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案句子 > 口号标语

描写铁塔湖的优美文案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描写塔的优美语句

铁塔春笋,瘦削挺拔,塔顶如塔刹如瓶,颜色似铁具一格。

数千年来,它犹天一柱,直插云霄。

塔的全身雕刻着上万个精致的石像,各个佛像姿态不同,但都栩栩如生。

烟雨迷蒙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北海白塔的身影。

八角塔的每个角都吊着一个金色的小铃铛,在阳光下闪着灿烂的金光。

整个塔体挺拔高大、古朴雄浑,给人以力的启示,美的感受。

塔顶由绿色琉璃瓦镶边,塔身由米黄色的砖和灰白色的大理石砌成,上面雕有门窗图案。

尖塔挺立在重重的云雾里,似隐似现,可望而不可即,充满庄严雄伟的气势。

山顶小塔掩映于绿树之中,隐约可见,来到塔脚,举目仰望,才发现比在远处看见的更雄伟,更伟大。

远看古塔,像巨人矗立在青山绿水之旁;近看似擎天大柱顶天立地。

塔耸立在山顶上,它脚下,一缕缕缥缥缈缈的雾气,丝丝缕缕地弥漫于山山岭岭之间。

只见秀丽的石塔沐着玫瑰色的霞光,栩栩如生,仿佛一只鲜嫩的春笋,永远向上生长。

从山下望着塔影,就像是贴在天际轮廓上的一幅美丽的图画。

描写河南的精彩的风景

河南,湟湟千年华夏文明,正是从这块黄土地上发源流淌,继尔漫延全中国的。

河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套用一位河南作家的妙语:“河南人就是咱中国人的妈”来解释最为恰当。

如今,这位母亲乳汁断尽,人老色衰,满脸风霜,踡缩黄土一角,莫名成了儿女嘲笑的对象,这实在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而时下关于河南的笑话漫天飞,河南在一种“流言运动”中被肆无忌惮地蹂践,又实在是我们民族整体的悲哀。

河南人被群体歧视,是一个尴尬而又沉重的文化现象。

昔日的辉煌,厚重的人文,竟那样轻而易举被几句流言,几个笑话掩盖,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笑话。

这一方面缘于我们可怕的无知和愚蠢的偏见,另一方面也有河南人自身的原因。

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承载农耕经济的黄土文明不可避免的衰落,河南也随之迷失了自我,迷失在历史的黑洞里,迷失在麻木的消怠上,迷失在自我消解的中庸中。

河南的问题,最终还需要河南人自己来解决。

而地域文明的振兴,首先在于精神的勃起。

勃起需要的刺激,已经太多太多,时下,我们应该更关注河南精神重建的态势与内涵。

自然,这是一个深刻而博大的命题。

但我们不妨先从寻找迷失的自我开始。

河南人之所以为河南人,是缘于地域,是缘于历史,是缘于血脉。

那么,就让我们顺着地域文化的长河,从个体文明的源头开始,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找那个我们曾经失落的世界,并捎带从历史的长河中采撷些文明的珠宝,熬煎一副精神的良药,然后,清洗文化的伤口,挖去精神的恶疮,外贴内服,再塑河南的精神钢骨,还原一个健康的中原文明。

让郁闷已久的河南人气吐眉扬,再次挺拨地站直腰板,用骄傲的豫中话大声宣布:俺是河南人。

为什么不呢

【第1句】:拂去历史的尘埃,沿着时间的长河,从春秋走来,从秦汉走来,从唐宋走来,从近代走来的那些河南人,一个个都是人格茁壮,性格鲜明,或察天观道,或倚剑长笑,或游刃权谋,或诗笔作刀,无不热血滚烫,豪气冲天,一肩担天下道义,一肩负百姓福利。

他们从来都是那样古道热肠,或是激荡着感天动地的仁道大义,或是充盈着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

这体现在侠士武将身上,是忠肝义胆,是精忠报国;体现在文人官员身上,是忧国忧民,是鞠躬尽瘁。

这种浓浓的入世情怀,生生不息,传递千年,一直激励温暖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田。

河南人中,最有名的当属老庄。

这两位道家先祖,虽也有报国救民之心,但却选择了“出世”之道。

骑青牛潇洒而去,御清风逍遥而游,纵是令人向往,消极避世,反璞归真,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哲学,并历来为统治者所用。

正所谓“外示儒术,内尊黄道”,就那样心照不暄地操纵了中国几千年。

但如你所知,对黄道情有独钟,只是其“愚民”政策暗合“上级”的胃口罢了。

面对惨淡人生,芸芸民众,更多的河南人,凭着黄土赐予的豪胆,借着黄河赋给的热血,选择了更直接,更积极的“善其身,济天下”的救世之道。

追溯先辈宗师,我以为首推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翟了。

黑翟是商丘人,他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用现代术语解释,他大概是中国最早倡导博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智者了。

据考证,墨家学派是一个准军事机构的组织,有一套严密而独特的组织管理方式,大概是中国江湖的最早帮会。

我想这群侠士好汉,除了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之外,也一定会干些“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事来。

墨子之后,又有一个名叫荆轲的河南好汉闪亮登场。

他是卫国人(今河南境内),是否墨子传人,已不可考。

我们只知道他爱好读书,武艺高强。

当年,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他毅然答应执行“不可能的任务”――刺杀秦王政。

至今读起史书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字句,依然会被那视死如归的侠义大气而深深振撼。

长亭外,古道边,残阳似血,素衣如雪,一群高冠博带的士子,穆然肃立,为一个怒发冲冠,将踏不归路的河南人致敬送行。

历史就在那一瞬间定格,风化成一道凄美而悲壮的风景,感动了我们几千年。

唐时,嵩山上又冲下来一大批勇猛无比的少林武僧,他们护唐王,斗恶贼,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精彩无比的除奸惩恶的《少林寺》。

到了宋朝,河南汤阴县,又走出一位顶天立地,能文能武的民族大英雄岳飞。

当白发苍苍的岳母为儿子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不但把一种强健的民族精神烙在岳飞的心间,也刺醒了每个有热血,有良知的中国人。

当年,岳家军(必然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河南的热血汉子)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使得金人只能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想想岳大将军那杆出神入化的金枪,是如何为柔弱的王朝前挑起一面自信的大旗,想想岳家小将那双所想披靡的银锤,是怎样给野蛮的夷族砸响警告的铜锣。

而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又是怎样激励着中华好儿女,一代又一代,谱写精忠报国的歌。

当历史滑过上世纪50年代,在炮声轰轰的朝鲜战场上,高吭激越的豫剧曲调正在响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是的,那是河南人的骄傲,奇女子常香玉,正在率团义演。

当年,就是她,不辞劳苦,全国巡演,竟为志愿军募捐了两架飞机。

河南人的爱国情怀,一旦被激发,他们可以创造出无数个奇迹来。

需要补充的是,著名抗日英雄吉鸿昌将军,也常眠在这片土地上。

河南文人中,这种可贵的人文情怀,表现最明显的便是巩县人杜甫了。

这位大诗人,令人尊敬的只能用伟大来形容。

他是如此深爱着这片土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是他对战火下孤苦百姓的同情,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最朴素的人文理想。

还有那沉甸甸,至今诵读依然揪心的“三吏三别”,是他对暴政的讽刺控诉。

这些美丽动人的诗句,不知温暖了多少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

再如中唐的洛阳人刘禹锡,他与白居易齐名,且志同道合,一致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他自愿把百姓摆在第一位,喜欢替百姓说话。

所作的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而他的同乡元稹,也是此道中人。

再后来,还有个叫元结的鲁山人,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之作,极力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形式主义诗风,但流于极端,平生不做近体诗,古诗也平直单调。

虽然其文学成就远不能与前辈相比,但那河南人的热血,还是相通的。

在历代为民造福的河南官员中,最聪明的要算春秋时的范蠡,最刚正的是北宋的包拯,而最无私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了。

范蠡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身微贱,但绝对聪明,辅作越王勾践,巧妙美人计,苦心经营,精密筹划,终灭掉吴国,成就越王一代霸业。

但功成名就时,他却不慕富贵,巧妙隐身而退。

《越绝书》云:“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 《史记·货殖列传》又载:“后游齐国,至陶,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晚年放情太湖山水,爱好养鱼。

著《计然篇》、《养鱼经》”。

从政经商,为国为家,这位河南人,以其智慧与行动妙解了一道“读书人如何释放人文情怀”的道德难题。

其卓越的思想光辉,至今对视,依然有刺眼夺目的感觉。

那个“包龙图端坐开封府”的黑脸“清官”,又是如何在原则与人情,强权与道义之间巧妙平衡,用刚烈惩治邪恶,以智慧伸张正义。

老百姓的“天地良心”,“清官情结”,也因为这位曾在现实存在过的精神偶像,平衡了许多,安慰了许多。

而那个兰考县的现代父母官,用全部的生命和激情来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想。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他以党性认真地坚守着,用良知小心地调整着,让行动仔细地填充着。

如今,这个伟大的精神坐标,以纪念碑的形式矗立着,在僵化的口号里宣扬着,虽有些孤独,有些落寞,却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在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河南人,便是1700多年前的南阳人张仲景了。

被后世奉为“医圣”的他,面对兵荒马乱、疫病流行的惨淡现实,以最朴素的想法,最诚挚的情感,毅然选择了救死扶伤、济世苍生的医生职业,做他所能做的事情。

后来他写就的《伤寒杂病论》,便是到了今天,依然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而书中的《金匮要略》部分,更被世代医家尊为“医方之祖”。

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侠士试剑,武士弄枪,歌者展喉,文士投笔,官员动脑,医生用手,纷纷汇聚在那面裂裂作响的人文大旗下,大气潇洒,豪情勃发地坚守着中原文明的最后一座未曾陷落的城堡。

【第2句】:除了那腔滚烫的热血,除了这般豪爽的情怀,河南人也有其秀致明艳的一面。

地域文化中,河南文人历来就以想象瑰丽奇特,文笔精致艳丽著称。

这一点的代表性人物自然是商丘人庄子了。

这个梦蝶忘我,鼓盆葬妻的河南人,现实中活得非常寒碜,甚至有些萎缩。

人瘦得“槁项黄馘”,住在“穷闾陋巷”,靠钓鱼、打草鞋维持生活。

但他的精神世界,却丰富得一蹋糊涂,潇洒得有天没地。

那洋洋洒洒的一本《庄子》,文笔优美诙谐,想象恣意汪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士必读之书。

它不但涉及哲学、人伦、政治,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

闻一多和郭沫若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导源于庄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都是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

众所周知,庄子的文章真得称得上天马行空,他自由自在地在各种时空、概念里逍遥穿行,读起来非常快感。

而庄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编故事挪揄挖苦人。

这一点的技巧,他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高明。

如果庄子活到今世,面对世人对河南的群起攻击,我想他一个人对付,已经绰绰有余了。

而庄子文章语言的精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创造了许多新词和譬喻,至今还为世人所喜爱,所引用。

庄子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家乡的文人,自然也不例外。

唐时有一位很有名的河南诗人李贺,其诗作多以想象诡奇取胜,构思奇巧,文笔绝美,似有神助,时人称为鬼才。

而晚唐诗人李商隐(今河南沁阳县人),善用比兴,色彩瑰丽,精于用典,形成了缜密婉丽、旨趣深微的艺术风格。

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都是美得不得了的千古名句。

再到宋朝,开封又出了一个史达祖,善于咏物,刻划精工,形神兼备。

如“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又如“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再如“愁与西风有约,年年同赴清秋”,这些文字多么生动,简直有呼之欲出之感。

大词人姜夔对此就佩服得很,称其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

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

”河南人能写出精妙文字的大家名作真是举不胜举。

如刘方平的《月夜》里的“虫声新透绿窗纱”,如宋祁《玉楼春》里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都是多么漂亮可爱的句子。

自然,要写出漂亮的诗作,需要灵感,需要才气,但若两者都缺些,也不要紧,只要肯吃些苦,还是会有收获的。

在这方面,河南范阳人贾岛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看看人家是如何苦吟的,“吟哦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困难的时候,甚至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毅力。

苦心人,天不负,这般肯下功夫,自然也能写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的千古名篇来。

而“推敲”的典故,也缘于这位爱学习,肯琢磨的老先生。

据说有一天,贾岛正在驴背上苦苦思索诗句“僧敲月下门”中是用敲还是推字,竟不小心撞了一个大官的驾。

兵士揪着老头到这个大官前问罪,问明原因,大官哈哈大笑,为其严谨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并邀请其回府,一起研究。

这个大官就是河南孟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

如今的河南文人,或是继承发扬了老祖宗“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为百姓,为道义,为故土,文笔朴实得要命,传达的思索又厚重得叫人想哭。

或是继续着那奇巧精致的唐宋遗风,文章或求俏意求险韵,透露出古怪的精灵,或是求细腻求生动,飘逸着精美的褶皱。

但无论如何,据我了解,他们都非常认真,是文字道路上创作态度最严谨,最执着的一批文化人。

每次读起他们的文章,或是想起他们的为人,都不禁有些暖暖的感动。

【第3句】:河南除了这些星光灿烂的人文大家以外,还有几座引以为豪的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南的文明,也正是承载在这几个城市文明的基础之上。

如安阳的浑朴,洛阳的秀致,开封的细腻等。

然而,这几个动辄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却很难找到些留存的历史坐标来。

唯能衡量的,也许只有掘地三尺,发掘那些古墓遗址了。

于是,千年文明的传承,就这样不尴不尬地散乱在那一堆堆的废墟之上。

拂去千年的尘土,参照先人的笔记,在艰涩难懂的甲骨文里,在锈迹斑斑地青铜鼎上,在残壁断垣的遗址里,在那碎片破皿的青瓷上,我们努力拚凑着这块土地上曾经闪亮的文明之光。

殷墟、商都,魏晋城郭,宋时官窑,多少辉煌与文明,多少血泪与耻辱,都因频繁的战火,黄河的泛滥,统统掩埋在厚厚的泥沙里,消失在寥寥的时空中。

关于安阳,最有名的便是发现甲骨文的殷墟了。

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为曾是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曾有过稀世的繁华。

从那里挖出的青铜宝器,无论形制,还是工艺,都不难推测出。

只是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除了臆想的骄傲,除了斑驳的文物,我们好象无法获取更多的东西。

但大气的人文遗风犹存。

在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

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

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

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禀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

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有了这条巷的安阳,才使得冷冰冰的文物与现实的人文对接,才使得它有足够的信心安详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荣辱。

洛阳大概是河南最引以自豪的城市了。

东周、魏、晋、唐等先后在此建都,号称九朝古都。

而我以为,那些在此建都多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如魏、晋、唐等,或苟延残喘的弱势王朝,如东周。

这种尴尬的现实也正是洛阳城为什么无法大气起来的缘故,而更不幸的是,这种小朝廷必要在大一统的历史整合中一次又一次被消灭,被蹂躏,而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作为首都的洛阳了。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诸多的历史名城里,洛阳是最具悲剧性的城市。

洛阳城的历史,也正是一部反反复复被毁灭,悲恨相续的血泪史。

对此古人叹云:“欲知天下兴亡事,请君且看洛阳城”。

在金戈铁马的嘶杀中,历史无法留存,文化不能延续。

特别是宋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南移,以及黄河的突然改道和肆意泛滥,洛阳永远失去再度雄起的机会。

曾有的辉煌,便永远沉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如今的洛阳,已经很难找到昔日繁华的痕迹。

我们能提的,除了那一园独开独败的牡丹,除了那郊外孤零零的白马寺,除了那痕迹模糊的龙门石窟,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提及的文明见证。

在我看来,洛阳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汉唐之际,做为最重要陪都时的那段好时光。

毕竟,那时她侍奉的是一个完整而强大的王朝,她也有时间打扮自己,保养自己。

当年,她可能是中国最漂亮,最壮观的城市之一。

豪富人家竞相传抄《三都赋》,搞得一时“洛阳纸贵”,那是魏晋的洛阳,“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是盛唐的洛阳。

“年年花开帝王家”的花城洛阳,如今也只能从阴冷古籍里寻找,在一帘幽梦里重现。

开封比洛阳幸运,就在于她虽然也侍奉过一些类似的小王朝,但毕竟在近150年的时间曾专心侍奉过一个当时世界上文化与经济最发达的北宋王朝。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都无不为那个辉煌而繁华的帝都所惊服。

而图上所展现的,才是帝都小小的一角罢了。

当年的汴京,有外城内城。

外城方十三里,内城七里,城周有城门十二座。

城外有护城河围绕,河宽百尺,河的两岸种有榆树杨柳,朱门白墙掩映于树木的翠绿之间。

有四条河自城中流过,大都是自西而东,其中最大者为洋河,从安徽河南大平原而来的食粮,全在此河上运输。

河上的水门夜间关闭。

城内大街通行,每隔百码,设有警卫。

自城中流过的河道上,架有雕刻的油漆木桥相通。

街上行人熙来攘往,官家的马车,牛车,轿子在街上川流不息。

坐着女人的牛车上,帘子都放了下来。

在皇城有个特点,就是必须戴帽子,即使低贱如算命看相的,也要打扮得像个读书人。

想想看,若那《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再现,那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

如今的开封城,除了那幢突兀的铁塔,已经找不到一丁点宋时的痕迹。

那中州盛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的绝世繁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运河里的林立帆船,大相国寺前的技艺杂耍。

也都成了遥远时空模糊的印象。

不过,时至今日,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开封城里的那几泊湖水,还是非常漂亮,非常好看。

而城内四处悬挂的诗书字画,栩栩如生的汴绣,浓郁的美食文化,明示着一脉相承的中原文化,依然靠着强大的文明惯性及坚韧的生命力,延续下来。

提到河南,提到城市,若不提省会郑州,自然有些过不去。

但作为一个城市,许多河南人并不喜欢郑州,觉得没底蕴,没特色,只是粗笨地矗立在中原大地上,毫无大家风范。

郑州的存在,好象只是一个交通枢纽的意义罢了。

它好象还远远不够成熟,不能承担起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的重担来。

至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人口大省,中原大省的河南,却找不到一个相匹配的精神坐标来对称,找不出一个相匹配的现代城市来代表。

具体来说,郑州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而开封是唯有灵魂的城市,谈及洛阳,则是除了历史什么都没有。

失去精神导向及文明凝聚力的河南,愈发呈一盘散沙。

而河南的尴尬还不仅仅如此。

最难堪的莫过于,在积有如此丰厚人文精神的土地上,河南人却无法形成一种群体向上的积极人格。

散乱一地的,屈牙突嘴的,只是些小农文明残留的固疾。

失去人文导向与精神坐标的河南人,只好有些无奈,有些不甘的灰头土脸地生活着,隐忍着。

【第4句】:在河南地域文化的长河里,人文精神的汇聚、碰撞与整合,有时也不免会有些偏差,出些尴尬。

最早的尴尬,来自愚公。

豫西北与山西交界处,有王屋山一座,相传,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对于愚公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毛泽东同志当年给予极高的肯定与评价。

而愚公当年移山的心愿,是建立在自己香火不断的前提之上,即子子孙孙,无穷匮焉。

五六十年代,也许缘于他老人家对这个故事的情有独钟,才提出“人多力量大”的重要指示吧。

那时,大家觉悟都很高,于是,指示被积极地贯彻,而且大家都很自豪能超指标完成任务。

据我翻阅的资料来看,建国以来,几乎全国省市人口都翻了一番多,增长最少是山西,只长了近三分之一,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也是最多的省份便是河南省。

官方统计表明,1949年,河南省共计人口4174万,而到了1996年,竟达9172万之多,翻了近

【第2句】:3倍,是人口最超常的省份。

作为愚公后代的河南人,大概对于人口数量有着朴素的迷信情绪。

人多好办事嘛,领袖就这么说的。

这话好象也没说错,五六十年代,驰名中外的红旗渠,就是河南人开挖的嘛。

据说,那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水渠。

没有那么多人,能办成这样的大事吗

而另一个尴尬便是战国时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了。

他是淮阳人,在他那个时代,他绝对是个成功的商人。

即无侠客的利剑,又无游士的巧嘴,若与当时的权贵结交,鼓囊囊的钱袋,大概是唯一,也是最见效的“资本”了。

吕老板最大的一笔买卖就是把私生子送进秦宫当了太子,即后来那个统一中国的秦始皇。

他绝对是个有战略眼光的野心家。

能把一番投机事业做得如此象模象样,轰轰烈烈,心机、城府绝非常人可比。

他是商人,也做过秦国的相国,并令门人编撰过一本在文化史上很有名的典籍《吕氏春秋》,如果加上那个私生子,成就果真不一般。

然而,从个体意义上讲,他却是很失败的。

他的种种行为,说到底只是一种权钱交易的投机行为,自然名不正言不顺。

大家也知道他最后死得莫名其妙,不清不白。

不能善始善终,大概是所有投机家的宿命。

便是不计成败,不论手段,单论他历史地位,也有些不尴不尬。

在史家眼里,兴趣也多集中在他的冒险传奇和投机才华;便是涉及那本《吕氏春秋》,也是刻意描述他“一字千金”的策划天才和骄奢卖弄。

虽他曾身为秦相国,可在史书中也是轻轻一笔带过,肯定的只是他的商业才干。

在百姓眼里,更多是好奇他与赢正母后不清不白的关系,以及惊叹他一生的冒险奇迹和不可思议的投资眼光。

这位可怜的河南人,作商人,没有他同乡前辈范蠡成功和地道,自然受不起那份敬重。

作政治家,也纯粹只是权钱交易的产物,是投机成功后抢到的一件犒赏品(自己犒劳自己,安慰自己)罢了,自然失去了应有的厚重。

而作文学家,这就更无从谈及,至多只是挂个虚名而已。

于是。

这位吕老板,就那样轻飘飘地夹在史册里,风雨了一世,尴尬了千年。

吕不韦虽然尴尬,但不影响他的名气。

有他这样的好导师以及好案例,自他而下,从来不缺效法他的投机者和野心家。

中国的政治场上,也就平添了几份乌烟瘴气,多增了些荒唐闹剧;而中国的商人,也被刺激得不愿好好做生意,而或你情我愿,或半推半就,向“官商合作”暗使秋波,或干脆投怀送抱,也是忙得不亦乐乎,搞得乱七八糟。

从经济理论上讲,吕不韦的最大贡献就是验证了投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也大概因为他,中国传统社会里才开始有了“无商不奸”的行业歧视。

而人文意义上最大的错位莫过于宋朝大儒的“二程”程颖和程颐了。

这两位说着浓浓豫中话的老先生,大力发扬大宋开国元勋郭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的理论,狠不得把整个世界都装在一部论语当中。

嵩阳书院的枯黄灯光下,两位老先生苦思冥想,孜孜求证,象个勤奋的老农,把中国伦理那片庄稼地收拾得方方正正,齐齐整整。

于是,理学诞生了,文人的思想也开始不自由了。

在此,我并不想刻意否定二位老先生在学术和哲学上的成就与正面意义,也绝对敬佩两位老人的人格魅力及初始动机。

只可惜,不知是后人的愚笨,还是上面头儿的别有用心,那四书五经,那中庸之道,渐渐失去孔老夫子清新的香味,而渐渐风化成一块又臭又硬的老豆腐干。

虽然,以后的七八百年,许多读书人依然嚼得不亦乐乎。

但我还是不喜欢,许多读书人也没办法喜欢起来。

这与两位老先生的初衷大相径庭,也是二位最尴尬之处,便是到了今天,曾经的大圣人,也只能灰头土脸地躲在古书堆里哀叹。

那座曾车马拥塞,喧嚣一时的嵩阳书院,也只能在荒凉的冷落中回想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唯一欣慰的是,河南的老乡没有忘记他们,近乎固板地痴迷着那能圆通一切的“中庸”之道。

就性格而言,当中庸被理性克制时,会转化成一种宽厚睿智的美德,而在无发限放大时,就会沦为不思进取,自欺欺人的精神鸦片。

而河南人最大的尴尬也正在于此。

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于历史板块的质疑,无非期望从老祖宗那里得到一些启示,并能够重新树立自信,然后大胆扬弃,创新,从而在涅磐的烈火中打造更开放,更健康的群体人格。

而审视历史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追寻其文化背后的现代人文意义。

那些灼痛的历史伤疤,期望能给以针刺的精神自醒,那些辉煌的文明骄绩,又能鼓以鞭策的奋进力量。

无论如何,地域文化的雄起,群体人格的重塑,我们都任重而道远。

记得百年前一位西方哲人批评中国,说“中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这样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

但就自醒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反思过,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千年以来,就人格精神,我们到底改变了多少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黄河古道边(难道仅仅在黄河古道边

),依然密密麻麻交叠着那么多似曾相识的面孔,麻木而略带几丝狡黠,憨厚又有几份豁达。

这些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作为一个群体形象,千年前如此,千年后也如此,这个新千年,我们还要继续讨论这个尴尬的人文群体,只是期望时间不要太长,不要长得忘了我们从那里来,不要长得羞辱自家还不知羞。

行笔至此,不禁想起八十年前河南省主席冯玉祥将军在制豫方针中特别强调的那句话: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

开封汴西湖白沙滩作文400字

我的家乡是七朝古都开封,开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一座文化名城,当然也有许多著名的公园比如;龙庭,铁塔,大相国寺等,龙庭在开封城西北偶。

一走进龙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潘杨二湖,潘杨湖平静的像一面明镜,阳光一照,湖面闪烁着无数耀眼的光斑。

这湖水,犹如一潭诱人的陈酒,静静的,轻盈盈,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蓝蓝的。

在潘杨湖边满是婀娜多姿的柳树,柳树的颜色是褐色的,树皮很粗糙,但柳条顺下垂,翠绿的叶子像伏的扁舟在荡漾。

沿着通道前行,不久就来到玉带桥前,玉带桥长40米,东西宽18米,高7米,下砌拱形含五个孔,又叫五孔桥。

从远处看玉带桥像一个长长的白色的丝带。

跨过玉带桥,穿过嵩呼门,便来到龙亭大殿的脚下,抬头一看数不清的阶梯顶上有一个用巨大青砖建造的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

站在龙亭大殿门前极目遥望,整个开封尽收眼底。

我爱龙亭,更爱我的家乡开封

作文美丽的龙亭,要写想象的段落或几句话,站在龙亭大殿上我想到了什么

写活动之前要注意选材,一定要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来写,选取印象最深刻的,并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写。

【第1句】:首先要交代清楚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和活动的内容。

比如要写一次拔河比赛,就要先写时间是在体育课上,地点是在操场上,参加的人是班上的男女同学,内容是男女同学分组进行拔河。

这样就能让读者了解到活动的基本情况。

【第2句】:要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记叙活动的文章,重点是要把活动的进程记下来,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把它写下来,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活动的某一两个阶段写下来。

比如拔河比赛,不能把拔河比赛从头到尾的过程:分绳子、分组、扎线、正式比赛、吹哨、拔河结束这样一股脑不分轻重的记下来,只能使文章没有中心,难于理解,读者也没有耐心看下去。

【第3句】:怎样写好详写的部分---要抓好活动中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

要抓好活动中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

任何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而且是许多人同时进行,所以要有活动就要有场面,有的人物的活动都相当精彩,我们在写的时候都要抓住这一部分。

记住写好场面和人物,活动才能写好。

还是以拔河比赛为例,写哪个场面更精彩呢?可以写拔河比赛难解难分,你争一尺、我抢一丈的场面。

同学们一个个拼劲全力的神态。

【第4句】:最后还要要写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不仅会让读者分享你的快乐,还会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呢

这样一来文章就会更有意义了。

范文一 采树种星期天的早晨,我们四一中队的全体队员,高举着星星火炬的队旗,到八一湖公园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采树种。

采树种开始了,男同学来到一排排槐树跟前,抬头一看,槐树伯伯的枝叶茂盛,它们好像捧着一堆堆玛瑙似的树种,欢迎我们的到来。

槐树伯伯好像对我们说:“采我的吧

我的树种可多呢

”中队长小强拿起竹竿踮起脚,抬着头,举着竹竿,轻轻一打,哇,那树种就像绿色的小雨纷纷落下来,树种掉在地上,跳着,蹦着,可真多啊

小明蹲在地上,用两只小手把树种拨成一堆,就往袋子里捧。

女同学来到一排排枫树前面。

哇,枫树阿姨捧着菱形的树种,就像在说:“我的树种好,采我的吧

”女孩就拿着竹竿轻轻一打,树种也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

这时候,体育委员小周推着一辆小车,吱吱扭扭地赶来了。

他大声地说:“快装车

”于是,你一簸箕,我一捧,小车上的树种就像堆着一座小山似的。

太阳升高了,同学们怀着丰收的喜悦,踏上了归途。

短评:这个小短文开头短短几句就交代清楚了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的内容,接着详细写了采树种的过程,写了在这个过程中间同学们的神态以及热火朝天的干劲。

最后与我们分享了采树种丰收的喜悦。

范文二、 放风筝一个春天的下午,我们学校在操场上进行放风筝比赛,天空瓦蓝瓦蓝的,春风微微,这正是放风筝的好天气。

操场山,全校师生异常兴奋,有说有笑。

参加比赛的同学手拿各色风筝,春风满面,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和骄傲,谁都想让自己的风筝飞起来,一展雄姿。

比赛开始了,一时间,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风筝徐徐飞上了天空,真让人有点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有绿色的“蜻蜓”,黑翅白腹的“小燕子”,浑身花纹的“蝴蝶”……瞧,那只“小蜜蜂”仿佛飞舞在花丛中,忙着采蜜呢;“雄鹰”振翅高飞,搏击长空;“飞机”赶来了,要和雄鹰比高下,“火箭”窜上天空,似乎要钻进云雾,探索宇宙奥秘……啊,风筝

你们飞吧,飞向蔚蓝的天空。

载着明媚的春光,载着和煦的春风,载着我们远大的理想,载着我们美好的愿望,飞吧,飞吧

我仰望天空,跳啊,叫啊,如痴如醉。

恍惚间,天空中的风筝好像变成了彩霞,把蓝天映衬的五彩缤纷,把大地映衬的格外美丽。

祖国的蓝天,祖国的大地,我深深地爱着你……

2007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

哈尔滨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八区学校的考生,请按照《哈尔滨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选择题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做选择题(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否则无效。

十县(市)学校的考生,请把选择题(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中各题表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相应的括号内。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5题各2分,6—7题各3分,第8题每空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ro ) 倔强(ju) 五彩斑斓(ln )B.妄弃(wnɡ) 媲美(p) 恪尽职守(k)C.剽悍(piāo) 亢奋(knɡ) 玲珑剔透(t)D.桑梓(xīn) 咫尺(zhǐ) 孜孜不倦(z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拔涉 锲而不舍 天衣无缝B.栈桥 郑重其是 梦寐以求C.诘责 抑扬顿挫 引颈受戳D.馈赠 获益匪浅 重峦叠嶂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

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

B.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来势汹汹,一举包揽了五项比赛的冠亚军。

C.美军在伊拉克虐待战俘的一幅幅骇人听闻的照片在网络上披露后,大家纷纷对美军的暴行予以谴责。

D.长期以来,日本一些右翼分子一直妄图抹杀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这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胸中都感到义愤填膺。

4.对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骨精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一个妖怪,她曾先后变成年轻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哄骗唐僧师徒,但都未能逃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西游记》)B.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水浒传》)C.曹操是魏国的奠基者,他一生东征西讨,打了许多胜仗,但也有打败仗的时候,如官渡战袁绍、赤壁遇周瑜、华容逢关羽时,他都惨遭失败。

(《三国演义》)D.贾宝玉是贾母最宠爱的孙子,他和林黛玉青梅竹马,真心相爱。

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最终却娶了薛宝钗为妻。

(《红楼梦》) 5.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①、②、③、④处,有两处存在语序不当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只许调整语序,不得增减字数) 历史常给人以警示。

假如当初商纣王能①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②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又何至于③—命呜呼,病入膏肓呢?反过来说,假如当初秦孝公不采纳商鞅实行变法的建议,又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如当初唐太宗听不进魏征的逆耳忠言,又何来“贞观之治”呢?由此可见,④善纳人言者,昌;不善纳人言者,亡。

处(填序号) 调整为: 处(场6号) 调整为: 6.请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开设的汉语课程在海外一些国家的大学、中学落户之后,又开始走进普通小学课堂。

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在欧洲,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开始逐渐向中东欧国家扩展。

5月16日,我国“汉办”在欧洲设立的第一家小学汉语课堂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六区基础学校举行开幕仪式,中国驻捷克大使霍玉珍和捷克教育部官员亲自到场剪彩。

在开幕仪式上,霍玉珍大使说,希望将汉语课堂从布拉格六区推广到整个布拉格,进而推广到整个捷克。

标题: 7.随着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给“校园手机”立规矩的呼声也随之出现。

不久前,某中学正式下达了手机“封杀令”,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

这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论。

中小学生是否可以将手机带入校园使用?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8.按课文原文填空。

(1)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2)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3)会当凌绝顶, 。

(杜甫《望岳》) (4)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5)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6)《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表现出早春蓬勃生机的诗句是 , 。

(7)《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钩子是 , 。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9—12题。

(9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过: 期年: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3分) 12.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分) (二)阅读《凡尔赛宫》,回答13—16题。

(11分) 凡尔赛宫 ①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座落于巴黎西南18里公里的凡尔赛镇,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每年参观人数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

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②凡尔赛宫建筑布局严密、协调。

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

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

③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也富于艺术魅力。

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

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

【第17句】: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

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

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的一大胜景。

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

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块镜片组成。

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

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④凡尔赛宫正宫前面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

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一条人工河如玉带般伸向远方,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玉玉。

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13.文章从 、 、 三方面说明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3分) 14.指出下面三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分)(1)每年参观人数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

( ) (2)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

( ) (3)一条人工河如玉带般伸向远方。

( )15.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其中”具体指什么?(2分) 16.漫步在凡尔赛宫的镜廊内,为什么会“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3分)(三)阅读《被遗忘的稻草》,回答17—21题。

(13分) 被遗忘的稻草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

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

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

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

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

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

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

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

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

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

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

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

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

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

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17.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分)18.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颤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2分) 19.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说明了什么?(2分)20.文章第⑥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

(3分) 21.作者在文章结尾写“腐草中己种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3分)(四)阅读《低 头与昂首》,回答22—26题。

(12分) 低头与昂首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

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

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

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

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可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

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

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

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嘛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

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

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

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

每进去一个,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

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

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说:“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首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2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24.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了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2分)2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首”的尺度。

(2分)26.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

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逢迎、讨好夫差的勾践,认为正是当初他们肯“低头”,才让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让勾践最终有机会吞并吴国。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分)三、作文(50分)27.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市区考生答)(1)有些人总是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也有些人一直沉醉于对未来的憧憬。

但事实上,对于任何人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现场直播,没有预演,也没有重播。

因此,把握现在,才是一种明智的理念,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才是一种务实的行为。

请以“把握现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一名中学生总因为自己成绩低而苦恼。

一天晚饭后,父亲与他一同走进一座高楼,并领着他沿着楼梯一步一步爬上楼顶。

看着脚下迷人的夜景,父亲说:“学习和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电梯,只有沿着台阶一步步登上顶点,才会见到最壮丽的风光。

”这个孩子顿有所悟。

后来,他通过不懈地努力,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上面材料中,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父亲教诲孩子的话语,孩子取得进步的原因……是否给了你一些启示呢?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县(市)考生答:(1)生活中,你或许经历过许多美好的瞬间:考试失利时,同学鼓励的眼神;生病卧床时,父母关切的举止;生活不如意时,老师娓娓道来的话语……生活中,你或许看到过许多难忘的瞬间:“神六”升空的壮丽瞬间,刘翔跨跃的精彩瞬间,国旗升起的骄傲瞬间……请以“生活的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扮演者臧金生,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采取了紧急增肥的办法。

在短短两个月里,他的体重增长了23公斤。

有人告诉他,这种非正常增肥会折损寿命。

可他并不后悔,他说:“一要对得起古人,老祖宗留下那么好的文化遗产;二要对得起‘上帝’,尊重观众得拿出实际行动;三要对得起艺术家的良心,这是咱自己的事业嘛。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哈尔滨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5题各2分,6自7题各3分,第8题每空1分)1.B 2.D 3.A 4.C 5.③病入膏肓,一命呜呼 ④ 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

6.示例一:汉语走进捷克小学课堂 示例二:捷克小学首开汉语课程7.(共3分)(3分)观点鲜明,理由恰当,表述清楚。

(2分)观点鲜明,理由较恰当,表述一般。

(1分)有认识,表述不够清楚。

8.(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悠然见南山 (2)大漠孤烟直 (3)一览众山小 (4)但愿人长久 (5)却话巴山夜雨时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9—12题。

(9分) 9.(2分)过错 满一年 10.(2分)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11.(3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2.(2分)国内政治修明 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二)阅读《凡尔赛宫》,回答13—16题。

(11分) 13.(3分)建筑布局 内部陈设和装潢 园林艺术 14.(3分)(1)作比较 (2)列数字 (3)打比方 15.(2分)凡尔赛宫内陈放的珍贵艺术品 16.(3分)因为无论是透过拱形窗门,还是从与之相对的镜墙中,都可以看到花园中的美景。

(三)阅读《被遗忘的稻草),回答17—21题。

(13分) 17.(3分)(1)人们预备将它挑回去,但忙完后,稻草仍堆在田埂上。

(2)人们歇息时突然记起它,但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3)任凭稻草由黄变白,腐烂消亡。

18.(2分)因兴奋而颤动 19.(2分)说明稻草不肯屈服于恶劣的环境,不甘心被遗忘。

20.(3分)盼望被发现,盼望被利用,盼望实现自身价值。

21.(3分)表明那垛稻草虽已腐烂,却滋养了新的生命,它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身价值。

(四)阅读《低头与昂首》,回答22—26题。

(12分) 22.(2分)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3.(3分)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的道理。

24。

(2分)他没有为了一时利益而放弃尊严和人格。

25.(2分)谦虚但不能放弃尊严 自尊但不能看低别人 26。

(共3分)(3分)观点鲜明,理由恰当,表述清楚。

(2分)观点鲜明,理由较恰当,表述一般。

(1分)有认识,表述不够清楚。

三、作文(50分)作文评分标准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类卷(45—50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用词准确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二类卷(39—44分) 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用词较准确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三类卷(33—38分) 基本切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比较具体感情比较真实 语言较通顺有个别语病 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楚 四类卷(25—32分) 不够切题中心欠明确内容不具体 语言大体通顺语病较多 能分段条理不甚清楚 五类卷(24分以下) 文不对题不知所云 语句不通 结构混乱层次不清

描写名胜的句子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

【chuan】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

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

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把栏杆拍遍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

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心路经历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把栏杆拍遍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

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原文摘选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

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

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

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

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

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

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

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

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

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

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

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

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

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

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

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

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

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谐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

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

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于柳永、李清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

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

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

“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10篇超短散文诗

【第1句】:生与死(英多我不和人争斗,因有人值得我争斗。

,其次我爱艺术。

我在生命的火前温暖我的双手;一旦生命的火消沉,我愿悄然长逝。

【第2句】: 《月》孤孤的夜, 漆漆的星, 唯有我, 月, 独守星空。

【第3句】:《秋》湖泊上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第4句】:

【当西风走过】——郑愁予仅图这样走过的,西风---- 仅吹熄我的蜡烛就这样走过了徒留一叶未读完的书册在手却使一室的黝暗,反印了窗外的幽蓝。

当落桐飘如远年的回音,恰似指间轻掩的一叶当晚景的情愁因烛火的冥灭而凝於眼底此刻,我是这样油然地记取,那年少的时光哎,那时光,爱倩的走过一如西风的走过。

【第5句】:桥 钢筋混凝土的跨越,几千年的遥望叠成一个永远的情结。

一种希望的抵触,把乌江投入一条长长的彩带,乌江一衣带水的形象更加秀丽动人了

【第6句】:抉 择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麽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 再缓缓地老去

【第7句】:雨意 雨中思,念滋味. 雨中忆,伤之泪. 雨中愁,泪交横. 雨中誓,绝无期. 雨中止,雨中恨

【第8句】:星儿 所有的思念 都寄托在那一片空漠清冷刚刚升起的月光里拉 在那将夜未夜的时刻曾经坐着守侯一颗星儿的少年 如何能揣想到他将会经历的风霜和忧伤呢

【第9句】:无题 你说月亮离我们很远很远, 可我总能在想看的时候看到她的容颜. 你说星星离我们更远更远, 可我总能在孤寂的夜晚看到繁星闪闪. 你说我们会很快再见面, 可是, 亲爱的为什么在我想你的时候你不在我身边. 原来想一个人的时候, 就是刚想看着远方微笑,却望着天空流泪拉.

【第10句】:思念 我叮咛你的 , 你说 不会遗忘. 你告诉我的, 我也 全都珍藏 . 对于我们来说 , 记忆是飘不落的日子. ——永远不会发黄 相聚的时候 总是很短 , 期待的时候 总是很长 . 岁月的溪水边 ,捡拾起多少闪亮的诗行 如果你要想念我 , 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 有我寻觅你的-----目光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