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雪地冰天的南极,给科考人员造成严重威胁的不是气候恶劣、饮食短缺,而是太阳天天持续照射的“极昼”。长时间没有黑暗,人的生物钟彻底紊乱,纵有时间提示,到了12点,却不知是午夜还是正晌午。反常的光照让人筋疲力竭、焦虑烦躁,甚至神经错乱、出现幻觉、疯狂。为躲避极昼,科考站加厚窗帘遮挡阳光,野外考察携带专用的避光帐篷,极地专家称黑暗是“生命底色”。
许多植物、动物的生存也需要“生命底色”,北极圈岩砾滩上,有一种称石藻的丝状植物,在阳光最充足的8、9月份才舒展纤丝生长,10月以后就钻进黑暗的石缝中休眠,抵御严寒。中原地区的田鼠,每到夏秋便无闲时,在阳光下忙忙碌碌寻找食物,储备到洞穴。冬春天寒,它们就不再出巢,在无光的洞中美美地享受储粮,过着不愁吃喝的日子。如把它们总暴露在阳光下,石藻就会萎缩、干枯,田鼠变得焦躁不安,不停地跑动、跳跃,最终死亡。
钱钟书曾说:“日有落升、山有起伏、流有涌稳,人生也须有疾缓娱闲,明暗轮回。”对于奔波世事的常人来说,无需逃避“极昼”,置身黑暗,但需要在纷繁忙碌中留出散淡时光,留给闲适安逸,为生命渲染出一种舒心畅顺、丰泽滋润的底色。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在大学任教,身兼多种社会职务,并创作《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作品,可谓有忙不完的事务。但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有两个小时休闲时间,一天没做到,第二天一定要補上。为此,他拒绝出席没有实质意义的学术会议、报告演说,推掉可以扬名的记者采访、辅导讲座等,宁可顶着“架子大”“不近人情”等流言非议,也要留出时间读书、散步、听音乐。后来他定居台湾,开始热衷旅游、登山,足迹踏遍宝岛的山山水水,他用轻松留闲垫铺生命底色,换来强健体魄,年逾古稀爬坡越岭仍身轻步稳。
林语堂的同学、挚友陈志端,1928年创办厦门海天渔业公司,繁务琐事都要事必躬亲,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虽不到40岁就拥资数十亿,走到哪里都能引来羡慕、敬佩的目光,但他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繁忙、辛劳,有时几乎没有吃饭、睡觉时间……林语堂多次告诫他:每天腾出一点时间去散步健身、休闲养生。都被他以“忙”为由推脱。结果陈志端46岁时,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神志不清,生命底色变成一片空白。
1975年,80岁高龄的林语堂被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台湾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怀旧文章《林语堂与陈志端的同学情缘》,其中有评介这两位挚友的诗句:“纷繁抽闲步八方,年逾古稀越平岗。缠身琐务如缢命,岁尚不惑卧膏肓。”
人来世间就注定要离去,来与去是一段时光过程,虽无法掌控流速,却可以调节生活节奏,在纷繁中辟出一段恬适,裁截出随心所欲的一点闲暇,或躺在青青草地,仰望蓝天、沐浴阳光;或清茶一盏、默阅闲章,静心清梦,舍弃暂时的忙碌,得到的是生命底色的长远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