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诗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思翻译】今天,谁知我独自前来品赏兰桂的芳姿,只是为拳拳服膺于她们的高洁品格。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题解】
诗歌篇名,原为组诗《感遇十二首》之一。唐张九龄作。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想见君子立品,即昌黎‘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意。”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言物各有时,人能识此意,则知命乐天。”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这一首就是借春兰秋桂高洁的品质,来比喻自己不同流合污,坚持政治理想的节操;以兰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其芳洁的本质,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志趣。”今人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所在。”今人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据郑处晦《明皇杂录》记载,张九龄知道李林甫要中伤他,便写了一首《归燕》诗,末两句云:‘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李览后‘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见。”此诗以兰桂为比,寄托以美德自励,不求人知的情感。诗用比兴手法,形象鲜明突出,蕴意深刻丰厚;辞藻清丽,诗风遒劲。唐杜甫《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评其诗说:“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古体咏物诗。它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 感情。前四句将“兰叶”“桂花”对举,且互文见义,描写春兰、秋桂,在各自适应的佳节 里,枝叶繁茂,花朵皎洁,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显示了生命旺盛的活力。这里极力描写 兰、桂荣而不媚,雅而不俗,既是下面的铺垫,也是伏笔。五、六句是转折:“谁知”二字, 自然而巧妙地引出隐居山林的高洁佳士。“闻风”二字出于《孟子·尽心下》,说伯夷、 柳下惠都是圣人,是百代之师。听说了伯夷的品格作风,贪婪的人会变得廉洁,软弱的 会变得有志向;听说了柳下惠的品格作风,浅薄轻浮的人会变得淳厚质朴,鄙陋浅薄的 人会变得度量宏大。这里引用此典故,是说隐逸之士闻到兰、桂的芳香,产生了爱慕之 情,分外高兴。后二句,“何求”,乃又一转折。隐逸之士对兰、桂闻风相悦,兰、桂应乐 意接受隐士的欣赏折取吧! 然而兰葳蕤,桂皎洁,是本性使然,哪里是想博取美人的欣 赏和折取呢? 这里显然是以兰、桂比喻贤人君子,只求修德,不求擢拔,抒发了诗人孤 芳自赏、特立独行的情怀。此诗显然是跟进陈伯玉之作,具有汉魏诗“兴寄”“风骨”的 特征。此诗八句,起承转合,结构严谨,运用比兴,和平温雅,骨力道劲,兴寄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