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 求查找有关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附录里的古诗的主题、名句的鉴赏题,
1。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
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2。
野望-王绩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③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皋,水边地。
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薄暮,日将落之 时。
②徙倚:犹徘徊、枋徨。 ③“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 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 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 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
从作者心态和全诗脉络看,前解较切。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诗文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
【第2句】: 谁有刘禹锡秋词(其二)的赏析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
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偿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
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第3句】: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是那篇文章里的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乃出自于《易经·乾卦》。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就是:作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以其“刚建”的品
格,自行运动着,大道自然而然地生发着。真正的有见识的“君子”当知天时、任时命,
顺应“天道”自然的规律,以“天”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这种客观事物的运动和
发展,从而达于“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自强不息”的品性,是“主、客合一”的,
即从古人对于“天”的客观考察,并赋以君子自身的品性。在这个哲学思想上是“物、我
合一”的哲学智慧。
还有什么人类精神意识的活动比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更伟大的吗?
这是古代先人的哲学境界。由这种文化文明的精神所凝聚的社会、人心,难道不是人类社
会理想与现实,在艰辛的实践中表达的历史理性吗?
还有什么信仰能够取代这种明确的人生意义?从而内在地推动着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断的文
明。中国文化的这种人类自觉意识的形而上哲学思想的早期文明,深深地溶入每一个有血
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
做为整体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文明意识,从来都不缺乏理想与现
实的实践精神,并以其形而上道的思想、求实的态度,果敢地付注于实践的勇气,一代代
地探索着文明、进步的客观发展的道路。
“天”,以它刚健的品格运行着,独立而不倚,君子当以这种品格以努力的实践顺应它的
客观发展的规迹而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第4句】: 刘禹锡的<<;秋词>>;的心意是什么
是心意还是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极为合理。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我认为,这首诗不只告诉了我们乐观向上,而且刘禹锡作诗的独辟蹊径也值得我们用在我们平常的作文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自古以来,写秋的诗句有很多,但大多数写秋的诗篇都带有一种凄凉的气氛。 文人悲秋,是历来咏秋诗的一贯格调。
??《秋词》这首诗改变了以往的写作手法,他写"我言秋日胜春朝",说秋天比春光要好,体现了作者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这首诗的写作格调是以往未曾见过的。
它所表达的意境是诗人对秋的赞美之情,对秋的喜爱之情。 诗的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形成一种鲜明对比,一个言悲,一个说喜,表现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鹤飞九天直冲云霄的情景,一扫秋天的萧条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秋景图,同时也说明了诗人对秋的喜爱。 ??《秋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写作手法新颖,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真可谓是一首好诗。
【第5句】: 描写思乡亲切诗句 古诗
【第1句】: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第2句】:野望-王绩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③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皋,水边地.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薄暮,日将落之 时. ②徙倚:犹徘徊、枋徨. ③“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 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 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从作者心态和全诗脉络看,前解较切.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诗文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
【第6句】: 刘禹锡<秋词>的解释
内质浑厚 底蕴深远 ——刘禹锡《秋词》文化底蕴初探 青海省西宁第五中学 语文组 杨伟平 唐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虽距我们很远,但唐诗和刘禹锡却离我们很近。
翻开典籍,我们会感到那唐代的佳音越过荒凉的原野、狭长的山谷疾驰而至,文化敲击我们的声音恍然启悟着人生的真谛:文化是一种千年不绝的交响。而品读刘禹锡《秋词》更会给学生带去内在的精神愉悦和理性精神层面的提升。
刘禹锡《秋词》共两首,刘禹锡的一生坚持改革社会的理想,蔑视和嘲笑那些攀龙附凤的权贵,而遭到权贵们的压抑贬斥。刘禹锡一生坎坷,但也风骨凛然、志向远大,从未妥协与屈服。
他不仅用行动,而且用诗歌,留下了光辉印记。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与膜拜,现在我们就来赏析他的《秋词》。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自古”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
“我言”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 耳目。“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我们看到,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
目击此情此景, 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像化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之嫌。
自然,诗人抑春扬秋,并不表明他对“春朝”怀有某种偏见,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为了驱除“悲秋”心理,诗人有意在“春”和“秋”之间有所轩轾,再看第二首: 山明水净夜来香,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这里人仍将抒情、写景、议论熔于一炉。
那漫山红黄相间的枫叶是对第一首绘就的秋景图的巧妙点缀和生动的补充。如果说前诗主要着重于高空的话,此诗则主要落笔在地上。
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这样,又何必“逢秋”而“悲”呢?“岂如春色嗾人狂”这铿锵有力的吟唱,向我们袒露了诗人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畏“衰节 ”的情怀。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偏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的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之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两首诗 《秋词》主体相同,但各写一面。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迁,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 ,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风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如果你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郁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艺术美感,刘禹锡的这两首诗给与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这里有必要简单总结一下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和主要贡献,主要有三方面:〔1〕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2〕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3〕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
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贬,刺现时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较前人几时人更深一层。
他不仅扩大了咏物事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寓言式的新形式更使其诗歌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