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诗句】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出处】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意思翻译】长江入海 处,只见一片苍茫暮色。江岸上浦树辽远,裹着一片翠烟。惜别之情更 是无限的深远,那沾襟的泪水要比飘洒的雨丝还多。诗人以旷阔的大江 为背景,描画了一幅烟雨送别图。“深”、“远” 两字使情与景达到完 美的结合。不单单为送别展现了一片浩淼茫茫的背景,重在写出友人间 无可比拟的深情厚意。以景写情,撼人心魄。另外,诗句运用重重对比 的手法,海深树远与送别之情、惜别泪水同飘飘洒洒的雨丝均是。对比 的运用,更加重了友情的分量,使诗情愈显深婉。
注: 海门,长江入海处。浦树,水边、江边的树。含滋,饱含 着水气。散丝,密雨如丝。
【全诗】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
1.赋得:凡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胄:一作曹。
2.楚江:长江濡须口以上至三峡,古属楚地,故称“楚江”。建业:三国时吴孙权迁都秣陵,改称“建业”,即今南京市。
3.漠漠:形容水气氤氲貌。帆来重:布帆被雨沾湿而显得沉重。冥冥:空中细雨貌。《楚辞·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
4.散丝:晋·张协《杂诗》:“密雨如散丝。”这里以散丝作细雨的代称,比喻泪下如雨。
【鉴赏导示】
韦应物,唐京兆长安人。人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者名,语言简淡。这首诗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之间的交往均已无可考,但从本诗来看,诗人与其关系颇好。首联两句写了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一个“里”字也暗示作者正身历其间;“暮钟”点明了黄昏时分,因佛寺中有早晚撞钟、击鼓报时的习俗,所谓“晨钟暮鼓”。“楚江”、“建业”(今南京市)均为送别之地。第二联中的“漠漠”是“密布”的意思,细雨密布在帆上,帆变湿而重;“冥冥”是“迷漫”的意思,微雨迷漫,飞鸟在雨中翅膀沾雨所以飞翔起来就较为困难。第三联中“深”、“远”两字更着意地渲染了一种细雨迷蒙的景色。“海门”在诗中是指内河通海处,即海口,从建业东望海口处,自然深不可见;加上细雨纷飞,故只能是朦朦胧胧;“浦树”指江岸之树,远远望去,它们在霏霏细雨之中显得很湿润。
二、三联勾勒出了一幅极富立体感的画面,而且整幅画面笼罩在微雨蒙蒙之中。尾联中的“散丝”即雨丝,晋朝张协《杂诗》有云“密雨如散丝”。经过前面的铺写渲染,至此已经形成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这里用了一个“比”字,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一起。前面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这时却再也抑制不住,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变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另外,这首诗采用了一种烘托的手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也显得十分滋润。读着这些句子,我们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种手法无疑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鉴赏要点】
[1]名句:“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2]情景交融,景象鲜明。[3]采用烘托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