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韩愈文章很多成为千年哲理名句
韩愈“道济天下之溺”的儒教杰作
□刘 铁
韩愈是唐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唐代儒学衰微将“溺”而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声。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质就是复兴儒家思想。韩愈继承了以“仁、义、礼、智、信”(后人称为“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并把其发展为“道统”学说。《原道》就是韩愈论述其思想的代表作。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家、道家的儒者之“道”。这个儒者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他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意思是“我所说的‘道’,不是老子说的‘道’和佛家说的‘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意思是博爱叫做仁,合宜于仁的行为叫做义,从仁义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概括地说,“道”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他认为,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后来所说的"道统"。孟子之后不传而“溺”,韩愈自认有接续道统之义、勇担济世之责,“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道统”一词虽是由宋代大儒朱熹首先提出的,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儒学家韩愈。“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孔子以来的一贯思想。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学与佛、道两家关系时,认为“道统”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学之内,它划分学派界限;在儒学之外,它区分儒、释、道三家。可以说,“道统说”是儒学发展的内动力。
韩愈的《原道》,是一篇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战斗檄文。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韩愈在《原道》中历数了自孔孟之后“天下之溺”的成因、现象与危害,他指出:“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意思是“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韩愈在《原道》中最后说:“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意思是儒家的思想即孔孟之道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死了就是结束了自然的常态。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够实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传。那么,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民房。阐明先王的儒道以教导人民,使鳏夫、寡妇、孤儿、老人、残废人、病人都能生活,这样做也就差不多了。韩愈在这里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高举起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道德大旗。
韩愈又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不亚于“万世师表”孔子。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师说》、《进学解》等激励时人和后世的教育专著。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每到一个地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韩愈还提出了“性三品”、“情三品”等哲学观点,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原性》)。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余四者也杂而不纯。“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强调上品与下品之间不可移,同时认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与“先王之教”,“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以此反对佛教的灭情以见性之说。
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韩愈的思想中有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也不乏唯物主义的成分,特别是他指出了文化生成的内因——“不平则鸣”、文明生成的原理——“不惑则明”和文明传承的法则——“不嫉则盛”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所以说韩愈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说韩愈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一点也不为过。
韩愈的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因思想性很强而成为千年传承的哲理名句,像《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答李翊书》)中的“不平则鸣”、《进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以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或警句,成为人们的励志名言。
综上所述,韩愈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韩愈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圣人级人物,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韩愈思想博大精深、光照千秋。我们作为韩愈的故乡人,一定要高举韩愈这面思想旗帜,唱响韩愈这张历史人文名片,把韩愈故里建设得更加美好。
生涯教育的意义
在我国,大学生生涯教育原来通常称之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称为职业生涯指导或职业指导,在日本称为进路指导。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所形成的生涯教育的理念也不尽相同。
[1]中国高校目前运用的就业指导与生涯教育理论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上,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所差异,与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传承有所疏离,因此,有必要辨明我国生涯教育实践背后的文化因素。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作为向学生阐释生涯理念的方法和手段,既使民族文化的瑰宝被赋予现代意义,又使生涯教育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学生对就业指导与生涯教育的认同感。
从世界范围看,生涯教育是伴随着就业指导的发展而产生的。生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终身性。生涯教育成功与否决定了受教育者人生质量的高低。高校开展生涯教育,就是要教会他们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规划职业、规划人生。尽管世界各国已经达成了“生涯教育”的基本共识,但是中国生涯教育特点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传统精神理念生涯教育活动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从中西方对“生涯概念”的不同理解上,就可见一斑。
由于传统和历史的不同,每个国家的文化积淀也不尽相同,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教育理念和思潮。“生涯”(career),在英语中,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西方人的概念中,职业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西方人认为“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态连续演进的方向,它整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表露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Super,1976)。中国人的“生涯”概念,原指边际、限度,后指生命、人生。中国人的生涯发展始终是在文化的大环境中与时推移的。个人的“生涯历程”如何,充满了变量。有一类变量是客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外,如身世、性别、家业、时局等;另一类变量是主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内的,如天赋、气质、性格、能力与兴趣倾向。
[2]这两类变量决定了个体的富贵贫贱,其间的互动之学,中国人称之为“命学”,是最为朴素的“生涯”观念。
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中国人的生涯观念较少以“职业”为核心。中国人在接受诸如“认识自我、认识职场、规划决策与谋职技巧”的教导(安身)之外,更为关注对生活情趣和生命意义的探寻(立命)。台湾杨国枢先生曾说:“一个以志业为主的人,根本不会去考虑工作的时间,他整个人的身心都投入到里面,因为他觉得自己做这份工作,可以让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更有价值,可以感觉到自己在这里面安身立命……”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会懂得,人生的意义是可以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彰显的,不仅是由于这个人是否“立德’、“立功”、“立言”(外界的评价),更是由于这个人觉得此生如何(主观的自我实现)。
一、中国的传统教育即生涯教育
一提到生涯教育,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西方”、“心理学”。的确,东西方生涯教育概念之内涵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不同而存在不少差异。从源头上讲,西方生涯教育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逻辑是发展心理学作为职业指导的主要理论在大学中推广而来的。世界上很多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在高等院校普及生涯发展教育,中国仅仅是近代以来才提出生涯辅导、生涯规划、生涯教育等概念的。然而,我国的传统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的教育,就是生涯教育,让人无限追思。
我国自古以来强调“幼儿养性,童蒙养正”,指明生涯教育的起始应该是在生命之初。传统教育更为注重人的修养,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有四个字,就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自己生命的价值。人活着要先找到安身的道理,然后,心才有所安,心安必有所立,也就是古人所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方能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西方文化是“知”,知了以后开始创新。而中国人的生涯历程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磨砺才能有所收获。一个人生涯发展到了“虑”的阶段,才能得到职业生涯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一幅清晰的生涯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非要成为领袖,而是人的内心可以妥善处理所有的难题。现代的提法就是努力从自身做起,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安定和谐,这也是生涯教育的当代追求与光荣使命。我们理解的生涯发展,深深地嵌入中国人的内心。但是,传统教育的断裂,使生涯教育在我国的各级教育系统中长期缺位,不禁令人深深惋惜。
二、生涯规划立足于“人生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
从文化的层面分析,西方更为关注个体、关注社会,却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国外的择业理论过于注重择业者的职业自我属性,相对忽视职业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社会生态环境的作用价值。在这个自我概念充分发展,价值体系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审视工作世界与自身的关联。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迷惑与挫折接踵而至。这是一个缺少确定感的时代。
中国人的命运和人生是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业与人生构成了一个人作为社会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互相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个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努力追寻天命所在,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所,是生涯教育的重要使命,体现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层叩问和对人的终极关怀。时代的变迁,使传统教育有了融入生涯教育的历史条件。
融入传统文化的生涯教育可以化解学生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当今的学生受西方工具主义、行为主义产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缺乏一种安身立命的平和心态。在荣誉与挫折面前容易大起大落;在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道路上,不愿踏踏实实地奋斗;在是与非之间不能形成选择的可控心理机制。传统教育思想正包含人生和谐的丰富智慧之思,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极高明而道中庸”等。
这些智慧之辩,对今天的年轻人的安身立命来说,不失为一种绝佳引导;融入传统文化的生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中正和谐的人生品性。传统教育所追求的和谐完美的价值取向,弥补了目前生涯教育工具价值理念的缺憾。若能在生涯教学中予以贯穿,则必能熏陶化育学生中正和谐的人生品性,对学生未来个人幸福、社会的整体安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山东建设儒家大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国家重视传统教育,教育这一代传承下一代的文明打下良好教育基础,免得父母都没道德素質还能教育出好儿女。
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教字是:上边土里有一夂种子往上延伸出土面的意思,育字是:头上有太阳照大地,中间有河流截流河水灌溉,晚上有明月照射也。教育合起来的意思是:一颗种子从土地里萌芽时,要有阳光照射,河水灌溉时,才能有成长之机也,吸取日月之精华才能展现光辉的一面也。
儒家的教育思想演变过程怎么样的
我认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因材无类教”到“人伦有序教”到“师道向善教”的演变过程。
在《论语•先进》中,孔子便变达了因材施教的主张,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有教无类”。这种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类容。到了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人伦即是人道,实质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他曾说过 “庠者, 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 必来取法, 是为王者师也”。
孟子又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便是教育的目的进而使得社会稳定发展。再到荀子,荀子则强调旬子调教师的尊严,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
在《荀子•儒效》中,他提出“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 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 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这是一种向善论的教育主张,即以“善”去教导人,倡导人,使之向善,向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方面转化。其理论基础应是其 “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
从“因材无类教”到“人伦有序教”到“师道向善教”的教育思想变化,我们可知,儒家的教育思想从一开始就变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它们无论如何变化都对我们如今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借鉴作用。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
教育的意义所在
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学习各种科目?为什么参加考试,和同学比得分高低? 所谓的教育究竟含有什么意义?它涵盖了什么?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只是为学生质疑这个问题,同时也跟父母、老师以及所有热爱地球的人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竞争来受教育? 难道受教育只是为了通过几项考试,得到一份工作? 还是为我们在年轻时奠定基础,以便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 获得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是必要的,然而这就是一切了吗? 难道我们受教育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显然,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
如果我们活著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教育的意义应该是帮助我们活得自由无惧,创造出没有恐惧的气氛,需要你和你的老师共同进行许多的思考。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在极力抗争,极力想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一个有权势或享福的位置。 这些人被冲突的信念、阶级意识、不同的国家主义、各种形式的愚蠢及残酷所分割,而这就是你学著去适应的世界。
你被鼓励去适应这个悲惨的社会,你的父母要你这么做,你自己也想这么做。
然而,教育的意义只是帮助你顺应这个败坏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吗?还是要给你自由,一种全然的自由,来让你成长并创造一个不同的社会风气,一个新世界?
我们必须拥有这份自由,不是在未来,而是现在,否则我们将被彻底失去真正的自己。
我们必须立刻创造出自由的气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并且探索什么是真相、真我,然后你会变得有智慧、有能力面对及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顺服它。
因为在你的心底深处,你是不断在探索、革新,也只有那些不断探索革新的人,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那些服从与跟随传统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只有不停的探索、不停观察、不停学习,你才会发现真理、上帝或爱。如果你的心中有恐惧,你就不能探索、观察、学习,不能深入地察觉。
所以,教育的意义很显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及爱的那份恐惧。
总之:
一.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不仅要受教育者获得人格的完善发展,奠定乐观积极地挑战生命历程的思想基础。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过程,是鲜活生命的成长历程,受教育者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理应受到关注和敬畏。个性化教育的真正意义恰在于教育核心价值的回归与学生个性的释放。
二. 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应该是帮助我们活得自由无惧。教育的意义很显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及爱的那份恐惧。
为什么教育政策研究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国家命脉,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推动国家前进的动力,是科学文化的探究者和传播者。有时间就多看书哦,加油
教育、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能够甘心情愿地全面接受,是一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让自己跟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改变陈旧观念,有一个互信、诚实、友爱的社会环境。却不知道学习的心里有多少希望在涌动。
小时候挨的打对现在的你有什么教育意义吗
答: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勉强能吃上饭,因粮食不够吃晚上一般都喝稀粥,当时的生活条件比不上i现在,娱乐场所什么也没有,就连看场电影也要到很远的某个工厂去看,更别提电视机,能在少年宫看一场幻灯片高兴的不得了,能兴奋好几天,而且印象深刻,几十年了都忘不了。说这些与题目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但就是因为穷,吃不饱饭我闹气才挨了我妈的一顿打,这是我一生中唯一挨的一顿打,当时虽说我年纪小八岁左右,但挨打的印象深深的刻在我的脑袋里,这顿打没白挨,把我打明白了,慬事了。不是父母想打孩子,确实是家里没有粮食,父母也是干着急,无能为力。想想当年,在想想现在,皇帝过的日子都比不上现在,真是晚年享福了。比一比,看一看,意义不是就出来了吗。?!
《简·爱》对当下的中国女性有什么教育意义
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