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诗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出处】唐·杜甫《又呈吴郎》。
【意思】草堂前的几棵枣树,任凭西邻去打枣,因为她是一个贫困的无儿的寡妇。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全诗】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任:听任,放任。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困难穷苦。宁有此:怎么 会这样呢?指贫妇人打枣这件事。只缘:正因为。恐惧:指贫妇人的害 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热。即:马上。防远客:指贫妇人对 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插疏篱:吴郎修了一 些篱笆。甚真:太认真了。征求:指赋税征敛。贫到骨:非常贫穷。戎 (róng)马:指战乱。
【解题】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时杜甫在夔州,原住瀼西草堂,西邻有一贫困寡妇常至堂前打枣子吃。是年秋杜甫迁居东屯,将瀼西草堂让给来自忠州的亲戚吴郎居住,曾有《简吴郎司法》一诗提及此事。这姓吴的亲戚迁来后即插上篱笆,意在防止别人来扑枣,寡妇向杜甫诉苦,于是杜甫又写了这首诗送给姓吴的亲戚,所以这是一封诗的信札。呈:送。吴郎:姓吴的亲戚,名不详。诗中写了诗人对贫困寡妇的同情,委婉批评吴郎插篱笆的举动,并从寡妇之苦联想到兵荒马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为此涕泪沾巾。仇兆鳌注云:“此诗是直写真情至性,唐人无此格调,然语淡而意厚,蔼然仁者痌瘝一体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