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这难不倒你。那么,瑞士和加拿大的首都是哪里?正确答案是伯尔尼、渥太华,但相信很多人会答苏黎世、多伦多或蒙特利尔。仅从知名度上看,伯尔尼不敌苏黎世,渥太华不如多伦多、蒙特利尔。还有,跟纽约相比,华盛顿除了是首都,什么都不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形:在一个国家里,一个传统的核心内陆城市与一个新兴崛起的沿海城市为了“首都到底定在哪里”开始“互撕”,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而第三个城市“趁乱上位”,变身首都。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墨尔本挟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城市荣光,成为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不过,新南威尔士州升起了一颗新星——悉尼。于是这场闹剧持续了很久:墨尔本和悉尼彼此争执不下,都认定自己绝对有理由成为澳大利亚联邦的首都。1908,科西阿斯科山麓下的安静小镇堪培拉意外地进入政府决策层的视野:这个离繁华之都悉尼更近的小镇,既让悉尼在地理区位上能够接受一个类似“卫星城”的首都,又能令墨尔本免受“定都悉尼”之气。更重要的是,堪培拉的名字在澳洲土语里意为“开会的地方”,“开会之都”不仅符合联邦政府“心平气和开大会”的行政宗旨,又准确切中澳联邦各州“权力彼此制衡”的联邦精髓。
放眼全球,堪培拉并不是“妥协的首都”的孤例。伯尔尼成为瑞士首都,得益于国内法语区日内瓦和德语区苏黎世的“双城相斗”;加拿大定都渥太华,则是安大略省的多伦多和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相持不下的结果。
地理位置决定“乌鸦变凤凰”
横跨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的华盛顿,在地理位置上贯通南北,这也是它当时被南北各州普遍接受为首都的最重要的原因。北方当然力挺在18世纪末已成为首都的纽约,但执拗的南方各州对这一决议不服,理由是:纽约地处美国东北部,一旦将首都建立在偏北方的城市,今后的政策就会很自然地向北方倾斜。所以南方各州一度以“退出合众国”来威胁联邦政府。于是才有了乔治·华盛顿在波托马克河畔画的一个圆圈,也就是如今位于美国南北交界处的华盛顿特区。
这种根据地理位置而重新规划新城作为首都的案例,在其他国家同样发生过。在印度,虽然孟买一直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和金融中心,但由于其背靠西高止山脉,腹地面积极其有限,再加上是港口城市,极易遭到他国袭击,这使得印度下决心在20世纪20年代建造了一座新的首都。
巴西的例子也许更为直观。摊开巴西地图,“两个巴西”映入眼帘:一个是富巴西,包含东南沿海的富庶城市群,以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为主;一个是穷巴西,处于内陆,贫困、荒蛮。沿海城市的城市病促使巴西政府在1956年迁都巴西利亚——一座位于巴西中西部戈亚斯州一片荒原上的城市。如今,建都满60年的巴西利亚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世界遗产。
有没有存在感,国家体制说了算
现代城市学中有一个“首位城市”的概念。美国人马克·杰斐逊在1939年提出这个概念时,将首位城市定义为:“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亦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在国内的地位越高,相对于影响力排在第二位的城市的优势越大,它成为“首位城市”的概率也就越高。
首位城市与国家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在单一制国家中,由于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实质性的主权,所以容易在国内形成一个特大型城市,比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泰国的曼谷、意大利的罗马等;而联邦制国家一般需要平衡国内多个利益方(各省或各州的利益诉求不同),这时他们普遍会设置功能、定位不同的多个中心城市,比如美国的华盛顿(政治中心)和纽约(经济中心)、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政治中心)和悉尼(经济中心)、印度的新德里(政治中心)和孟买(经济中心)等。
这也就是大家常抱怨华盛顿、渥太华和堪培拉“存在感”不强的原因: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决定了其国内不太可能形成一个类似伦敦、巴黎这样“强中心”的“首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