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口号标语

史上最长的上架感言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史上最长的作文1000篇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的.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我们经历了史上最长一次的寒假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在寒假期间你都做了什么

尽管不能出门,也要在家坚持锻炼,每天早起晚睡,坚持天天学习,努力向上,制定自己的计划,打算开学后就参加相应考试,学习一些新的语言。

我在学习韩语而且还打算就是开学考证券。

其实大多时间都是在刷抖音,看微博,追星追星,追星追星的快乐。

还有好追剧,真的是推荐一个韩剧已经四刷了《请回答1988》这个时候真的是自制力的极致体现,就是你要有一定的自觉,一定不要晚上熬夜,一定不要晚上熬夜。

晚上熬夜对眼睛不好,而且早上也起不来,不利于自己正常的作息,这应该是我陪一间群的做的好的事情。

中国近几年的成就,让我有什么感想?,作文

第一,我个人非常喜欢学,用“读人明智”这句话恰到好处;第二,一名学生,我了解到,社会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现象错综复杂,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上仍有很大的学习空间,特别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的思想文化,加强政治修养,了解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情况.因此,我个人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包括学习这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都是绝对必要的,有助于青年学生能够以史为鉴,珍视当今,团结进步.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在知识上我有不少新的收获,在思想上也有很多新的认识.首先,翻开扉页我们就能看到,这套教材的咨询委员和审议专家里,大多数是中央党校或党史研究室的学者教授,有的还是中共中央委员,甚至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可见这套教材的编审级别之高,也反映出中央领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之重视.其次,本书将中国近现代史断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在我们以往所学的所有历史教材中,没有哪一本书一直编到数月之前的历史事件.然而我们现在用的这本教材,在最后一章已经收录了中共十七大的内容,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丰富.在内容上,期中前的课程,我感觉始终在描述一个规律,那就是:侵略和压迫(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抗争(西化、变法、革命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再侵略和压迫(庚子国变)——再抗争(辛亥革命)——再失败(北洋军阀统治).如此反复出现的这个规律,我的认识有两方面.第一,从鸦片战争之前的十八、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列强,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不惜一切追求经济利益的原则驱动着他们向世界每个角落扩张,这当中包括传说已久的中国.此时的中国又没能及时解决自从明朝以来就有的“海禁”这一历史问题,与同时期的西方严重缺乏交流,导致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同时又不能像唐朝政府那样对外族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威慑,最终使两个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引发战争.第二,中华民族在主观上是进步的,是希望摆脱民族危亡的,但是客观条件对其严重制约.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开明地主主张“师夷长技”,而后的洋务运动又把这一主张得以贯彻施行,维新变法又破天荒地对皇权提出限制要求,说明在我们民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爱国”的,是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的.但是局限于当时的条件:西方列强虽然卖给我们炮舰和机器,却并不希望我们强大;爱国志士渴望民族独立,也渴望中国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成为列强,却受到中外反动势力与不同利益体的绞杀.所以会出现上面所讲的这个规律.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我们的国民好像都睡着了”,而最终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还是在迷茫中觉醒了,人民不再相信西方列强的欺诈,不再寄希望于满清政权,爆发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东方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也在积极地思考书中涉及到的若干历史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望批评指正.关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中国近代史上,由于社会异常动荡,新阶级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洋务运动兴起等等事态的变化而不断出现,中国的阶级构成发生巨变,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工人阶级和其他无产阶级.新的阶级导致新的矛盾,因此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单纯的西化运动、维新变法已经显得迟钝和无力,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以推翻某一阶级或某一统治为目的加以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中国“两半”社会的矛盾,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根源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是处于封建社会历史阶段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受封建思想的支配近两千三百年,制造出诸如“八股文章”、“学而优则仕”之类的怪相,历代知识分子虽然博览多读,但是动机永远是考取一个功名,做得一朝人王地主.因此传统的“家天下”思想可谓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在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历史遗存不会在一百多年间完全消灭,社会文化是有“惯性”的,旗帜鲜明地反封建应该是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首冲.纵观近代中国的一百五十年,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救亡真理,引发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这一诉求贯穿始终.这是国际大环境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中国人民面对时代潮流的冲击不得不作出的抉择.然而从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窃取民主革命成果的历史教训来看,一些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旧式官僚仍然在酝酿阴谋.反观近代史上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历次失败中也多有封建势力的干扰破坏,才导致国家经济的落后.因此我认为,封建思想作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屏障,后人应当引以为戒,并最终完全消灭.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从近代一百五十多年的悲剧中完全解脱,才能够不断汲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实现“师夷长技以自强”,最终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关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否认,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促使一些开明地主、进步人士“开眼看世界”.一方面,军事侵略、政治讹诈、经济掠夺等一系列行径加速了封建专制政权的灭亡,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与侵略一同带来的还有西方的先进文化,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也是后来引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等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在有些人认为,没有西方的侵略就没有近代的中国,就没有西化运动和革命战争,也就没有今天的太平日子.还有一些人认为,西方的侵略让中国“大伤元气”,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使中国永远落后于西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列强.这两种思想都是片面的.一方面没有认清近代西方侵略的本质,盲目地认为“侵略有功”,似乎是一种自我否定,好像没有侵略,中国人就不能翻身;另一方面,夸大了西方侵略对中国造成的损失,认为中国回到了原始社会.其实只要仔细一点就不难看出,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虽然中国面临多次亡国灭种危机,但是总有一批人不甘做亡国奴,投身反侵略战争,保卫疆土,两大任务的完成就是仰仗爱国者的自我牺牲而实现的.另外,无论是满清政府,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政权虽然更迭频繁,但无一是由于西方侵略而垮台,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文明延续五千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不可能被外族灭亡的.对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应该认真吸取教训,从中找原因找差距,发挥聪明才智,继续为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自从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结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地主已经开始思考民族自强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们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的诉求很快在紫禁城中找到了回音,以奕?、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正在推动着一场当时的“改革开放”.他们以个人名义购置外国先进机器,并开办了由清政府管制的近代企业,还建立了装备近代化武器的新式军队,创办了新式学堂,学生专门接受西洋教育,学习西方技术.但这一切努力却仅仅是一场经济体制改革,那些“国有企业”,虽然坚持了西方现代企业的建制,也参与了竞争,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思想不可能领导好企业这一资本主义的产物,这样,这些“国有企业”的盈亏完全靠行政干预,管理体系本身没有盈利的动机,即便是企业化管理,却没有达到企业的目的(北洋水师的覆灭从侧面证明这一点).不能触动封建专制政权最根本的障碍,也就不能解决两大历史任务.不过应当注意到的是,紫禁城已经意识到了民族危机的到来,所以会迫不及待地发展近代工业,也应当给予肯定的是,这是封建官僚在民族危机面前迈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不过,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阻挠和西方资本主义的阻碍,洋务运动没有提出政治改革的动议,自然就不可能完成西化,渐渐地与它当初的设想分道扬镳.中华民族在初尝经济改革带来的阵痛后,开始思考政治改革的方向.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从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到1864年洪秀全病死、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前后共维持了二十年,其中前十年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成功的,基本上拿下了东南沿海大部分省份,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思想深入人心,让不少人看到了一个新社会模式的希望.然而定都南京后,起初还是一团和气,但是随着天王宫的修建和内部权力斗争让这一爱国运动走向失败.其实我认为,从1851年“永安封王”开始,太平天国运动注定失败的祸根就已经埋下,很明显,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所希望的是效仿西方宗教立国的方式建立一个非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资政新篇》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他却按照封建君王的方式封土建国,册封了诸多的带有明显封建色彩的王侯将相,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希望“有田同耕,有饭同食”,这种乌托邦思想在中国农民当中比较普遍.定都南京后,各路天王开始大修宫殿,当初那些吃住在老乡家里的太平军将领住进了王府,全然忘了“革命尚未成功”,忘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一些官员开始贪污腐败,当初对民众的承诺没有实现,失去了人心,这也是动摇太平天国政治基础的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晚年的洪秀全接受其族弟洪仁玕的主张,颁布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试图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回归当初拜上帝教的价值,但是为时已晚,天国上层无法执行,人民大众又不太信任,最终失败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垮台,是著名的“黄宗羲怪圈”的典型体现,即:旧王朝腐败——农民起义——建立新政——新王朝再次腐败——再次农民起义.这一规律已经在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却没有谁能够重视它.农民阶级虽然长期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体,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束缚了思想,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也就无法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不过,《资政新篇》作为问世的第一部资本主义纲领的影响却是不可小看的,它似乎为以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理论启发.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影响.1895年,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战败,割让台澎金马四岛给日本,赔偿白银两亿两;第二,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革命救国组织——兴中会,并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第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改革.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中国“两半”社会的进一步加深,也标志着以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主的救亡图存运动宣告结束.《马关条约》签订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结束后,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政治体制改革的出路.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是洋务运动时派出的留洋学童,他们大多接受过当时最良好的教育,也亲眼目睹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他们也不相信中国不能进步,所以就以“民”的身份重蹈了历代文人的旧辙,上书皇帝,提出了君主立宪色彩的政治改革方案,引起了光绪帝的高度重视.在此期间,一些维新人士创办学会、报馆,积极宣传他们的主张,努力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应注意,仅仅是“民主”,没有“共和”,也就没有政党轮替),他们单纯地希望皇帝能够下放权力,给人民以自主,这样的话社会风气就能有所改变,经济建设才能开展.于是,1898年,光绪皇帝力排众议,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了.光绪皇帝亲自制定了维新政策,包括提倡官民上书皇帝,开放报禁,言论自由,提倡施行西方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废除八股取士,创办高等教育等等,这也是光绪帝一生中少有的几次自主理政.但是,设立议会这一君主立宪的典型制度却没有付诸实现,民权就没有保障.鉴于当时的保守势力猖獗,光绪帝也试图借改革之机控制保守派,那些进步政策并没有认真贯彻执行,维新派的处境越发危险.同年九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开始镇压维新派.她先是软禁光绪皇帝,然后纠集洋务派等保守势力,废除新政,对知识分子进行血腥镇压,“戊戌六君子”遭杀害,持续了103天的和平变法宣告结束.戊戌变法是一次由“民”上书皇帝开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式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方案,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根基,提出了“兴民权”的主张,标志着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它也同样超越了保守势力的基本原则,受到了当权者的残酷镇压,中国人初次尝试西方制度的救亡探索再一次失败了.关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之后,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开始提速,满清专制政权岌岌可危,一场彻底改变中国面貌的革命迫在眉睫.1905年,孙中山先生联合海外的一些反清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爱国者参政同盟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它的建立,为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带来了革命的希望,为救亡图存的爱国志士指明了斗争的方向,为饱受灾难煎熬的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图景.1908年,掌权中国达四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谢世了,而同一天辞世的还有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造化,从1895年到1911年,兴中会、同盟会成员在学校,在新军,在市井宣传革命,领导了大小十余次武装起义,为风雨飘摇的满清政权砸上了最后几根棺材钉.起义,失败;再起义,再失败.革命党人就是在无数次失败中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再次扯旗起义,占领了武汉三镇,革命党人赢得了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数月之后,六岁的宣统皇帝“代表”中国历史上数百位帝王,宣布退位,承认同盟会,接受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至此,中国历史上再没有皇帝,辛亥革命宣告成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设立临时参议院,几十年来中国进步阶级所主张的“兴民权”,在中华民国成为了现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行为规范,从此中国有了政党,有了民主选举,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被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改变了旧中国数不清的陈规陋习.然而,正如《国父遗嘱》中所讲的,“革命尚未成功”,中国的封建保守势力是不会允许“革命”的.从1906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一直到北洋军阀复辟帝制,穷凶极恶的封建保守派乱咬革命党人,鼓吹封建思想,残酷镇压革命党人,污蔑孙中山和中国人民“不懂政治”、“民智未开”.孙中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爱国者、革命者,他信守承诺不会恋权,也寄希望于中国人民,1912年,他辞去临时大总统,参议院表决通过了北洋旧军阀袁世凯出任大总统,这一步可以说是孙中山最大的败笔.不久,袁世凯宣布废除民国和约法,指使亲信“拥立”他为“中华帝国皇帝”,这是中国封建势力的又一起罪案,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再次起义“讨袁”护法.1919年,因为外交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下,孙中山联合中国的数个政党和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国民党,成为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党,从那时起,中国国民党就成了遏制封建势力复辟的中坚力量.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从鸦片战争以来无数次爱国救亡运动的失败,都是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因此反封建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无论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还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都需要全体中华民族扬弃两千多年封建残余的影响,认清形势,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