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南宋理宗朝的一年春天,台州城的市民一觉睡醒,忽然发现“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这是闹“钱荒”了。这是何故?原来,市面流通的钱都被日本商船收购了,难怪台州一夜之间发生“钱荒”。
不但日本“所酷好者铜钱而止”,跟宋人交易,也“必以小平钱为约;而又下令其国,小平钱许入而不许出”;爪哇国也用胡椒交换宋钱。今天在东非、印度、波斯湾等地,均有宋钱出土。宋人说“缗钱原为中国财宝,而今四方蛮夷通用之”,并不是夸张之词。
宋代政府投入市场的货币总量是非常庞大的。北宋时,宋政府每年的铸币量高达数百万贯,宋神宗年间还创下年铸币量超过500万贯的纪录。而唐代的年铸币量,最高也不到33万贯,明代近300年的铸币总量,还不及北宋元丰年间一年所铸的货币。学者统计,北宋末,政府投放于市场的铜钱总量约有三亿贯。这样还要闹钱荒?
闹钱荒的另一个原因是富家普遍有积贮铜钱的习惯,因为铜钱能够保值。两宋发行纸币,北宋时叫交子,南宋时叫会子。会子贬值厉害,第一届会子每贯可以兑换近800文铜钱,发行到第十八届时(南宋后期),每贯会子只可兑换铜钱不到200文。
但铜本身的价值却是稳定的,宋代大量铸造铜钱,使得铜钱的面值低于材值,如此一来,“毁钱铸器”便成为有利可图之事,于是,“江浙之民,销毁钱宝,习以成风”。而江浙正是两宋“钱荒”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