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8823”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描写武汉的散文(通用6篇)
导语:武汉的冬天就是这样,淡淡的忧伤着。以下是小编整理描写武汉的散文(通用6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描写武汉的散文1
武汉的冬天,很少有飘雪的日子。
当我把目光深情的凝向从前时,思绪终于还是停留在了记忆中的那个冬天里。
依旧是风花雪月,只是现在,似乎找不着当时的无邪与天真了。
有时候在想,那些错落冗长的记忆变成文字。若把它冻结在时间里,会不会让记忆逃离尘世?没有答案,也没有人希望得到答案。
看着冷冽的河面,想着曾经河上飘着温柔的雪,心里时时会涌起一丝无声无息的暖意。
武汉的冬天就是这样,淡淡的忧伤着。又觉得很漫长,也许只需从一场雾,或者一片落叶的落下就开始了。
有了雾,接踵而至的便是落霜轻寒。之后便出现了枫叶红于二月花的绝美景致了。
冰的出现,渲染了冬天的气氛和执着了寒冷的理由。这时候,武汉的冬天才算真正来临了。在少有温暖的日子里,冬天越走越深,我却在期待着一片雪花的诞生。
武汉的冬天层次太多,自是不甚分明。若去了城里某一处大型园林或者历史悠久的公园里,到处都是四季常青的乔木。眼里的绿色还在有恃无恐的招摇,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这里一丛,那里一片。
更多的还是落叶科树木夹杂其间,在秋之尽头,能深深体会到一树凋零一树绿的奇情怪景。或有那遍地的落叶,均匀铺就,如柔软的地毯,躺在行人的脚下,很淡雅,很从容。
几棵枯树伴几杆翠竹,青松,几条藤蔓绕墙头。朝阳的叶子依然翠绿,阴暗处却很难看见绿色。便是这小小的植物,却表现出了春秋两种不同的景致。
这样的情形,大约在江南,更准确的说,武汉才能见到了。
初冬的晨雾黯淡了粉尘,抑或是寒风吹散了阴霾。
在这样的日子,天空反而洁净了许多,甚至连鸟儿的痕迹也稀少了。
立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倍感了那一句诗中所言的豪情与苍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长江之水波涛滚滚,却不似从前那般纯净,碧蓝。隐约听见远方汽笛的鸣叫,竟似传自远古的关外城阙之上奏响的号角,竟裹着一缕浓浓的思乡之情。
冬天的来临,直接导致了沿江两岸的杨柳褪去了昔日容光焕发的军装。瘦了秀发,枯了容颜。
江滩的沙滩,芦苇杆近似枯萎,却仍在风中轻舞。一株株互相搀扶,如龙钟的老人。
谁曾留意,便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赏景纳凉的好去处,转瞬间一切却沉寂了下来。武汉的冬天冷得怪异,很少下雪,人们便习惯于在芦花飘扬的日子去构思雪花的浪漫。
北方人在武汉是过不惯冬天的,湿漉漉的冷,一直从脚心冷得头顶。
一张口便是一团团白雾冒出,一挪窝便感寒气袭人。
可偏偏就是不下雪,不怕恼了你。实在冷得厉害的时候,老天就洒几粒雪籽籽下来,然后跟着下一场小雨。那雪粒儿砸在头上,脸上,似针儿刺一般疼。
着眼处,尽是武汉冬天的景色,再不留意其他的去处了。
描写武汉的散文2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我跟大姐他们去了趟武汉。我们是去武汉的叔叔家。叔叔家在汉阳区桃花岛那个位置。从上海出发前我将电子地图看了几遍,确认自己已完全熟记了那个区域。这是我第一次上叔叔家拜访。本想同叔叔去黄鹤楼走走的,没想到黄鹤楼周围人潮汹涌,吓得我们赶紧掉头而回。
鉴于去年十月一日凌晨出发高速公路上事故频发、拥堵严重,今年我们选在了一号晚上十点多启程,而返程日期定在了五号。因此,这次来回的高速公路上一路顺畅,只是在武汉的行驶过程中,整个市区堵得一塌糊涂。主要是由于武汉市区的多条道路在修建地铁、或是道路开阔的缘故。
最早去武汉大约是在六十年代,那时还小,对城市的印象也不是很深,也不知道什么黄鹤楼之类的一些值得光顾的地方。现在,每年的“十一”黄金周差不多都会去武汉走走。但想及城市堵车如斯,实在心生敬畏。真盼着那路、那地铁能早日完工。要不然,看人潮就不必走那么远了啊!
想来上海算堵车厉害的了,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那样的堵车已基本跟自己关系不大了。但没想到武汉堵车也如此厉害,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了那样的极度反差,我在回程的高速公路上非常顺畅地开着车时,一想到武汉的拥堵,心里便会漾起一种异样的舒坦。
开惯了沪粤长途,如今跑沪鄂这样的中途,实在觉得很是轻松。由此悟得:大运动量训练是很有好处的。尤其可喜的是,这次长途开车,依然毫无累感。若哪次出游觉得开车会觉得累了,就得好好开始注意休息了。
我知道叔叔四十多年前就热衷写作,但现在武汉却较难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原因颇多,我很能理解的。我如今在上海西南如此安静的境况下也没有动笔成全昔愿,同样也是因为有几多顾盼铸成的牵绊。
二十几年前就想弹电子琴。1990年,大伯从台湾来沪起,我就拥有了一架音质还算不错的雅马哈琴。由于之后颠沛流离、浪迹四方,所以学琴之事被一再耽搁。不久前,际会因缘让我终于肯将不少时间消磨在了学弹电子琴上了。也会忆及文章事宜,但不会勉强做任何哪怕曾经玩得很爽很心仪的游戏。既然弹琴刚弹出一点心得,那继续时若心花开依旧,文章之事放着以后再说吧。
此次武汉之行,让我又一次体验到了如海人潮带给我的心灵暗示。这世上人真是多啊!好在我在上海的一个人还不算太拥挤的区域,真的还算是蛮幸运的。
我是6日早上回到上海的。当天下午开始睡觉,到了7日凌晨醒来,看了会儿电视,又继续睡。这次醒来已是7日上午八时。这是个秋阳非常令人心悦的日子。本来是想写点儿什么的。但见琴后还是让自己的十个手指——活动在了琴键上。
《送别》这首曲子算是练得差不多了,现开始在练节奏有些明快的《爱拼才会赢》。歌词比较励志,但我似乎不怎么需要了。武汉的人潮,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也更让我巩固起一种曾有的向往——人,应该悠游在少人的区域,那会存活得比较轻松、有趣……
好久没跟文字打交道了,也不曾想到会突然让手指拨弄出上面这些文字轨迹,是有觉得思路极其跳跃,甚至文思也好生混乱。不过,在那么悲惨的境地,一种异乎寻常的随意感,令我产生出少见的心动。同秒针声赛跑出来的文字,原来也是会令我留恋的……
描写武汉的散文3
夏天去武汉,坐两天火车,可见其远。
武汉住三天,可赏之景实在不多,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到,它很特殊,尽管很难发现。
武汉确实是个容易使人迷路的大城市。有人说中国城市只有两座可称大,大上海,大武汉,上海我是去过了的。
既大则必杂,包罗万象,上海就是个典型,余秋雨写过关于上海人的文章,从性格特点,古今历史逐一分析,没有心情读完——实在太长!武汉又有些不一样。
刚出火车站,便见满地公共汽车,都漆得光鲜油亮,不愧为湘鄂之都。司机披着厚实的旧制服,年纪不小,斜倚在方向盘上,瞟着缝隙里漏出的一缕阳光入神,车上人的多少都与他无关,他所关心的,就是这辆车了。
上车找位坐下,一开车,带着一阵机器的轰鸣,人就差点飞出去,公交车速度不快,但摇晃得好似拼尽了全力。司机不以为然,打太极似地转起方向盘,汽车就一个转弯接一个转弯,一不小心,户部巷过去了,昙华林过去了,黄鹤楼只看到了一个飞檐,就与我告别了,车过长江,一艘艘渡轮就在我们脚下弯腰过了桥,这就是武汉?我们要去的是哪?
我不熟悉长江,它太大,导致我们对它的期望也太高,看到真正长江总会有点不过尔尔的感觉。在长江最老的那座跨江桥旁边,岸是土黄的,江也是土黄的,高大的桥影落下来,江水的一半便染成了青黑色。两个桥头好像海岸边的灯塔,隔着一条长江和上面粗犷的铁架,不失忧伤地对视着。几个老旧的铁板绘画有意思,描绘海鸥过日边,虽然长江边没有海鸥,这个宣传栏也已经锈迹斑斑,但它仍是我长江对我最生动的印象之一。
原来许多武汉人跨江上班不一定会坐车,从东头到西头,只需一艘渡轮便顷刻而至。
所谓船坞就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建筑物,与普通房子无异,只是多了两扇紧锁的大门,对面就是波澜阵阵的长江。从窗子里向外看,这种渡轮似乎已经不多了,零零星星地拴在岸边,有的歪倒在浅水区,好像醉酒不醒的人。
发船有固定的时间,只剩几分钟时,侯船的人多了起来。有的推着电动车,摩托车,有的带着长长的钓鱼杆,这种杆是专为长江鱼而准备的,有的带了刚买的热干面,将酱料拌一拌,香气就扑到了鼻孔,于是呼噜呼噜地当众表演吃面——他们不一定是老人,也有不少年轻人在其中,一同等待着那艘老船。
这艘船果然从对岸缓缓开了过来,靠着周边围着的,浸湿的旧轮胎,它歇在泊位里,于是大铁门打开了。
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拥挤,推着自行车,摩托车的人们都去了另一扇门,大家让一个正捧着热干面的.老先生过去,几个带了长长的钓竿与鱼饵的老人呆在最后,怕不小心戳到别人。
船很稳,毫不摇晃,只是马达发出不小的声响,我们就在这种低吼声中离岸。船大人少,于是大家便都跑到最上层的甲板上,那里的脚下就是长江。
这天可真大!别处没有这么浩大的江水,怕也支撑不起这么广袤的穹际。八月阳光刺眼,天空在一阵亮白色中透出一点蓝韵,好像女孩子们漂洗着的衣裙。这便是夏天吧。
那最老的一座桥从这边一直跨过那边,两边是西洋风格的砖塔楼,中间则是钢铁组成的桥架。长江上已经建了无数新桥,一座座气势不亚前作,但这座老桥,还是与众不同。
它不能算美,整座桥都只是单调的钢铁色,好像一根钢柱贯穿了南北;而且这根钢柱锈迹斑斑,可谓最老的一根。但我感到它应该出现在这里,应该出现在武汉,也应该出现在武汉人的眼中。不由得想起那个公交车司机,乘客,推着自行车,夹着鱼竿,捧着热干面等船来的人们。
后来与武汉人谈话,问路,我总想起这跨江的大桥——它也是一个武汉人吧。
描写武汉的散文4
早就听说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坐落在珞珈山的樱花胜地——国立武汉大学以及号称“风情小吃一条街”的户部巷,今年中秋我终于乘上前往武汉的火车。
一位挚友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早晨六点我们就在车站会面了。中秋当天,武汉天气很好。白云飘飘,阳光微斜,好友开着小电动载我穿过华科校园里一排排的法国梧桐。参天的古木让我不自觉地哼唱起张靓颖的那首歌"那排法国梧桐,多繁茂的枝桠,听到一曲G大调巴哈…"。稍作休整后我们决定前往武汉大学。
从华科东小门出来后乘坐340路公交没多久就可以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武汉大学。"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清末湖广都督张之洞创立的武汉大学,就像是武汉的一张名片。武大校园濒临东湖,坐落在珞珈山,校园内绿树成荫,除了极富盛名的樱花园,更值得一提的我认为当属校园里的民国风格建筑:宋卿体育馆,老文学馆,图书馆,老法学院和被学生们称之为"樱花城堡"的宿舍。临波门外的东湖是游人的一大落脚处,宽窄不一的石柱小道伫立于胡波之上,三三两两的人们结伴走在石路面上。我和好友寻了块较为宽敞的石面坐下,湖上清风拂来,脚下未触及之处皆是东湖的水。在高出湖面两米多的石柱路上走走停停,闲适时光似乎过的太快。
晚上我跟随好友与她的同学们在操场赏月。其中一位高个子女生是校笛箫社的,当即就在我们的起哄下起身吹奏乐曲,一曲《女儿国》以后紧接着又是一曲《枉凝眉》,曲声婉转悠扬,"何以箫声默,默以箫声何?多情深几许,几许深情多。"我不禁在中秋这个团圆夜中感伤起来,好在身旁众人隐约也都有所感触,我也就不觉有多难堪了。
第二天早晨,好友的一位湖北学长主动提出给我们充当导游,八点多我们就到达了辛亥革命纪念馆。事前,我并不知会来这,朋友见我诧异,开口嘻笑:"来了武汉,怎么能轻易错过红楼呢!"
隔着老远就看见孙中山先生的塑像伫立于坛上,一道铁栅栏围住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鄂军都督府。这座在蛇山南麓绿树丛中掩映着的一组红墙红瓦的山字形建筑,就是100多年前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权湖北军政府的遗址,也就是武汉人称之为红楼的地方。
我们首先去到的是靠左侧的一楼,里面陈放有关章太炎的遗物。章太炎是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国学大师及民主主义革命者。1898年春,曾受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后来又逃亡至日本于孙中山结识其后加入了同盟会。许许多多历史的见证——旧报及遗物被整整齐齐地陈放在玻璃柜里供后人参观。在这众多物品里,只两件衣,引起了我的最大兴趣。一件是民主革命者的挨过枪眼的破洞血衣,另一件则是一袭碧绿旗袍,旁边摆着的是一双三寸金莲绣花鞋。我停下脚步驻足良久,之后又跟着朋友前往博物馆。博物馆同样大气磅礴,内里行人如织。
后来我还在朋友的引领下来到了武汉长江大桥。灼热的阳光疯狂抢夺着皮肤的水分,我俯身倚着栏杆,颇有点“凭山阑槛倚晴空”的味道。数百米下的江风裹挟着热气扑面而来,我们的头发早已在风中凌乱。由于在武汉长江大桥和户部巷耽搁了过久,我们赶到美术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的时候两边都已经闭馆了。我们只好作罢,稍微休整了一会便一起前往光谷。
短短三天并不足够让我体会武汉这座城市的美,但这几天的快乐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上,历久弥新。
描写武汉的散文5
您到过武汉吗?您知道武汉站是啥模样?不妨我们一起去看看。
武汉站气势宏伟,外形似鲲鹏展翅为:9片波浪型重檐屋顶,中部为拱起的大厅屋顶,象征九省通衢、中部崛起。车站高达50米,总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它又是武汉三大交通枢纽的重要站点之一。车站建成后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
车站主楼出口分前后为东大门,西大门,东大门前方是一道绿色屏障,由种植的红叶石兰形成密密丛丛的绿篱,分界出外围行车道。西大门为后方出口处,这里是一片阔大的林园。
车站从地下到顶层分为三层为:地铁站,一楼大厅,二楼候车厅乃至出站口。地铁口就在车站一楼大厅中央,一出地铁口,可以迅速地疏离,不受任何阻扰。
一楼大厅以高架桥下穿内空层设计建设而成,充分利用了空间,减少土地占用。顶部呈半圆艺术造型,给人以美观的感觉,前后通透,宽敞明亮,舒适恬怡。
东大门前两条去往武昌、汉口的各条公汽站,是这里重要乘车站点,站点醒目耀眼,无论多少旅客的到来,很容易找到自己要乘的车次。
车站东广场的南侧是去往其他城市的长途汽车客运站,名为:“杨春湖长途汽车客运站。”这里也有去往天河机场的客运服务。售票大厅宽敞明亮,服务窗口排列有序,无论平常还是节假日,都不会造成拥挤与混乱,给旅客带来便捷快速的服务,减少滞留现象。
车站主楼靠北侧分别为:一座工作人员值班办公楼,大休息间,供工作人员进餐,小憩,更衣。一座为大酒店。
车站一楼大厅前设有露天电梯,乘动车的旅客,可以对接乘电梯上二楼。二楼有宽敞的平台,平台上有二十四小时服务的士车辆,为来往旅客提供方便。
车站一楼大厅内设有各种副食品商店,商品以湖北地方特色为主。另有餐饮部,全天候服务,旅客就餐、小憩任由之。
晚间的车站灯火阑珊,四周通明,仿若无影灯下映明月的美景。
车站东大门广场备有一排排木制条纹长长的坐凳,沐浴乘凉,可坐,可躺。广场绿荫怡然,景观树,花卉随季节适时绽放。广场的正前方,穿越绿篱,跨过一道外围公路,就是一道高高的土墙,通过建造形成一道绿色长廊,宽大约五十多米,长足足有一千五百多米。北侧进站口处是多种树木组成的林园,长廊里分别有竹园,松园,桃园,红叶石兰园,樟树园等组成,形成多种自然风格,各种园区色调分明。墙地脚是蜿蜒图形的月季花卉,整个长廊似卧式在东大门的正东面,它为车站平添四季风情风貌。尤其是北侧进口处一道长条花坛里通过嫁接的月季,似牡丹,似月季,花朵硕大,色泽娇艳欲滴,色彩斑斓,蹊跷的是有红色,竟有绿色,还有黄色,黑色的。像是人工雕琢,其实是科学培植出来的自然花朵。它们盈盈满满地开,突突突地勃发,旅客进站以夺目的色彩,吸引旅客为之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东大门广场南侧,是一处宽阔的轿车停车场,可容纳上百辆之多,停车处井井有条,标志着管理严谨规范。
东大门广场北侧是一条宽敞的进站公汽马路,行驶便捷。
车站北侧外围,是一片沙树林,沙树林里穿越一条人工修建的荷池。荷池南北走向,由里至外大约百把米长,不宽。夏季到来,朵朵莲花竞相开放,小小的荷池满满的绿映红,红映绿,红绿相间,生机盎然。即便是夏日炎炎,都会给旅客带来阵阵舒爽与清凉。
北侧不远处是杨春湖,与车站相依相伴。都说山因水而灵秀,水因山而雄厚。车站因水的衬托而显为灵动秀美。清澈的湖面,在微风中,轻波荡漾,物影绰绰,旖旎潋滟。旅客们的到来,不妨到湖岸观光,释放一下旅途的劳顿,留下缕缕情思。
车站的整个西面,是一座庞大的林园。它紧紧地簇拥着西广场,掩映西楼。林园深处,曲径通幽,几条悠长而洁净的道路,供旅客行走,直接进出站内。林园中央横穿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渠,宽约十来米、它的上游是杨春湖,下游通往大东湖的排水管道。水渠中建有音乐喷泉,岸边有小型亭台,供旅客游玩欣赏。这条水渠中段因西广场平台的覆盖,表面隔成南北两段,底下水流畅通。水渠里长有野生水草,少许芦苇点缀。它的构建形成一道水源生态,源源不断地巡回流淌,起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作用,它的观赏价值全在依林傍水,依园而行的艺术景观。
水渠靠西向外延伸,是精美别致的人工花坛。花坛穿插着一些名贵树种,如柞树,银杏树,樟树,红叶李,沙树,不同品种的桃树,樱花树,松树,石榴树,梨子树,柳树,还有些不知名的树种等等。由这些常绿树构成的林园,格外茂密蓬勃栩栩生辉,彰显着车站四季如春。尤其是春季桃花盛开,弥漫出阵阵甜蜜的芳香,将那处绿叶吐纳出的新鲜氧气溶解成一道道轻波袅绕的云烟,在阳光里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辉映着车站的全貌。雨天如一席轻纱垂帘,覆盖在车站的整个上空,犹如大自然的朦朦胧胧。晴天郁郁葱葱,滴萃满目,不乏群鸟栖憩,鸟语花香,令人如痴如醉,梦幻交织。仿佛整个车站静卧在林园深处。
紧挨林园南头是一处宽敞的绿荫草坪,草坪为旅客提供了开阔的绿色视野,可以席地而坐,可以漫步而行,让身心贴近泥土,在绿色的光阴里放牧。
车站的上空,悠悠的白云下,工作人员放飞的和平鸽展翅飞翔,一个人鸟和谐的灵动画面时时铺展在车站境内。这样一个以园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的交通枢纽,实为不多见。
这里建站前,是一片荒草丛生,行人稀疏,交通不便的“野外”处。建站后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它也是太平盛世,盛世中华的象征。大家不妨来武汉一睹它的芳容!
描写武汉的散文6
记忆中,每个人都会恋上一座城,因为某些事某些人某些故事。我在武汉这座城市的小故事,温馨感动。人们说,城中书香气自华,就像昙华林,我记忆中的天堂。
第一次听到昙华林的名字是听室友说的,她在那里买了一些很好看的信封与明信片。我记得那一张张樱花邮票,那么小巧,那么古典。从那以后,我便心心念念要去昙华林了,可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去。
2024年的元旦,我终于踏上了去昙华林的旅途。人们说,昙华林在一条很隐蔽的街里。昙华林就像是一位蒙着面纱坐在纱窗后的曼妙女子,多少爱慕者不远千里只为一睹芳容。而我,就是昙华林的爱慕者。下了车后,我和朋友沿着路牌寻找,路的两旁都是一些奇怪却很古典的房子,零星的路人。走着走着,街道上人很多了,我看到女生一般都拿着小糖人,还戴着花环,是的,这就是昙华林街了。
我喜欢昙华林带给我们的这种文艺的气息。我也应景的买了花环,糖人,就像自己到了小时候。昙华林的房子每个差不多都不一样,但都是一样的文艺,而且它们一般只有一层,我喜欢这种可以看到屋顶的房子,我看到它的青砖黛瓦,不想城市中那些高楼大厦带给我的距离感。我最喜欢一座有着红色窗户的房子,他看起来跟其他的房子差不了多少,门口的石阶,不知道被岁月刻下多少痕迹,门口,有个白发的老爷爷搬了个木头板凳坐着晒太阳,不知道怎么的我觉得很窝心。那个红色的木质窗户,更为这座房子增添了一份强烈的时代感,窗台放着一个金色的花瓶,里面插着向日葵,故意打开的窗户,大家争相拍照,好像这样自己也可以融入这份美丽似的。
来昙华林,也许买东西吃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它我们能够懂这座城市。梧桐小院,咖啡馆,书店,饰品店是它们最大的特色。店里的物品不一定有多么特殊,但每一个都是那么的精致,而店主竟神同步的用一些美丽的明信片装饰整件店,看似家家店大同小异,走进去看才发现别有洞天。
我最爱一家叫做罗克慢递的店,它并不是在路边,而是在一条巷子里,高大的树遮住了它美丽的容颜,我们兜兜转转走好几个石阶才到达。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从容的给到来的客人准备奶茶,房子很小,还有桌子,除了明信片,还有一些别致的饰品,店里没有什么装修,朴实舒适,浓浓的奶茶香,还有午后的阳光绕过窗户,暖暖的洒满整个房间。我想到之前在电影里看到的一个情节,几个姑娘也是在午后,发现了一家叫做乌龟慢递的小店,她们兴奋的拿着笔在桌子上认认真真的给自己写一封信,有用笔悄悄脑袋甜蜜微笑的,有相互偷看的,那时的她们是最美丽的。后来,她们遇到一些事,爱过,伤心过,开心过,她们都在长大,并且成长的更加美好了。后来,她们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在一个海边婚礼上她们收到了曾经的乌龟慢递的信,青春一幕幕浮现,那时稚嫩的自己。我以前一直都在为这个情节所感动,却不知道,某天我也可以身临其境这种感动。
人们都说,来昙华林一定会收获很多很多的照片。的确,它有太多的意想不到,它有太多的值得记忆的东西。而昙华林最有趣的就是那些街景。那些店主也很聪明,每个店外都是一番风景。有各种各样的桌子椅子,盆栽,流苏复古的灯,还有个性的墙画,古典的门,好看的地方必定会吸引很多游人争相拍照,与此同时,店内的生意自然红火了起来。当然,武汉方言的叫卖也是蛮有风味的,地道,最原始的拉客方式。路边有很多卖棉花糖冰糖葫芦的,这些儿时的回忆汹涌而来,于是迫不及待的买了尝尝鲜。当然路边最有趣的是一些人的表演啊,和一些手工做的东西,令人惊叹。
来昙华林,你不仅可以收获美景,还可以当个安安静静的吃货,昙华林街的尽头就是一条美食街,各种小吃,像什么臭豆腐,炕土豆,锅贴豆皮,烧烤应有尽有,每次都是吃撑着回去的。
昙华林被称为武汉最文艺的地方,的确,它的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受到了它身体里迸发出来的古老,而我,也看到了这座城市么文明与繁荣,生生不息。
邂逅昙华林,时常梦回,再来一场文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