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小时候听评书演义,觉得古代打仗都是大将之间的单挑。士兵就好像是来打酱油的,甭管双方人多人少,只要主帅一死,士兵就全散了。
这种情节只出现在小说里,实际上,中国古代打仗绝没有这么浪漫。打仗最重要的是士兵排阵、集体作战,阵形一乱,基本上这个仗就没戏了。现在电视剧里那不叫打仗,整个儿一个打群架。有没有像中国评书演义里那样打仗的呢?还真有,日本人就是这么打。
最好的归宿
日本武士必须信奉武士道精神,他们打仗非常有意思。平安时代,日本武士在战场上先是远距离弓箭对射,而且双方要遵守一定的战争规则:不许射对方大将的马,只能射马上的人。因为在日本,马是很宝贵的东西,养马必须得有草原草场,日本国土狭小,哪儿有草原?所以,能够捕获战马是很拉风的事。
等到所有的箭射完之后,武士们冲到一起进行肉搏战,但必须是捉对厮杀。就是找跟自己身份相同的武士厮杀。上校打上校,大校打大校,既不能大校打少校,也不能大校打中将。你的身份高了低了都不行,一定要找和自己身份相同的人,很像我们今天的相亲现场。
武士纵马出战,先是向对方高喊:我祖宗是某某某,干过什么大事,官拜啥啥啥;我爸爸是某某某,干过什么大事,官拜啥啥啥;我是某某某,干过什么大事,官拜啥啥啥。这么长的词一口气得念下来,而且还念不错。
日本武士之间的战法,在中国人看来绝对是二百五。当然,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为了不使自己变成无名之鬼,也为了让对手能够看清自己身份,很多武士都把自己的名号写在长方形的白布条上,系在头盔后面,或者别在大铠的袖子上。一场战争打完,满地的尸体都顶着姓名,跟现在玩的电子游戏似的。
在两个武士对打的过程中,双方的士兵都不许帮忙,要是帮忙,就坏了规矩。眼看自家主将要落败,你上去帮一把,把对方弄死,你的主将不但不会赏你,还会把你宰了。因为你让自己的主将丢脸,坏了他的名誉,以后他都没法见人。
更有意思的是,两个武士战斗,一方战死,胜利的武士固然得意扬扬,而失败的武士也不会垂头丧气,因为武士最好的归宿就是战死沙场。
玩命的精神
元朝的时候,元军曾在日本博多湾登陆,给日本人上了一课,日本人终于知道刀是铁打的。
当时,日本人从来没有见识过各种部队统一配合作战,元军用的兵器也比日军先进得多。元军使用的弓箭,射程能达到二百二十米,日军的弓箭射程只有一百米。元军甚至还使用了名叫震天雷的火器。
元军进退是以锣鼓为号令,击鼓向前,鸣金收兵。日本人从来没有使用过,马匹也不习惯,往往听见元军的锣鼓就惊退了。元军都是集团作战,摆成阵法。日本人仍然是一骑打,来将通名。
跟元军激战一天后,日军大败。日本参战的都是职业武士,个人军事素质可能优于元军。元军不都是蒙古人,还有汉人、女真人、高丽人,这些人出身并不是战士,而是农民。但是,元军在战法上的优势弥补了单兵素质上的差距。梦想扬名立万的日本武士,面对元军的集团战法,遭到惨重损失。
在镰仓时代,日本成年男性身高也就一米五左右,而且体型偏瘦。到战国时代,织田信长只有1。69米,已经是日本国罕见的巨汉;丰臣秀吉只有1。54米。而日本国的马,生长在海岛上,没有草原可以驰骋。日本马的块头,据说也就跟中国毛驴差不多,比蒙古马矮小得多。
另外,日本武士如果跟元军比赛射箭的话,好比拿手枪跟步枪对射,肯定落下风。据说,元军还在箭头上涂了毒药,只要箭一射中日本武士,哪怕不是要害,也会让日本武士伸腿瞪眼。日本武士只能大骂元军卑鄙,不符合武士道精神,却没有任何破解的办法。
给日本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不是元军甲胄武器的先进,而是元军讲究集体配合的协同
战法。当武士们乱哄哄地冲向元军阵营的时候,首先迎接日本武士的是密集箭雨。即便有人侥幸没被箭雨射中,毫发无损地冲到元军阵前,元军弓箭手迅速后撤,用盾牌保护的长矛大刀手也会冲上前来。任何敢于和这个铜墙铁壁单挑的武士,不是被戳成筛子,就是被剁成肉酱。
日本没有国家军队,武士都是私人部曲(家兵或私兵)。这些武士发动进攻的目的,只是为了捞点战利品,日后能得到幕府的封赏,改善家里贫困的生活。一小股日本武士,五个一群,三个一伙,十个八个就冲向元军大队。
元军一看,一帮小个子骑在比狗大不了多少的马上,冲着他们叽里呱啦地怪叫。蒙古人听不懂日语,更没有耐心听你老祖宗是谁,你打过什么仗,马上乱箭齐发,就把吱哇乱叫的日本武士射成了刺猬。这些武士如飞蛾扑火一样,像小小的浪花拍在巨岩上,摔得粉碎;然后再上来一拨,再摔得粉碎,周而复始。
但是,日本武士唯一的优势,就是不要命的狠劲。有一个叫竹崎季长的人,带着五六个人就敢向元军发动进攻。第一次跟元军拼命的时候,他被射下马来,一共带的五个郎党(上级武士的随从)被射死两人。他在地上趴着,等元军过去之后,又爬上马,继续跟元军格斗。
日本武士就是靠这种玩命的精神,弥补他们战术的不足。横的怕不要命的,元军占领的滩头阵地也因此无法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