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 “的”“地”“得”在句子中什么情况下用
“的”、“地”、“得”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用时,都读作“de”,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混淆。
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比如: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哭了。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地哭了。 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
前一句强调“激动”,“哭了”是对激动程度的补充说明。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激动”是对哭的样子的修饰。
因此两句用了不同的“de”。 “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
“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 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
例如: 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 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因此补充说明它们时,都用“得”。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第2句】: 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有修辞的先说是什么修辞,再分析作用。
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的梦为具体形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可以很好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可以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借代: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的构成语言上的艺术,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上的艺术,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夸张:可以抒发感情,揭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还可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利于抒情,条理清晰,说服力强。
设问:提请注意,引人思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反问: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复:在说理性文章中(包括议论文和说理性散文),起强调作用,在抒情写景的文章中,其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反语:利用隐蔽的形式,含蓄曲折的表达激动的感情,特别适宜嘲弄和讽刺。
对比: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起强调作用。
在具体文章中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要结合语境的文章的主题,有的作用不能全部都答上。
老大,我可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打上去的,这是什么精神~~
【第3句】: '的'字和‘地’字分别怎么使用
的字,用在定语的后面,也可以用在主谓短语中间,现代汉语56008个常用词 “的”字用最多的一个字。
“的”的结构特点是必须和它前面的词构成一种固有的“的字结构”形式来修饰、限制和说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使前后构成一种“定名关系”。此时,“的”即为定语的标志,应读de。如:刚刚建成的这所学校就是残疾人培训学校。
地字,可以用在动词后作助词,也可以作为名词,表示大地(指地球表面最下方;贴近地壳的表面部分),地球等。
“地”的结构特点也必须和它前面的词和词组构成一种特有形式来为它后面的动词服务,构成“状动关系”。如:他认认真真地写,此处的“地”便为状语的标志,应读de。
扩展资料:
用法区分:
【第1句】:定语后面用“的”(修饰名词的时候,一般是“形容词+的+名词”),如: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名词)、一望无边的平原(平原也是名词)。
【第2句】:状语后面用“地”(修饰动词的时候,一般是“副词+地+动词”),如:刻苦地训练(训练是动词)、平平安安地回家(回家也是动词,表示“回家”这个动作)。
【第3句】:注意区分词性。即注意它们在句子中是起实词作用还是起虚词作用。实词则读实词的音,分别读作dì、dì、dé,虚词则一律念轻声de。
【第4句】:注意他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即是起主体作用还是起辅助作用。如起主体作用,则为实词,就按实词来读音和使用;如在句子中仅起辅助作用,便为虚词,应按虚词的读音和使用来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