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在《说文解字》里,“闲”字,意思从“门里有木”,无所往来奔波,即为“闲”。
想那门院内:花草扶疏,最宜花间对酌;碧树参天,可于树下饮茶;青竹几竿,听风过竹吟,便是享受;即便只有苔痕阶绿,调素琴、阅金经亦可慢养心灵。
闲暇之“闲”,多因心有闲情;闲情将俗常日子浸染了一层雅意。闲暇,不是无聊没事做,也不是有事而偷懒不去做,而是带着闲情逸致去做事,纵然身忙而心亦闲。
纵贯历史,大凡艺术与哲学史上的成就,皆从容诞生于闲暇之间的思考;很多艺术家、思想家在闲暇之间的经营中摘得了粲然的星辰。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便是在自家经营的爵士酒吧下班后完成的;智利诗人聂鲁达,真正的身份是驻外领事,他获得诺贝尔奖的诗歌,也是在业余的闲暇时间写出的。
时光上溯到1506年,那是明朝正德年间。兵部主事王守仁(别号阳明)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发落贵州龙场。在偏僻、荒萦的万山丛壑间,王守仁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寞、苦闷和悲戚。四望举目无亲,遥看前途无望,眼前有的,就是漫漫无穷尽的时间。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他日夜冥思,形神俱废,只想求得一个真解。莽莽荒山野岭,“书卷不可捣”,便默记五经要旨,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摆脱了凡俗之路,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发挥了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
渐渐地,他步入了自由思考的心之路,心境倒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个午夜,王阳明顿悟,一跃而起,发出一声长啸,他终于找到了他的“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之后,他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他在瞬间把握了永恒,因为他一直没有停息思考。这些思考的积累,终于在那个夜晚如江河决堤。
龙场悟道,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王阳明心学理论,诞生于穷乡僻壤的龙场,是当时的闲暇处境和寂然心态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撞击迸发,闪耀的思想之火。
因此,闲暇可以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心灵的态度,我们可以由闲暇培养出洞悉现实世界的眼力。一个人,若将他积极的闲暇心态付之于时间,其实预示着他的生命质量和未来走向的优化。
林语堂在《人生的盛宴》中道:“能闲世人之所以忙者,方能忙世人之多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謂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闲暇时光,充盈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有人算过一笔账:一生按72年计算,睡觉占去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而闲暇时间有22年。这22年的闲暇,我们如何去追求和利用?
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说,拥有闲暇,然后去体验生命中的真实时刻,我们不必是哲学家,能掌握闲暇,即能感应人生的真理:不断去体验惊奇的感觉,然后怀抱希望,不停地摸索前进。
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增长见识,突破自己。
其实古汉语里,“闲”的繁体写法,还有另一种——“閒”,《说文解字》释道:“夫门夜闭,是有閒也。”你看那个閒,不就是在门缝里望见月光么。我们说,世间最惬意的,也便是门中望月的闲暇吧。假若我们将这诗意的时光,全都用来追求更大的房子、更饱和的财富,生命不免显示出苍白和困顿之境。即便你是资产上亿的富人,人生也是单薄的平面。
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给思考,给阅读,给成长。积累人生的底气,成就生命的完整和浩大。
小说家毛姆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你呀,也要时时留点闲暇,低头看看心灵,抬头看看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