯跑出去,也不知去哪儿了。有人说:“四宝虽然被胁迫去,但她毁了容貌不停哭泣,实际上没与后补官同房。可惜不能知道详细情况罢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两个人在天上或在人间,必定能相见,一定不会闭上眼睛不能再见面啊。只是严某做出这种罪孽,不知什么想法,也不知他的结局。但是,天理昭昭,应该不会有好报的。有的人又说:“这不是严某拘泥于古法,也不是追求好名声,大概是对四宝有非分之想,想用四宝来侍奉他自己罢了。”如果这样,那么设立的地狱,正是为这种人预备的。
《送东阳马生序》和《阅微草堂笔记》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ugrave;):沟渠。⑤甫:刚。
7.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2)走送之走:
(3)自谓可将兵十万将:(4)会有土寇会: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9.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2分)
【第10句】:读文品人:(5分)
(1)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宋濂通过学习成为有学问的人,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两人的`读书经历给你什么启发?(3分)
参考答案:
【第7句】:(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
(2)跑
(3)率领(或“带领”)
(4)适逢,正赶上
(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共4分)
【第8句】:(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关键词:以是以因遍观)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关键词:恒步岂和省略句每一点0.5分)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共4分)
9.抄书治水失败
【第10句】:(1)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2)言之成理即可
《皇帝的新装》选段阅读答案及解析
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段,完成小题。
①“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②“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③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④“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甲)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⑤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乙)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⑥“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⑦“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⑧“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丙)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⑨“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0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
【小题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所写的内容。(2分)
【小题2】分析选段中三处画线语句,说说分别表现了老大臣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3分)
甲处:
乙处:
丙处:
【小题3】第9段中,骗子在描述布料的“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时,老大臣为什么“注意地听着”?(2分)
【小题4】老大臣的表现与皇帝对他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4分)
【《皇帝的新装》阅读答案】
【小题1】皇帝派老大臣看新装制作的进展情况。(共2分。)
【小题2】甲:他没看到布料时的意外(惊讶)和恐惧。 乙:他竭力想看到布料 丙:
他佯装自己看到了布料。(共3分。)
【小题3】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共2分。)
【小题4】第一问:老大臣并不像皇帝说的那样“诚实”“有理智”“称职”;而是虚伪、愚昧、不称职。第二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揭露统治者,特别是皇帝的愚蠢、昏庸。(共4分。每二问2分。)
【选段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从选文12两段开头的一句话以及3—10段中老大臣的言行可以分析出:选段内容写的是“皇帝派老大臣看新装制作的进展情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选段内容的能力
点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所写的内容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段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提取出重要的.信息,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些信息概括起来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选段中三次描写老大臣的眼睛,属于细节描写,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老大臣由惊讶、恐惧→竭力想看到布料→佯装虚伪地看布料的心理活动过程。因为骗子曾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作为跟随皇帝多年,皇帝倚重的老大臣,当他看不到布料时,惊得“眼睛睁得特别大”;由于骗子的诱导,老大臣以为那布料就在眼前,别人能看到,自己看不到,所以他“眼睛越睁越大”想竭力看见布料;由于布料奇怪的特性,所以老大臣的虚伪就突显出来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一个虚伪愚蠢的老大臣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点评:揣摩人物心理活要根据文章内容、主题、语境等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的语句也是很重要的。
【小题3】试题分析:这道题可结合老大臣在织布机房看到的情形和皇帝派他到织布机房的目的去考虑。因为老大臣在织布机房里根本看不到布料,但是为了呈报皇上,他要记下“衣料”的样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这类试题,往往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从老大臣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考虑。
【小题4】试题分析:从选文的第2段中可以概括出皇帝对老大臣的评价:皇帝认为老大臣很诚实、有理智、称职;从老大臣看布料时的言行可以看出老大臣实际上虚伪、愚蠢、不称职。皇帝认为最诚实、最有理智、最称职的老部长,却因为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而说假话,这就构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揭露统治阶级的愚蠢、无能、昏庸。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梳理信息和揣摩文章写作方法的能力。
点评:这类综合题首先要研读选段梳理出表现老大臣性格特征的语句,然后再分析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
圣贤寂寞议论文阅读附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后面题目。(12分)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 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 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 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 “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2分)
小题3:选文第⑧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小题4: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寂寞出学问(唯有寂寞出学问)。
小题2:能耐得住寂寞
小题3:运用反问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小题4:所用事实论据选自古今中外,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详略得当。
小题1: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通常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找中心论点的方法:①看题目(题目即论点);②看开头(开宗明义,开门见山);③看结尾(归纳全文,篇末揭示中心)④找正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或找提示性词语(“总之”“所以”等),如果没有原句,则要概括层意,归纳中心论点。要求:一般不用疑问句,不用修辞,正面判断。本文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词语的含义的题型。在此处联系上下文考虑,揭示出这个词语的本体即可。这道题很简单,考生从上句就可找到此题的答案“耐得住寂寞”。
小题3:试题分析:做此类题首先要找到切入点:一看有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第2句】:词语要看词的褒贬义,句子要看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句式特点。此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小题4:试题分析:本文选择了唐玄奘、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钱钟书和田中慎弥耐得住寂寞皆出学问的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这些事例学生们都比较清楚,涉及了古今中外,并且详细写了钱钟书和田中慎弥的事例,略写了唐玄奘、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的事例。因此本文的事实论据选自古今中外,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