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第1句】: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这能够维护生命之最大、最古老、最原始、最伟大、最美妙的力量莫过于父母对我们的爱。
【第2句】: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
【第3句】:父母就教育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他们给我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给我讲毛泽东、周恩来,给我讲雷锋的故事、董存瑞炸暗堡……他们告诉我,做事要小心谨慎、对人要诚恳、不可以说谎、要学会宽容、学会尊老爱幼,要懂得知恩图报、懂得无功不受禄……
【第4句】:父亲的爱,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拘小节的。父亲的爱,总在我犯错误时,给予我正确的指导;父亲的爱,总是在我遇到难题时,给予我正确的教导……如果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深远,那么,父亲的爱就如同山一般的厚重了。
【第5句】:母亲的爱犹如于春天里灿烂的阳光,带给我温暖,带给我光明;母亲的爱,犹如于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母亲的爱,总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动力。那股如丝般连绵不断的爱意成为我坚强的后盾,让我时时刻刻不再有空虚的感觉。
【第6句】:山是朴素的。因为是山,所以父爱朴实慈祥。它的外表并不华丽,却拥有无比之深的内涵。它并不像母爱一般和蔼,宽容,受人推崇,但它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不求回报。父爱并不随处可见,它是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去体会的人才能体会到那其中浓浓的爱子情深。
【第7句】:生活让我变得懂事起来,生活也让父母变得苍老了许多,看着妈妈脸上的皱纹和爸爸两鬓的白发不由得心疼起来,看着他们俩笑了,笑得如此地欣慰,他们是那么地爱我。
【第8句】:生活中,父爱不如母爱伟大,他渺小而平常;父爱不如母爱深刻,它浅浅的在生活中印下一道痕;父爱不如母爱美丽,它撒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第9句】:微风拂过,我仿佛看到父亲微笑着站在面前,缓缓地抚摩着我的秀发,他虽然不说话,但我却读懂了他那慈爱的眼神。在父亲的目光里我读懂了一种博大的亲情,那是一种江海般宽大胸怀,一种升华的父爱。
【第10句】:有人说,没有父爱,就没有刚毅;没有父爱,就没有宽广。的确,父爱一点也不软弱,一点也不渺小。从小到大,父亲都带给我们高大强壮的形象,这种形象延续到了那无形的父爱中,伴随着我们。直到有一天父亲不再强壮,它那浓浓的父爱却早已告诉我们:做人要勇敢坚强。
【第11句】: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自然清新;它像篝火,给人温暖去却令人生畏,容易让人激奋自己。
【第12句】:纵使是丹青高手,也难以勾勒出父亲您那坚挺的脊梁:即使是文学泰斗,也难以刻画尽父亲您那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海纳百川,也难以包罗尽父亲您对儿女的关爱!
【第13句】:父爱与母爱,往往母爱会使你感到更为熟悉,但是父爱不是不存在的它是默默的出现在你身边的,它不是表现在外,而是那种内藏的,深沉的亲情。
【第14句】:父爱永远都是沉默的。父爱虽然没有母爱那样的细腻,却比母爱更加厚重。当你以一颗真挚的心,仔细体会和感悟那份沉默时,你的生命就定将得到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幸福。那沉默之中所蕴含的是热切的鼓励,狠狠的鞭策和殷殷的期望。
【第15句】:父爱无言,父爱常以他独有的沉静,诠释着父爱的责任。父爱越是深沉,越是含蓄,你才会在某一瞬间,突然发现父爱的深重与伟岸。父爱无法用华丽的词藻来描述。男人对子女的感情都是深沉而宽广的,他们只懂得默默的付出。父爱如山,巍巍山峦挺拔昂扬直冲云霄,让你无法不接纳。这是一种豪迈的气度,让你感受到神秘、向往,甚至有些高不可攀。
【第16句】: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像一本厚重的书,耐人寻味;父爱像一杯甘醇的酒,回味无穷。
【第17句】: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像一本厚重的书,耐人寻味;父爱像一杯甘醇的酒,回味无穷。
父母应该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谢谢。
导读:每对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给孩子吃好的,用好的;拼命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只求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可这样是真正的“对孩子好”吗?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懂得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才是孩子想要的“好”!
我女儿小梅花今年4岁多一点,自从两年前离职,全职陪伴女儿成长,差不多2年了。那么这2年期间,我是如何陪伴她成长的呢
第一,坚持学习,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才能做到利于她的陪伴。
为人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不需持证上岗的工作,父母需要不断学习来了解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好扮演好父母这个角色。离职那年,小梅花1岁7个月,为了做到高质量陪伴孩子,我热爱和坚持学习育儿知识,从而准确抓住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针对语言敏感期,我坚持每天陪她一起阅读绘本;在与小伙伴玩的过程中,引导鼓励孩子多用语言表达,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而且可以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学习,我非常理解1岁半的小梅花走路时偏走高低不平的路面—空间敏感期。
因为学习,我才恍然大悟,为何小梅花喜欢在小区狭窄的排水沟里行走—狭窄空间敏感期;
因为学习,我明白小梅花因为星星形状的包子缺失一角而大哭不止—追求完美敏感期
因为学习,我接纳孩子因为没有按照她的要求一起走出大门而哭闹半天,坚持要求退回去,再重新走一次的执拗敏感期......
这一切都源于我学习并了解孩子,才能做到如此平静地陪伴孩子,温柔地接纳孩子的成长。
第二,“忘记”父母的身份,尽情参与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有时候应该放下父母的身份,陪孩子一起尽情玩耍,就像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陪孩子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我们暂且忘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身份,也和孩子一起没心没肺地笑,一起尽情挥洒快乐的汗水,体验孩子的那份纯真而简单的快乐!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唯有参与孩子的成长,才能体验孩子的乐与悲,这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而且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第三,培养孩子热爱生活,提高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作为父母,我知道孩子未来可能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我更希望她成为有趣的人,因为一个有趣的人比一个有用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我们经常陪孩子一起探索大自然,例如观察蚂蚁搬家;寻找蒲公英;讨论为何枯树桩上长出蘑菇,木耳......培养孩子发现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我们会帮助孩子发展那些她热爱的兴趣,绘画,唱歌,阅读等等,以此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更容易获得满足与快乐。
我们会培养孩子学会感恩,因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孩子更容易获得满足,不贪婪,满足于当下拥有的一切,才会更容易获得幸福与快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孩子懂得善待别人,同时也被别人善待,这也将孩子因此会感受到更多的爱和幸福。
我是4岁小梅花的妈妈,专注亲子快乐育儿,坚持每天更新一点育儿体验与领悟。喜欢我的回答就点赞并关注我吧~
父母应该放弃工作陪伴孩子成长吗
陪伴和贴着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不想我娃到该和社会接触时,他却只会要“妈妈抱”
我不想我娃到该和小朋友玩耍时,他却只会要“爸爸陪我玩”
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今后会发展的更好
放弃工作先不说别的,你哪来的钱给娃更好?
娃最好的老师是父母,在我们有能力工作,做出自己的事业,产生价值时选择放弃,那用啥来教娃以后努力变得更好?
再深层次地想,除了必须要一直贴着保护娃的情况(娃太小不能自理等),我们想要放弃工作,是真的想要陪伴娃的成长,还是以此为借口逃避工作的压力呢?
再说一遍,陪伴和贴着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不仅是宝妈,也是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我会努力实现。这个过程与陪伴娃成长完全不冲突,甚至两方面还能相互促进——上面我已经说过了,我是孩子的榜样,也能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我理解的陪伴,是当娃自己去上幼儿园了,到以后上小学上高中上大学到工作到结婚到生娃了,任何时刻,不管我和我娃是不是时刻贴在一起,娃都知道,妈妈的爱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妈妈的爱一直保护着他的成长。
这才是陪伴与成长吧
父母陪孩子的时间越长越好吗
陪伴孩子成长,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做的事。但是,我们能够陪伴他们的时间,事实上并不多。在孩子上幼儿园以前,一直都在自己身边,当然是陪伴越多,越有利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但是,孩子上学以后,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除了周末和节假日,日常的陪伴就少了很多。所以,我常常对自己说:珍惜现在还能陪伴他一起玩闹的日子吧!
那么,是否父母亲的陪伴一定是越多越好呢?这需要看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比如说,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自主培养能力。在给孩子表现的机会时,鼓励和尊重比陪伴更加重要。亲子之间,不需要百分之百地亲密无间,而是要适当保持亲密的安全距离。
再比如说,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也是不需要家长过多陪伴的,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多家长总是觉得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的时候,感觉很累。实际上这个累,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错误的定位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你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去守在孩子旁边看他做作业。孩子需要的具体的方法,而不是被监视起来。
所以说,家长的陪伴要放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要做的有哪些
在孩子成长期,做好榜样,孩子的成长期一直处在学习状态哦……
父母的教养能决定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吗
你好,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有95%的关系。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张白纸,做父母的如果给他细心,有个爱的家庭,那么他将来的性格也会阳光,有爱心。如果父母从来都没有教育过他,也不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那么他长大的时候什么也不会,也没有什么好习惯,也没有什么素质,孩子小的时候多单纯啊,父母告诉他是啥就是啥。没有家庭教养的孩子内向偏激,有暴力倾向。我隔壁楼就是有一个男孩,没有妈妈。爸爸也不怎么教养他。他现在都九岁了,有些行为还是很招人烦的。他这个招人烦的性格,他自己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告诉他,有的时候来我家,我就告诉他,他现在明白了很多。其实根本不怨那个孩子,而是大人的错,毁了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很聪明。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对孩子一生负责任,在我们没闭眼之前,我们当他的父母都是应该有责任教育孩子。
父母如何陪小孩子读书
【第1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父母要以身作则。静下心来放下手机 多读书 小孩子也会被潜移默化的喜欢上读书
【第2句】:选择正确的优秀的书籍刊物。市场上的图书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不良的书籍刊物不利于小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长在看书的时候尽量不要做别的事情 像玩手机这种更是坚决不可。
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应该如何成长
溺爱归溺爱,但是溺爱不代表不教育。
父母需要教育他怎样做人,怎么与人相处,使其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都很重要。父母主要起引导作用。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与健康成长,可以给他提供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但是不能太过于溺爱,什么都由着他来。要是父母不教育,不管教自己的孩子的话,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们教育的。但是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比较大!
父母每天至少该陪孩子多长时间
个人认为,父母哪怕再忙,每天至少要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陪孩子,或是早上或是晚上。
但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常年不在家,或是经常要出差的那种家庭,每天陪孩子可能做不到。
陪伴孩子其实不讲究时长,而讲究质量。
很多家庭的父母明明有时间,也只是在刷手机,或者应付孩子很心不在焉,那样无论你陪伴孩子多长时间算不得称值的父母。
题主问说,陪多久才算对得起他们。感觉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自己的心态就没摆正。
孩子不用你对得起他,无论你怎样对待孩子,在他们童年幼小的时候,父母都是孩子全部的世界。你陪孩子也不是做给别人看,说什么对不对得起呢?陪孩子是发自真心,出自本愿。如果谈对不对得起,那陪伴的质量势必不会高。
看到孩子眼睛会发光,认真地倾听、共情,经常跟孩子聊天,不厌其烦地问答孩子问答,包容他的缺点,赞扬他的优点。这样的父母才是孩子需要的吧。
作为父母也许我们都很平凡普通,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请让他们在全心依赖我们的时候,给予足够的爱。
更多育儿问题讨论,请关注微信平台chenyanmama0514
父母该如何机智的陪孩子做作业
陪孩子做作业的确是许多父母伤脑筋的一件事。想了半天不动笔,讲得口干舌燥还是不开窍,催多次写作还不情愿放下手机,面对这些情况,再有耐心的父母极限都被挑战了。怎么办?先来讲一位成功家长陪孩子作业的案例:
母亲对儿子说:“儿伢,你学的知识妈妈已经不懂了,在学校上课时你一定要听懂老师讲的,回家来好教妈妈,好吗?"好强的孩子听说妈妈要他教,上课格外专心地听课,回家后迫不及待地给妈妈讲述一天的课程。妈妈专心而虔诚地听着,不时提出疑问,然后妈妈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让小先生改。就这样把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被这位傻妈妈着实带入优秀行列。这就是装傻的智慧。
有时候装傻比展示聪明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是无事不通的神,他不懂的东西当然去问父母,如果父母太勤奋,把解题过程以及结果都给讲得头头是道,孩子多半是听不下去的,他只关心最终的得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一旦离开你的辅导,他就不会写作业。上例中那位装傻的母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孩子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在当小老师的同时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了孩子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当孩子做作业遇到难题时,不要急于给他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先叫他把题目多读几遍,理清条件与问题的关联,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困惑所在,再在关键点上给予适当的点拔。比如求半圆面积孩子往往求出整圆面积后忘记除以2,这时你只要点拔:这是什么图形?剩下的事让孩子去悟。辅导孩子作业三原则:不该讲的不讲,讲解时尽量少讲,答案永远留给孩子寻找。
有不少家长经常问孩子作业磨蹭怎么办?我认为:首先要干净其书桌,书桌上除了摆放必要的学习用具之外,其它什么都别放。此次是限制作业时间。再者是物质与精神激励,对按时完成作业给予适当奖励,反之要有必要的惩罚措施,奖罚办法应事先与孩子订好“合约”。
陪孩子学习不仅是为了孩子的成绩,更主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会学习了,家长就能脱手了。
父母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有影响吗
我是男生,九零后第一批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境不佳,出生后父母离异,甩掉大小两个包袱后父亲从此就主动在我的生活中消失掉,去追寻自己的真爱了,至于现在他是死是活,我并不知道也毫不关心——谁会关心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呢?
不想从道德角度讨论,二十多年,听得最多的就是对男方在道德上的谴责,与题目无关,所以不表。
先说母亲的背景。
童年时是长女,上面有兄,下面有妹,她排在中间,自然被外婆作为主要劳动者,那个年代并没有什么教育方式可言,外公是上过战场的军人,作风严格,外婆是性格倔强要强的工人,劳碌一生,对子女的要求严格,并没有温言细语风格的鼓励,子女做的好没有一句夸赞,做的不好就是严厉的打骂,典型的中国式教育,母亲作为长女必须承担起大部分家务,母亲从小就揽下一大家子的家务,看着其余兄妹出门玩耍自由自在,她心中自然不满,得不到宣泄,外婆寡言少语,家务事上母亲是她的主要助手,对母亲要求格外严格,长年累月,母亲形成了特别倔强的性格,有怨气藏于深处,绝对不表露于明面,宁愿受罪也绝不低头示弱,一旦忍耐过极限就以冷战形式爆发,老死不相往来。
年轻时遭遇男方背叛,男方坚持离婚坚决放弃抚养权,母亲一人养一子,至今未再婚,多年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
虽然母亲性格最大特点是自尊心强,内心强势,但是命运并未给予她格外的眷顾,经济条件弱势,她收入比较低,遇人不淑,至今未再婚,一人养孩子捉襟见肘,在整个大家族中一直处于受亲朋照顾的位置,古训拿人的手软这句话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长期受人恩惠的人是挺不直腰板的,但现实如此,所以她本身是自尊和自卑的矛盾综合体。
再说我自己和母亲对我的影响。
我和母亲两人住在一起,从小到大,长年累月,周围的亲朋好友对我都是提醒和告诫:以后一定要对妈妈好,要孝顺妈妈,不然没有良心!对男方的口诛笔伐就如同大家想象的一样,不赘述。
对我的舆论约束是长期存在的,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惯:我不能反嘴,不能别扭,要顺从,不然就“没良心”对不起妈妈。所以我小时通常很乖,自知家境不宽裕,基本上不会主动要求大人买东西给我,在内不敢反嘴,在外不敢调皮捣蛋,不和那些“坏孩子”玩,男生一般也不喜欢和我玩,和我玩的一般是女孩子或者所谓的“娘娘腔”,因为他们一般没有攻击性,不会欺负我,这样我还能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妈妈养了个乖孩子”,我不会去主动认识新朋友,不太敢举手回答问题,上课如果想大便一定会尽量憋到下课才冲到厕所因为怕老师(其实老师并不凶),被其他孩子欺负就会告老师不敢反抗,我明白自己没有父亲替我撑腰,就选择妥协退让,我把重心放在功课上,成绩不错就能让妈妈有面子。长期缺失父亲的影响,也缺乏男性亲属作为弥补,我逐渐有了“人妖”“娘娘腔”的外号,后来读到小学高年级,长期被同学辱骂,有次放学后被班上一群小霸王截住狠狠地打了一顿,理由是“早就看我不顺眼”,他们离开之前,其中为首的在地上抄起一块很大的碎玻璃指着我说:“打得就是你这个死人妖,要是敢告状就砍死你”,当时我孤独无助,莫名惊恐,回家不敢告诉母亲,内心气愤又害怕,并不认为母亲会为自己出头打回去,第二天还要继续上学,不敢去又不得不去,我当时想找个办法杀掉那些欺负我的人,脑海里想象了各种折磨和杀掉他们的想法,特别是那个为首的,显然最终并没有付诸行动,被骂的生活第二天继续。小时候家里亲戚说我“妖里妖气,没有个男孩子的样”,脸上净是鄙夷,我妈脸上无光,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跟着训斥我“改好”,这个时候唯一能拿出来说说的好成绩也没有人在意了,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说教的人觉得这是“为了我好,不然以后会出去被别人骂”。而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家境好,父母性格开朗,他天生嘴甜大方受大众宠爱,同在一个家族,自然被拿来当成标杆和我比较,看到差距却无法赶上,我年少不知缘由,以为是错在自己。多年后,偶尔回聊起这段不美好的回忆,我妈只说“以前妖里妖气的,还好现在改过来了”,却并没有表示对我当时处境的同情。我自卑的种子,应该就是那时候种下来的吧。
童年时朋友少,从不带进家门,也从不去别人家玩,做客只是母亲带着我,事先叮嘱要听话不能乱坐乱翻要老老实实做好,我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主要的兴趣就是画画和看书,不出门,孤僻不合群,不喜交谈尤其是和生人。我现在同样不太愿意主动认识新朋友,总是等着别人先开口,长年想方设法逃各种聚会,不愿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如果聚会有陌生人会觉得不自在,如果一个熟人也没有就沉默要么玩手机要么尴尬地坐在一边努力降低存在感,不希望别人聊天扯上自己,平时也难得主动联系老朋友,只是逢年过节偶尔发个信息,遇到麻烦事事先努力自己搞定,尽量不找熟人帮忙,对别人的生活也不关心,一般不主动出手帮忙,怕社交,从小独惯了,比较冷漠,只有寥寥几个知心的朋友,但没有兄弟,没有死党,不会为别人两肋插刀拼命,觉得一个人待着也挺好。
母亲除了上班,不打牌,就待在家看电视,偶尔打打毛衣,没有太多兴趣爱好,她不善社交,认为社交是件麻烦事,她的朋友用巴掌数得过来,不喜欢单位里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不喜欢巴结讨好领导,不喜欢阳奉阴违的势力眼,她没有野心,没有功利心,不善言辞,没有过人的长处和无出其右的能力,所以她在单位只是一个拿规定工资的底层员工而已,注定了不受领导待见,也无力改变钱少的现状,更不可能改变游戏规则,底层的小人物永远是呗剥削被欺压的,如果在单位受了气,回到家,母亲满腹牢骚除了我没有别人可说,她对体制的不满,对不公的埋怨,对自私领导的怨气,一部分自己咽下去,一部分就进了幼年我的耳朵,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我们家依然是在温饱线上下游走。这为我今后对社会事件持相对不满态度和看事情更关注阴暗面埋下了伏笔。
在乡下小学毕业后,进城上中学,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两代人的矛盾很常见,我性格同样倔强,不低头,因为一些小事或者一句气话就爆发战争,战争是频繁的,流程是固定的:导火索引爆——两人互相生气矛盾升级——打冷战互不妥协——持续数天——家中来客不得不我先开始说话or母亲找亲戚哭诉抱怨我太叛逆令人寒心搬来救兵——救兵上门最后以我妥协认错告终。母亲绝不会首先示好,绝不会先缓和气氛,必须想办法要我低头,这样周而复始。母亲在工作上不能强势压人,在家族里同样也做不到,唯一能压得住的就是我,我成为冷战的常客,使我直接深刻感受到冷战的杀伤性,我不知道其他处理矛盾的方式,冷战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天然而成的,日常处理和朋友同学的矛盾中我自然就用上了,在和别人的冷战中,我变成了我母亲,别人变成了我,虽然儿子可以每次给母亲认错可以被施压,可是别人不会给我认错,更不会拉下脸讨好我,我继承来偏执的自尊,却派不上用场,反而成为人际关系的障碍。
在家族中难免会产生大大小小的矛盾,面对帮助过我们的亲戚,母亲的态度一直是隐忍和退让,即使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有的家大业大的亲戚有时会认为“我这么做是为你们好”而强势介入我们的生活,母亲依然是陪着笑,表面全盘收下,我最年轻气盛的时候,觉得母亲这么做太软,自作聪明地和长辈顶过嘴,争执过,结果当然是以我道歉告终。我和母亲一直是在某种压抑和自卑中生活过来的,这可能是导致我“有脾气先忍,一发怒就没人压得住”的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母亲是急性子,习惯事先安排好事情再下手处理,她认为自己的安排是最恰当的,不可以更改,如果我们合作做事,她会一定要求我按她说的做,如果我擅自打乱了她的计划导致计划泡汤,或者指出她做法的不足时语气不耐烦,或者心里有不满让她察觉,她会立刻变脸发脾气,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解的,一旦发火,她自动切断一切和解的可能性,把话说绝,拒绝我参与接下来的事情,执意自己独自完成目标,而不管是不是符合实际,同时还责怪我“做事不行”,说气话“以后再也不会拜托我做任何事”,接下来开启冷战程序,继续重复历史。我现在回想起来不可理喻,很多事不值得动肝火,很多时候母亲并没有考虑得更周全,为了赌气做了很多没必要的牺牲和内耗。我耳濡目染中把这类缺陷继承下来,在大学时负责安排班级或社团的活动需要和人打交道时,缺陷就立刻爆出来,我和母亲一样,心急缺少耐心,会因为起初设定的目标被打乱或对方的做法不合心意而首选发火,我会苛责和指责对方而不是宽容后想其他办法曲线弥补,做人缺乏宽容和理解,短视,做事死板不变通,只看重个人感受上的胜利,纠结于表面上的尊严,没有大局观。
家中没有成年男人,母亲做事尤其谨小慎微,害怕多疑,每天睡前必须检查门窗是否反锁好,她担心我出事,于是采取驯养,干脆杜绝我调皮捣蛋闯祸的可能,我性格温顺服从、缺乏安全感也是从幼时定下来的。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你小时候父母怎么对你,你长大后,就用同同样的方式对自己,你长大后,就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你的亲密的人。也就是说你父母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了恋人和孩子。你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心理学把这个规律叫做“向攻击者认同”,也就是成为当年伤害你的人。我母亲的缺陷继承于她的父母和生活环境,我则继续将其中一些缺陷继承下去,成人以后,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性格缺陷,它们有的不是与生俱来却被刻进了骨子里,反思之余想彻底改变却深感无能为力,我母亲虽意识到某些问题曾说过“你以后性格不要像我,在社会上会吃不开”,但现实是我很清楚这些缺陷,却每天都在不由自主地复制他们,不由人的意志而改变。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部分缺陷有所改善,但随着和社会融入得越深,各种冲突暴露得越明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