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编者按
百年南哲,百年记忆。
在“南哲记忆”这个新的栏目中,我们将定格南哲百年时间之流中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南哲记忆是过往每一代学人在南哲留下的跫响,也是当下、未来所有南哲人的精神家园。
在这一期“南哲记忆”中,张一兵老师以深情的笔触怀念了孙伯鍨先生最后的岁月和对哲学事业孜孜不倦的求索。“追求自由、面死而生”,孙先生的精神是南哲的火炬,点亮、激励了无数南哲人的道路。
追求自由 面死而生
——纪念孙伯鍨先生
早在一年前,孙伯鍨先生因病在南京八一医院辞世之后,我就一直想写一篇纪念先生的东西。更准确地说,也不完全是为了纪念,在过去的20年当中,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治学执教,先生始终是以典范和支柱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的心里,他的故去给我本人和整个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发展带来的打击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为过。因此,我十分希望对孙先生的追思和纪念应该首先能够激励自己,也激励我身边更年轻一些的学人们在他开拓出来的道路上更加努力、更加坚实和执著地走下去。惟其如此,今天我们对先生的追思才真正具有意义。
壹
也就是在前几天的大课上,我才刚和2003级文史哲专业的博士们讨论过海德格尔那个著名的“向死而生”,我对学生们说,在孙先生确诊为肝癌直到他最终不治的这3年中,我真正深刻地理解了“向死而生”。
先生的肝癌被最终确诊的那个下午,我和先生正一起参加江苏省社联的社科评奖会议。会议当中,我突然接到小花(孙先生的女婿)的电话,他说就在当天上午,孙先生被确诊为中晚期肝癌,肿瘤已发展到3公分左右。当时我目瞪口呆,急问先生自已是否知道。小花说先生上午就知道了。回到会议室里,先生正平静地发着言,淡定自若,一如往常,我简直无法相信这个正常工作着的老人几个小时前刚刚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当天晚上,先生让我召集课题组全体老师吃饭,席间他仍旧像以往一样,对《走进马克思》一书的进度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逐一提出具体的要求。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先生几乎没有直接提到自己的病情,他只是淡淡地提到了时间、历史性和责任感。事后,我悄悄地通知了部分老师和同学,很多人当场就潸然落泪。
(孙伯鍨、张一兵老师主编的《走进马克思》)
那以后的几年里,先生对待病痛一直就是这种置之度外的态度,他不像多数身患绝症的病人,病情尚未恶化精神就先垮了,从头到尾,先生始终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病魔。无论是会诊,还是讨论治疗方案,先生自己每次都要求在场参加讨论并发表意见,而且讨论当中他的声音和意见与平常一般理性而客观,我们很难从中听出一点颓丧和悲痛,有些时候我甚至恍惚觉得先生说的似乎是另外一个与己无关的旁人的病情。最终医院和先生自己决定采取保守疗法,胡福明老师坚持亲自用车送他去上海治疗。
一段时间之后,病情有了一定的好转,此时,我们多方打听,得知治疗肝癌的最新技术——多弹头治疗仪的手术效果不错。经与先生和师母商量,决定在南京八一医院为先生做这种手术。术后情况很好,许多身体指数奇迹般地恢复到正常水平。对此,先生和我们都非常非常高兴。那以后两年多,他一方面积极地接受定期的治疗,另一方面坚持上课,出席各种学术研讨会,像过去一样组织我们研讨问题和撰写论文。他自己几乎不提病情,但我能很清晰地觉察到,先生在有意识地与时间赛跑。事实上,病痛一直在不留情面地折磨他,但先生从来不说,他跟往常一样频繁召开课题组会议,跟我们进行的讨论和分析详细到每个小节;无论是自己的稿子,还是为学生批的稿子都还像病前一样详细,一字一句,包括每个标点符号,详详细细给你批、给你改,帮你斟酌每个角落里的定语和形容词,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批稿子的先生已经重病在身了;学生们担忧先生的病情,约定上孙先生的课多讨论,少提问,先生自己却不答应,他认为正是因为时间可能不多了,才更要把能写的写出来,能教的教下去,所以他常常出差刚回来,下了飞机就直奔教室讲课,也常常发着高烧上讲台,一个多小时的课连着讲下来脸上不露一点难色。那两年中,他最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不多了”。
2002年夏天,先生的病再次复发,并且是多处骨转移。这一次住进医院之后,他没能再走出来,没能再回到自己挚爱一生并为之奋斗一生的讲堂;这一次住院也十分让我们心酸和悲痛,肝癌晚期的病人是非常痛苦的,每一回去看望先生,师母说起先生在治疗过程中强忍的剧烈病痛总会落泪,而先生只要是醒着又总会用微弱的声音打断师母,将话题转到课题上去,丝毫不提病痛。甚至在住院一个月之后,先生还着上西装,出席了南京大学200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那一次我和他一起坐在主席台上,我担心他的病情,总不自觉地回头去看先生,但先生的腰挺得像往常一样直,头发纹丝不乱,许多人都没有看出正襟危坐的先生其实已经走上了丰硕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最后一次去看望先生是在2003年春节后,那时他说话已经十分困难了,连睁眼都要花上全身的气力,但他还是挣扎着用往常那般平静的语调说:“这一次真的不行了。我这部机器无法再修理了,不能再为南大工作了”。
孙老师故去已经一年,但每每想起这些,我还是难抑悲痛。做先生的学生20余年,他教给我的东西太多太多。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先生还在用自己的行动教我一些受用一生的态度和道理。
来路就是归途,做哲学的人原本应该能更透彻通达和处变不惊地看待生死,但先生的生与死,是真正带给我巨大震撼的!孙先生去世前的那段时间,每去看望他一次,我的心里就要更深地痛一次,但亲眼看着他以真正“向死而生”的态度与死亡和病痛抗争,抢时间继续他的思考和学问,又总犹如当头棒喝,警醒我从纷繁的俗务与自己的惰性里超拔出来,更加勤勉、更加昂扬地投入到学问里去。
贰
我想,1977年前后在南京大学文史哲专业学习过的人一定都不会忘记孙伯鍨这个名字,先生在我们那批学生的眼中是十分与众不同的。从治学的理路上讲,因为是学历史(北京大学历史系)出身,先生的整个思路中有非常显明的史学逻辑,他在教学中对每一个理论质点的切入都很实,最可贵的是,听他讲来,这些要点又都不是孤立的,首尾相衔、丝丝入扣。因此,只要跟上课堂的思路,你就能从具体的个案中跳出来,以纵览的宏观眼光分析问题,这与其他老师的哲学课实在不太一样。因此,初上孙先生的课大家都不很习惯,比如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串讲,虽然十分有声有色,信手拈来、处处精妙,但当时我们的阅读相当有限,底子薄,总觉得跟不上他的节奏,加之孙先生颇有几分傲气,上课往往是典型的独白式,讲得异常深刻和恢弘,跟得上的学生仔细体悟起来奥妙无穷,跟不上的学生就十分辛苦了,因为先生讲课不太介意学生是否听得懂,他喜欢一以贯之,绝不会停下独白具体来解释方才讲到的某个细节。听他的课,颇有几分像中国古代禅宗里的悟道,我们这些学生就好比挑柴担水的小和尚,高深的佛法老和尚举重若轻地教了,悟不悟得到玄机全在小和尚自己了。更有意思的是,孙先生自己是卓越的,便期望他的学生同样优秀,上个几堂课下来,我们都觉得他会看不上提问题不够水平的学生,因此课堂上提问题的学生总十分惴惴,如果孙先生一向严肃的目光里能透出点嘉许,便值得我们狠狠地骄傲几天了。即便如此,所有的学生在心里偏偏都十分敬重他,当时南大文科各个系的同学都认他,中文、历史系的学生纷纷慕名来听他的课。
我们更加幸运一些,专业课有好几门是孙先生开的。当时的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孙先生经常组织课后的小组讨论,每次讨论一个专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并且每一回他都会下到组里来听。讨论芝诺辩证法的那次我上台做了发言,当时说了很多,具体说的是什么已经不大记得起来了,但肯定是些跟传统南辕北辙、跟其他同学的说法也大相径庭的话,用今天的教学眼光来看算是有点创新意识,但在当时无疑是种不识趣的标新立异。发完言经过孙先生身边的时候,我十分忐忑,讪讪地嘀咕了一句“不好意思,都是胡说”。出乎我的意料,孙先生不动声色地答了一句“也不全是胡说”。他这个人平素不苟言笑,很少直接给人肯定,特别对我这种不算用功自我感又太好的学生,因此这句话当时也给了我特别大的激励。
回想起来,这件小事里头其实体现了孙先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他鼓励学生不盲信传统,独立思考,宽容学生不够成熟的创见,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上孙先生的课吃力之处还在于,他往往一上来就提出一个问题,整堂课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思考,绕了很大一个圈,到了下课,大家都在等他的标准答案,可孙先生把讲义一合却下课了。他这个圈真正是绕圆了的,跟着他在问题里头摸爬滚打了一把,结果竟发现自己还是站在当时提问的起点上,还得独立去思考。从他这里你甭想得到明确的结论,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你答案。说到底,孙先生认为他必须让学生知道哲学实际上就是思考问题。阿尔都塞认为,哲学里头有两种问题,第一种是问答式的,他谓之为question,一问一答,但实际上那是不对的,任何哲学的问题都不应该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哲学就是思考,应该是problem,而不是question。
(孙伯鍨先生在博士论坛上)
我自己上了讲台以后,也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讲这样一句话——“我今天说了,你们不要信以为真。”这话从根子上说是从孙先生那里传承下来的一种教学观念和意识,被僵化的教育体制麻木了的博士们听到这句话总是很意外,眼神里头还瞧得见我们当年那种不知所措的茫然——如果连老师都不能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真的,那可怎么办?——我自己十分幸运,20多年前孙先生轻描淡写的那一点肯定鼓励了我最早的学术独立意识。其实,在学术问题上我与孙先生也常有一些非常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他对待每一次分歧和争论的态度始终宽容开放,作为学生与孙先生相处的20年就是一种学习中传承、传承中有所创新的过程,直至今日,我在许多方面传承了他的思想,但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又与他很不同。如果说这些年我还做了点事情、形成了自已的比较独立的一些东西的话,与孙先生当初的教学出发点和之后20年开放的态度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到我自己带学生的时候,就非常痛很那种用同一性的权威体制扼杀年轻学生独立冲动和创新意识的做法,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该只会用一种声音说话,我期盼博士们能在我的课堂上七嘴八舌,天马行空,希望他们把我当成一个在学术社区里与他们平等对话的“你”,而不是始终以绝对正确的完美面目出现的权威。
从更深一点说,孙先生教学上的这个理念还牵涉到他在治学上的一个原则,也就是我时常向学生提到的“我以为”和“我们认为”的问题,学术独立首先意味着摆脱对权威的盲从而独立思考,其次还要学会在学术情境中以自己的名义说话,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近些年来,学界似乎流行以“我们”的名义行文著书的做法,动辄“我们认为”、“众所周知”、“大家都认为”,不能否认这种做法有诸多好处,一来只要冠了“我们”的帽子,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就可以合法地作为自己的东西不加注释地堂皇发表,二来若自己的观点不够成熟,因冠了“我们”的名也就免却了学术争鸣的硝烟和将来修正时的检讨。自始至终,孙先生极端鄙视这种风气。他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凡是别人的东西别人的思想你首先要踏踏实实去读,搞懂它,然后必须在别人的基础上有自己原创性的想法,如此才能拿出去发表,如果满篇都是“大家”和“他们”的话,则大可不必学舌,他自己的每部著作都以他自已原创的思想为主,凡引用了别人的文字,必定一五一十地注释得明明白白,若参考了别人的思路,也必定交代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模糊之处。但十分反讽的是,孙先生自己的思想倒是被人不加任何注释地借用了无数次。孙先生的思想非常深刻,有许多光亮的原创想法,这应该是公认的,但这些想法时常被人不打一声招呼地用在文章和著作里,我们为此十分愤慨,孙先生自已却不以为意,这么多年下来他始终平和处之,从来没动过为此打一场时髦的笔墨官司的念头,想起这些,我心里还是免不了有些忿忿。所幸这些年来,我们都从孙先生那里真正学会了以自己的名义说话——“我认为”而不是“我们认为”——我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每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一定要有属于“我”的观点和思想,除此之外该注释该交代的分寸不能少。对我来说,这种交代很大程度上包括和先生在学术上的师承,我的想法当中有许多是继承和借鉴了孙先生的,在每本书里我都会对这些进行专门的区分和交代,哪些东西是孙先生的,哪些是我自己发展出来的,一清二白,不来半点混淆。惟有如此,方能告慰孙先生,也但望孙先生的、且在我们身上牢牢植下的这种治学作风能够早日成为全国学界蔚然的风气。
以上种种,孙先生都是通过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教给学生的。他带学生的方式十分特别,话很少,表情也始终是严肃的,做他的学生20多年,很少有机会看见他的笑脸。孙先生可以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他并不是通过语言来指导学生,而是真正的身教,他要教的任何一件事情他自己一定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言行一致、表里无差。所有的道理和学问,他都会在很具象的一件件小事情当中表率给你看,你自己去看去体悟,在体悟中学习并受到感化。比如他从不会一遍遍跟你强调做学问要怎么严谨怎么细致,但是你交一份1000字的作业给他,他退回来给你的时候却已经是1500字的东西了,他会在每个定语,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上给你把问题标出来,文中蝇头小字的修改密密麻麻、文末的批示却极其简单,他宁可辛苦一点把学生的问题仔细点出来,也不做大而化之的概括性批示。他自己的稿子更是精雕细作、精益求精,每个形容词都是再三再四地比较斟酌才写下来的。孙先生的文字功底极端地好,而我的文字却十分的不规范,多年以前他曾经在一堂研究生的大课上批评“有些同学连定语都不会用”,他没有点名,但我心里晓得老师批评的就是我。我们这批人原本的国文功底就弱,后来写得多了好不容易有了些长进,可是又因为读多了一些文字上不太美妙的翻译的东西,行文中带上了许多错误的翻译句式,好好一个中文的句子总容易写成外文的拗口句式。孙先生在这个方面对我的批评持续了很多年,直到1993年从学生变成同事,孙先生还在跟我强调文字问题,他给我开出的方子是读一些基本的古文,然后再读些新儒家的作品,譬如冯友兰先生,譬如梁漱溟先生,他认为这批人有特别深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底子,又有留学欧美的背景,吸取了最新的东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把旧的典籍文化发扬到了极致。很惭愧,这些年一直没时间补上这一课,但先生语重心长的教训时刻未敢忘怀,这其实也是我下一步的规划,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无论走到哪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中国自己的根子上来才有意义,走到那一步之前,必定要认真补上这一课。
叁
仔细想起来,我虽然不算孙先生门内的学生,但无论在治学的思路还是在方法论上,他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也一直认为自己真正传承了孙先生的学脉。先生去世之后,我曾经说,老师虽然走了,他的血还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这种血脉相连的传承除了刚刚零星提到的一些影响之外,最主要的应该还是孙先生比较系统的一套治学的态度和方法论。
首先,必须提到他对待学问的态度。从我认识孙先生的第一天起,我所接触到的孙先生就一直是一个完美的学术化身、理性化身和道德化身,一直有一种说法,说南大的校风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一一源、默、深、稳——用这4个字来形容孙先生的学风倒是十分贴切。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能感觉到,学问可以说是孙先生人生中最高甚至也是惟一的理想,他做学问不为别的,只为学问本身而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从来不掺杂任何个人私欲,这一点说起来似乎很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几十年里先生从不主动参加任何评奖,不去申请,也从不去跟人争什么东西,包括学界的名和利。他活在人间,但仿佛没有任何人间的欲望,在系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先生自己悄悄地把稿费拿出来分发给行政人员作为津贴,科研经费也都掏出来给学生用。去世前的几个月,先生因为虚弱已经动不了笔了,学生根据他的口授记录整理了一些文章发表,他不仅不拿分毫稿费,而且让学生在发文章的时候不署他的名。他不说话,也不笑,但仅仅这些,已经足以让身边的人被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一种对学问的真诚所感动。这也是孙先生能在这些年学界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不良风气里始终清醒冷静的原因,在外界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先生始终不为所动,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不急于出成果,而是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静心读书坐冷板凳,追求出精品,出有分量的成果。这一点,对我们这些人的触动也很大,套用一句老话,孙先生的这种境界,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其次,十分与众不同的是,孙先生绝不是一个单纯沉迷于理论中的“本真性”哲学家,构筑一个纯粹而完美的理论楼阁并不是他的全部理想所在,实际上,纵观孙先生的整个哲学思想发展理路,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随时关注和深刻思考是一条贯串始终的红线。这种关注一方面驱使他完成了大量关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直接导致了他在理论上的一些重要认定和观点。孙先生心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人眼中的纯粹哲学思辨或是抽象的哲学体系建构,他需要用他毕生研究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在他看来,任何理论都必须在真正成为对现实世界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之后才有意义,而孙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正是一种对中国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进一步来看,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认识,孙先生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尤其强调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独树一帜地以唯物辩证法为切入点开始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强调现实世界始终在发展和变化。在他看来,作为现实世界之科学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传统教科书里一成不变却又永恒正确的僵化而虚幻的面目,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一个强调发展的辩证的方法论的本身是不可能拒绝发展、拒绝变化的,更不会强调自己放之四海皆真理的永恒正确性。可以说,这也是我从孙先生那里继承下来的最重要的东西,而孙先生自已则更是做到了真的知行合一,一辈子以这种发展、变化和开放的方法论来对待人生、对待学问和对待学生。
第三,正如我在第二部分中提到的那样,孙先生是学历史出身,这使他的教学和科研带着非常浓的历史学方法论色彩,与上一阶段国内某些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时常做得既大且空,动不动洋洋千言读起来却言之无物的情况相比,孙先生的思路相当值得提倡。
一方面,孙先生十分重视在每个点上的深入,重视典籍,重视原始的文本,这是历史考据学的功夫。早在语录、口号和原理在学界当道的时代,孙先生就提出回到文本、回到典籍的口号,他要求自己、也要求我们直接去面对原著。在孙先生那里,所有学生都必须拒绝二手的资料,做任何一个思想家,你就要老老实实从这个思想家本人的东西开始读,一本一本读,一点一点琢磨,比如你要做马恩的思想,就要老老实实坐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遍不够,看两遍、三遍,重点章节看十遍也不嫌多。如今,我们这个点的研究人员基本上都传承了这样的研读思路,从不跟着流行的观点跑,而是先把基本的第一手文本阅读和理解做好,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研究。这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极深,一开始我热衷于做一些所谓的“有创建性”的东西,写文章喜欢写专题、在第一手的文本尚读得远不够真、不够深、不够细的时候就动不动“新思想”,当时凭着这种冲动和新鲜颇做了一些西方当代的东西,今天看起来,那段时间的思考实在是没有什么根基的。正是受了孙先生的影响,大概是在1984年前后,我开始顿悟治学首先要有根基,这个根基也是你治学的平台,没有平台你拿什么去“创建”?那之后整整坐了10年的冷板凳,老老实实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从头到尾读了许多,真正深入到每个思想家的内部,包括深入大师的思想,也包括深入大师存在的社会历史情境与个人生活背景,通过艰苦的第一手文本阅读与大师对话,搭建自己起步的学术平台。
另一方面,在每个“点”上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他非常重视一条“线”以及一个“面”上的视野和逻辑,这又是拜史学的叙事逻辑所赐。在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学史的根基使他拥有非常宏观大气的眼光,非常注重把一个个原始文本、一个个思想家、一段段思想史经纬相织,寻找出其间内在的关联,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布点。我在博士生大课上还曾多次说过,要搞清楚大师想说的究竟是什么,并且要真正找到大师留下的真问题所在,这就不仅要回归到文本,还要回归到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中,甚至要回归到大师写作的情境细节和理论支援背景之中,在这之上还要懂得去把某个思想家不同时期的思想、同一时期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以及思想史上互相关联传承的思想家们串联起来,这样,哲学才能学活了。换句话说,我们先要扎实地做个案,然而又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做个案,而是要在深入完成文本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再做逻辑和历史的整合。今天看起来,这种研究方式,在国内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应该说是比较独特的,而所有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孙先生。
肆
孙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任教整整45年,他们这一代人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都精益求精,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由他亲自作为导师带出来的硕士、博士并不算太多,但非常值得年轻老师学习的是,在从教的这45年里,他对待教学和对待学生的态度始终一丝不苟,直到晚年身患重病的日子里,还多次带病上讲台,最后那段日子,许多学生经常是含着热泪在听先生的课。
作为学生,我们在思想上与他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我们与他之间在学术,包括在治学方法上的这种传承又是十分有意思的。我自己受他的思想影响之深,难以用言语准确形容,但正是在他的鼓励和触动下,我又不“甘心”完全局限于孙先生的思想而无所发展,孙先生属于他的时代,他们那一代人的信仰与他们的学问是完全一致的,在治学中带入了强烈而深厚的政治情感,而我和比我更年轻一些的学者已经不再会把传承下来的东西当作惟一不可变更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一方面是传承,更深刻的一方面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背叛”,如早在20年多前,他就曾教导我:学哲学的人,不到四五十岁千万不要轻易动笔,因为在思想尚不成熟的时候写作,年轻的字里行间很容易让人掂量出你轻飘飘的斤两。这也是孙先生自己一生的治学原则,他对自己要求甚高,在他的学术生涯里,任何灵感、思想、观点和理论都必须经过在脑海里的反复思考、反复推敲和反省,日臻成熟之后,他才会将之诉诸笔端。而我则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动笔,甚至在我的自选文集里不知深浅地收录了早期一些很不成熟的文章,因为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学者的成熟都不会是从天而降的,他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行由浅至深的真实足印,早期的稚嫩和晚期的成熟都是并列的真实,所以我一直愿意动笔,并且也一直愿意坦承自己写下来的东西可能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甚至可能是错的。又如,在一些甚至是相当重要的学术问题上,我和孙先生也有一些分歧,可以说我们侵犯了一些在孙先生看来“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也走了一些他认为不应该走的道路,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孙先生的“恭敬”让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背叛”,这种背叛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我们这个学科点不断前进的动力,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他开创出来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并且越走越觉得有滋味。
也是由他开始,我以及比我更年轻一点的一些同事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我们认为自己今天所开展的工作皆是为了有朝一日在“吮吸了文化母体的精华,又补充了外来养分的融通”后,能“使思想在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原创性地呐喊出中国学人自己的声音,不至于沦落到被奇景式的观赏所倾倒,不断地为追逐新的时尚所困顿的地步”。这是我的梦想,我想,也是先生对我们的期望,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在踏踏实实做完由他开始的文本解读之后,搭建起一个与西方学者同等高度的学术平台,在一个真实的视界上用马克思的方法,实现我们自己的个性的东西,实现属于中华民族的东西!
20多年前的一个深夜,当时还是低年级哲学系学生的我向孙先生提了一个我一生中问得最为直白的问题:“哲学到底是什么?”先生笑了,至今我还记得他的笑容,他轻轻地说:“哲学是门争取自由的学问”。今天,这个抽象的答案在我这里已经成为一种饱满的历史具体性。谢谢孙先生。
(本文选自《探索与反思——哲学家孙伯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 | 杨铭燕、王振袭、洪帼一
审校 | 杨铭燕、刘雨轩
致歉信:
本文在下午编辑时,文档格式转换过程中出现错别字,但我们未能完全校对改正,其责任全在本平台编辑,我们深感惭愧和自责。在此我们向本文作者张异宾老师、向关心南哲的官微读者,更向孙伯鍨先生致以深深的歉意。孙先生严谨审慎的治学风范让每一位南哲后学景仰;我们将时刻以此次事故警示自己的工作,时刻以孙先生为榜样,定不负南哲求真笃实的学风。恳望读者朋友们原谅!
有哪些好看的古风图片、古风句子和歌曲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我踏山临水,追寻你一世光辉别总说来日方长 这世上都是人走茶凉
你会不会输给一个人,即使你从来不承认谢谢你的微笑,曾经慌乱过我的年华
你们都有哪些相见恨晚的句子和小说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朋友之间、恋人之间、最崇拜的人之间,都有非常大的牵挂和思念,而且也产生了非常经典的语句和美好的诗篇。 渴望、思念、想见恨晚的美好词语,不时地出现在一些文章和网络中。
网络中相见恨晚的词语:
两人聊着都没声了这是同学 ;两人聊着没话了说拜拜这是朋友 ;两人聊着聊着越聊越欢相见恨晚这是知己 ;两人聊着聊着就骂了起来这是夫妻 ;两人聊着一方努力找话题这是暗恋 ;两人聊着一人一个宝贝一个亲爱的这是骗子 。
甜蜜的相见恨晚
你说我们相见恨晚 我说为爱你不够勇敢 ;我只想你成我的唯一,但是我不想成为你的唯一; 只是心中的感概万千,当作前世来生相欠; 想让你吃醋,又怕你祝我幸福; 人世间相逢无非有两种,或是相见恨晚,或是追悔莫及; 前半句凭理智便早已能理解 后半句是残酷的人生教会我的 。
相见恨晚的诗句:
六么令.照人明艳 (宋.方千里) ...... 当时相见恨晚,彼此萦心目。别后空忆仙姿,路隔吹箫玉。......(略) 《铜官窑瓷器题诗》 (唐代.无名士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
迟,我恨君生早......(略)
相见恨晚小说:
巜青春之歌》,巜人生》,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巜四大名著》,《福尔摩斯》,《儒林外史》巜资治通鉴》(故事),《东周列国志》,《胡雪岩》,《童话故事》(丹麦.安徒生),《红与黑》,巜母亲》......等等。
谁有唯美的句子和图片
唯美荷花图
有没有撩妹的句子和套路
这些实用撩妹小套路,撩得妹子花枝乱颤
什么方法,什么套路,什么技巧,概括出来就一个词:情商。高情商的人在撩妹中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会见缝插针、会见风使舵、会左右逢源。女人的情商普遍高于男人这是公认的事实。好在情商可以后天培养和提高,只要你有意识,有决心,短期内进步没有问题。下面学习一些撩妹的小套路,赶紧去试试吧!
小贴士:很多人都不知道态度为何物,似乎任何东西都是态度,而好像又什么都不是, 态度的第一层就是教你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就是接纳你自己,不要去评判你自己的表现是好是坏,更不要在乎别人的评判,总之,除掉你脑子里的条条框框,让你自己像一棵树一样成长。害怕、和总是想表现得很好,两种心态都会妨碍我们享受当下,展现自己的真正魅力。与女友在床上没几下就不行了,被埋怨很丢人,找位新FAA和数字零八六解决问题,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这世上所有的成功都需要前期的付出,
追女生也一样,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女朋友也不可能是充话费送的。
你说你不会和女生聊天,想学习怎么和女生聊天,
你说你和女生约会时不敢牵手,不知道怎么进挪,
你说你不高,不帅,不是富二代,但又想追高分妹。
你说、你说,但你却从不做,
男人一点,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婆婆妈妈的像什么,
与女生不知道怎么聊天就学习聊天,
与女生约会不知道怎么做就向别人请教。
不知道怎么追女生可以添加文末徽↓↓↓xin,
我会送你一本恋爱秘籍,改变你没有女朋友的现状
让你可以更快的成为泡妹高手,一天可以约多个女生,一个月可以换几个女朋友
我姓什么,那是遇到你之前,现在是幸福。你爸妈有没有教你礼尚往来,那我喜欢你,那你也得喜欢我。
最近是不是近视,难怪看不出我喜欢你。可以亲你一下吗?我刚才问你什么了?好,我亲你。
你眼睛真好看,但没有我的好看,因为我眼中有你。你喜欢我吗?不会我教你。
你有打火机吗?我觉得你有,要不然怎么点燃我的心。你脚累不累,还不累,你都24小时都在我脑里跑了。
是不是偷我东西了,我心丢了。
能休两天假不,我想带你去旅游,地址都选好了,你看是如家还是七天。
想问你有多大,你别冤枉我,我又没试过好不好。
你能帮我洗什么东西不,你要洗什么呢?我喜欢你。
我们玩个游戏好不好,就123木头人,输的请吃饭,好,我输了,我心动了,我请你吃饭算了。
手伸出来借我一下,哇!你电到我了。
你觉得花心,我承认,确实是花心了,因为我把心都花到你这里了。
对了,你属什么的,不再骗自己,你属我的。
觉得今天你有点怪,怪可爱,问我哪里怪?我怪喜欢你的。
你喜欢我不,不喜欢的话,我今晚睡服你,各种姿势。
如果你是太阳,那我是什么,我是冰淇淋好不好,你把我的心都融化了。
有哪些适合发朋友圈的经典句子和图片
如果你经历过真正的孤立无援,你会明白,眼泪是最无用的东西。
有哪些很美的句子
美,咋看都是美。
有哪些你喜欢的句子和个性签名
【第1句】: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附近一大堆WIFI,我却不知道密码。
【第2句】:我:听说你平时说话用的语言很独特?甲:无可phone告。乙:word天哪,真是book思议,还想要深藏blue?甲:哪有,真是一π胡言!于是我无fuck说。
【第3句】:丑女跟和尚同船渡河,和尚无意间瞅了丑女一眼,丑女立刻大发脾气:“大胆秃头,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偷看良家妇女!”和尚一听,吓得连忙把眼睛闭上。丑女一见,更生气了:“你偷看我还不算,还敢闭上眼睛在心里想我!”和尚无法跟她讲道理,又把脸扭到一边。丑女得理不饶人,双手叉腰,大声训斥道:“你觉得无脸见我,正好说明你心中有鬼!”
【第4句】:钱到用时方恨少啊!
【第5句】:生活,不在于它是否“看起来”有趣,而在于我是否“感受到”它的趣味.
【第6句】:常常在发现某个有趣的新东西的时候,同时感到懊丧,生活原来可以如此鲜活,而我却在沉闷乏味中消磨了我生命中大部分的时光。
【第7句】:你那么帅除了爱我还有什么用。
【第8句】:我愿意牺牲自己来提高你孩子智商的平均值,不用谢。
【第9句】:廉价的东西我不稀罕,比如旧衣服还有你.
【第10句】:我喜欢指点,但讨厌被人指指点点.
【第11句】:一直自以为很重要,最后落得一身嘲笑.
【第12句】:有些人巴不得不见, 可有些人夜夜都梦到想见.
【第13句】:心底最真的朋友圈是那些让你到七老八十想起来依然会暖心一笑的家伙.
【第14句】:当你有勇气剪短发的时候 ,你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
【第15句】:“哄得住新欢,忘不了旧爱的人最是刻薄。”
【第16句】:我爱着世事的清明,你是我唯一拖泥带水的隐忍.
【第17句】:“我们生下来就会死,从未想过要活着离开。”
【第18句】:不用怀疑 ,也没有忘记 ,只因为当时我们都太年轻.
【第19句】:每件事情, 只要你还有不甘心, 那就还有救。
【第20句】:很多事情都没有意义了 你走好自己的路就好 。
【第21句】:我们都应该努力着,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21句】:当你决定了方向,勇气会带你走的更远。
有哪些伤感凄美的爱情说说和句子
♡我有一杯酒,敬给这一场大梦,相见时不远万里,分别时各奔东西。
♡你成熟了,懂事了,不爱闹了,也不爱笑了。
♡希望你浅尝岁月被时间深情相待 这芸芸人海愿你不惧是非与尘埃
♡春天就该跑着去见喜欢的人,让春风作伴 鲜花作见证 全世界为你让路。
♡你是不是还是想跑很远的路 去看一个很爱的人。
♡我们一起看山看水看遥遥无期的碎梦里难得一见的一纸温柔. ♡到底是年轻啊 不知这人世间 本就是寒来暑往 日出日落 人聚了 人又散
♡真的没有力气再去像喜欢你那样喜欢别人 心酸像酒 说完了故事就开始上头。
♡我不用分清楚东南西北,我只会走向有你的方向。
♡除了故乡,我只为你一个人写过月亮
♡年轻时你做了一个决定 要把生命献给爱情 后来你没死 年轻替你抵了命
♡感情告诉你 不要以为你想的人 同样也会想你 ♡世界上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我眼中的那个你。
♡怕你不知道我在想你,又怕你知道我在想你。
♡听闻青春,十言九妄 ,何不放下,随风东南西北。
♡沉默是一个女孩最大的哭声 如果你懂。
♡你是我流年里不舍得温柔,从此以后,我爱的人,再无一分像你。
♡愿你所有的温柔,都能换来岁月的情深意浓。
有好听的句子吗
我以为那些带给别人欢笑的人,从来不会有哀伤,现在我才知道,有些人在最难过的时候,还是会努力带给别人快乐。
风还是一样的吹,花还是一样的开,太阳还是一样的升起,可是有些事情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相聚的时光像烟火,布满天空却转眼就消失,思念的心情却像种子,埋在最深的心底慢慢发芽……
云的上面可能就是天堂;天堂的天空也许还是有云。这是春天的第一个下午。我知道,前方某处,将会有人给我一个拥抱。
我终于完成了我们的约定,我知道,你变成了风,你变成了云;你变成了星星,你变成了光;你变成我最强的力量,最美好的想念。
每天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可以神奇的治愈昨日的伤痛。
总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微微的惶恐。在开怀大笑时,流下感动的泪水。我无法相信单纯的幸福。对人生的起伏悲喜,既坦然又不安。
情话好听,情歌动听,皆因听懂的人,往往都伤过心。
我将自己种进花盆,假装是一朵花,城市巷弄阴暗。阳光,终日短缺,雨水不足,空气浑浊。只有,在午夜三时,才能瞥见月亮默默滑过天空。我是一朵不开花的花尚未学会绽放就已习于凋零。
向日葵告诉我,只要面对着阳光,努力向上,日子就会变得单纯而美好。
——均摘录于几米的作品
希望我的话回答能帮助到你!
欢迎你的驻足,小米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