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 描写昆虫的名句有哪些
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
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颂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
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 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
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
|咏蝉 |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
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李商隐《落花》)的诗句。 |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
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 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
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梦蝶 |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
|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
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 |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防虫 |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
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后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不断出现于诗作之中。
如20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七月》里载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左思的《巍都赋》中有“清戎绵幕,无异蛛蝥之网,弱卒锁甲,无异螳螂之卫”;古人扬雄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录有关虫类药物的70多条款中,就有不少生动的描述,如蜣螂“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等等。
古代仅养蚕、养蜂就有相当多的专著,如淮南王的《蚕经》;宋元明的《蚕书》、《艺桑总论》;清朝的《蚕桑辑要》;后魏的《齐民要术》;唐宋的《尔雅翼》有“蜜蜂蛰人,芒入人肉,不可复出,蜂亦寻死。”等等,其中不仅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虫文化的素材。
据《中国农书》记载,我国古代放养白蜡虫首次被国外知晓的是英国耶稣传教士N.特里高尔特,他在1651年对此做了记述。此后消息传到了欧洲,W.洛克哈特于1853年将白蜡样品连同白蜡虫从上海送到英国供作研究。
1913年,美国的E.H.威尔逊特地亲临我国,对四川的白蜡进行了考查。由此可见,昆虫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国际民间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还有许多昆虫在远古时期,就已默默无闻地在民间装点着人民生活。如蝉在晋、汉时代就饲养用作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聚蝉较鸣,称为“仙虫社”。
金龟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经用来作装饰品和玩具,“金龟子,体绿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妇钗环之饰”记录于《益州方物记》中;在《癸辛杂识》有“甲能飞,其色如金,绝类小龟,小儿多取以为戏”的记载。几丁虫也同样被用于装饰品,陈常器的“吉丁虫,甲虫也,背正绿,有翅。
【第2句】: 【有昆虫名的诗句】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 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 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 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 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 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异,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小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4)与咏燕诗不同,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之污浊者.代表之作当属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 . 陆龟蒙:“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罗隐:“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在陆之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而罗之笔下,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 两诗借蝉言志,旨在讽刺批判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昏暗. (5)其余如: 唐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清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咏蝉》), 也都是借蝉抒怀的佳句,句中各有比兴寄托; 南朝陈诗人陈正见《赋得秋蝉和柳应衡阳王教诗》“风高知响急,树近觉声连”、唐徐夤《蝉》诗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壳蜕已从今。
【第3句】: 有关昆虫活动的好词好句
摘要:汉语成语中涉及到白蚁、蜉蝣、蜻蜓、虱、蚤、螳螂、蝼蛄、螽斯、蟋蟀、蝉、天牛、萤、蝶、蛾、蠖、蜂、蚁、蝇、蚊、虻、蠓类等昆虫类群,以涉及蜂、蚁、蝇的成语最多。
成语中有些昆虫名称现已不常用或与现在的昆虫名称意思不同,如蜩、螗、螓、蚍蜉、(蝤)蛴、蛩、醯鸡等,文中进行了解释。文章还分析了成语所反映的昆虫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某些成语不符合科学的地方。
关键词:汉语成语;昆虫;形态学;生物学;解释 昆虫在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一点从汉语成语中也可看出。目前收录汉语成语较多的词典中成语总数为2~4万个,据笔者统计,其中由昆虫的行为、习性或形态而转义生成的成语约占1%,其比例远远高于涉及其他动物的成语。
本文介绍对涉及昆虫的汉语成语进行搜索、统计的结果,并对成语中的特殊的昆虫名称及昆虫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解释。 成语涉及的昆虫类群及相关成语的比例 经过对30000多条汉语成语的搜索和归纳发现,汉语成语中可考证的昆虫类群有:等翅目(白蚁);蜉蝣目;蜻蜓目;虱目;蚤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蝼蛄类、螽斯类、蟋蟀类;同翅目的蝉类;鞘翅目的萤类、天牛类;鳞翅目的蝶类、蛾类;膜翅目的蜂类、蚁类;双翅目的蝇类、蚊类、虻类、蠓类等。
涉及这些类群的成语共约255个。另外,还有涉及“虫(虫)”和“蠹”的成语共约60个。
对上述255个成语,按所涉及类群统计其比例,结果如图1。(因“虫(虫)”不一定是昆虫,即使是昆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蠹”泛指“蛀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
所以含“虫(虫)”或“蠹”的成语未统计在内。) 2 成语中特殊的昆虫名称解释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
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第2句】:1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
“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第2句】:2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
“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
“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第2句】:3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第2句】:4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第2句】:5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
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第2句】:6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
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第2句】:7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
“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第2句】:8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
“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纷纭杂乱。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采用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来转喻人或事,其中利用昆虫生物学特性的成语占多数。
【第3句】:1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
兹考证、归纳如下。 【第3句】:【第1句】:1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第3句】:【第1句】:2 借此表示微不【第3句】:【第1句】:3 足道的人和事,【第3句】:【第1句】:4 有的还自不【第3句】:【第1句】:5 量力。
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蝇名【第3句】:【第1句】:6 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第3句】:【第1句】:7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第3句】:【第1句】:8 称“细腰”,【第3句】:【第1句】:9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
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第3句】:【第1句】:10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第3句】:【第1句】:11 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第3句】:【第1句】:12 头型 蝉方头广额,【第3句】:【第1句】:13 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
如“螓首蛾眉”等。 【第3句】:【第1句】:14 复【第3句】:【第1句】:15 眼 胡蜂的复【第3句】:【第1句】:16 眼较突出,【第3句】:【第1句】:17 且腹末有毒刺,【第3句】:【第1句】:18 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第3句】:【第1句】:19 性情凶狠。
如“蜂目豺声”等。 【第3句】:【第1句】:20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第3句】:【第1句】:21 下唇【第3句】:【第1句】:22 特化为喙管,【第3句】:【第1句】:23 内藏上、下颚特化而【第3句】:【第1句】:24 成的口针,【第3句】:【第1句】:25 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第3句】:【第1句】:26 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
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第3句】:【第1句】:27 不【第3句】:【第1句】:28 副实。
【第3句】:【第1句】:29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第3句】:【第1句】:30 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第3句】:【第1句】:31 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第3句】:【第1句】:32 翅 蝉的翅轻、薄而【第3句】:【第1句】:33 透明。
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第3句】:【第1句】:34 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第3句】:【第1句】:35 装;“蝉翼为重,【第3句】:【第1句】:36 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第3句】:【第1句】:37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第3句】:【第1句】:38 看上去很厉害,【第3句】:【第1句】:39 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第3句】:【第1句】:40 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
【第4句】: 带有昆虫的诗句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闻虫 白居易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秋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送十五舅 王昌龄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秋夜 陈文述
梧桐叶底见银河,露气当窗冷碧罗。
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
七绝·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第5句】: 含有“昆虫”的诗句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第6句】: 有关昆虫的诗句有哪些
1,《闻虫》
唐代:白居易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2,《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村夜》
唐代: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4,《夏夜追凉》
宋代: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5,《秋夜曲》
唐代: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6,《周颂·小毖》
先秦:佚名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7,《山花子·春愁》
明代: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8,《昌谷读书示巴童》
唐代:李贺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9,《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代:皇甫冉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10,《秋虫》
唐代:白居易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
【赏析】
《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type=title&page=1&value=%E8%99%AB
【第7句】: 【含有虫字的诗句含有“虫”的诗句(两个整的)】
虫: 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向晚多愁思,闲窗桃李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第8句】: 描写昆虫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 蚕宝宝们如细浪荡漾,争食着那又肥又嫩的桑叶,发出一阵阵细雨轻风般的沙沙声。
【第2句】: 蝈蝈儿身上披着一件翠绿色的外衣,头两边镶着两颗像宝石一样的眼睛,头上插了两根又长又细的须,显得英姿勃勃,还真有点大将的威风呢!
【第3句】: 蝴蝶,令人赞美它是“会飞的花朵”,在大自然中,如花似蝶,是美好的比喻。
【第4句】: 蜘蛛结网十分精巧,总是先织纵的,再织横的,从内到外一圈一圈地织,多数织成八角形,好像布下了“八卦阵”。
【第5句】: 在天要下雨的时候,蜻蜓成群结队地飞在低空,飘飘洒洒,玻璃般透明的翅膀鼓动着,像一架架轻盈的小飞机。
【第6句】: 蝇无处不飞,那嗡嗡嗡的声音就好像恶人的谗言,令人憎恶。
【第7句】: 蟋蟀小巧玲珑,全身呈紫褐色,脑门上像细丝般的两根触须;一会儿向上竖起,一会儿微微交错摆动。
【第8句】: 蜻蜓又有它的飞行特技,它忽上忽下,忽快忽慢,能滑翔、会点水,翅膀稍一抖动,就能来个急转弯。
【第9句】: 它身披一层坚硬的甲壳,甲壳色彩鲜艳,布满花纹斑点,闪着发光的金属色。绚丽多彩的蝴蝶是最美丽的昆虫,也吸引了我的目光。
【第10句】: 螳螂一见到蝗虫,两翅就斜斜地伸向两侧,尾端剧烈地上下摇动,发出呼呼地响声,两对后足把整个身体高高撑起,全身几乎直立起来。
【第11句】: 我家门前的槐树下有窝小蚂蚁,它们穿着“黑衣服”,头顶长着两个灵敏的触角,一对眼睛又黑又亮,身子像我们书中的大冒号。
【第12句】: 蚂蚁可能是群居的昆虫。我经常看到很多蚂蚁在爬,但我从没见过蚂蚁搬东西。蚂蚁好像是膜翅目的。我们班有一次上科学课的时候看到一只蚂蚁,它竟然长了翅膀!张逸龙说它是变异蚂蚁!
【第13句】: 蚂蚁的生活跟我们一样也很有规律,它们也有学校。看啊!在它们的学校里,小蚂蚁们在认真的听课,老师在传授着知识,它们都那么全神贯注。
【第14句】: 螂先生,别看他一副魁梧矫健的样子,还着一身绿色袈裟,他也是长老呢!再看昆虫一族那些身披黑色铠甲的大将军吧!俗称“打不死的小强”――蟑螂大将!
【第15句】: 蜘蛛像荡秋千一样在两根树枝间往来几次,从它尾部出现了一条又一条晶亮的细丝,最后终于又织成了一张椭圆形的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