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最近几天,在朋友圈刷屏的是一张张类似电影截图的照片。两条黑边+两行字幕把电影场景和气氛灌注到普通人的照片里,Bigger(格调)提上去了,每个人都恍然变成大片主角,也引爆了图片社交的红海市场。
这些“电影大片”出自一款名叫“足记”的APP。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用户从不足2万一下子突破160万。从3月9日开始的一周里,用户单日增长量最高达50万。出人意料的爆红,最先受不了的是服务器——一周内系统崩溃四天,女创始人杨柳也要忙哭了。不过,最重要的问题是:爆红之后怎么办?
预测不了风景,先谈谈蝴蝶
每款爆红产品出现后,业内人士总是想寻根究底,查明真相。但杨柳自己也无法回答那些来自行业里的热切疑问,因为足记的意外走红并不是计划内的结果。杨柳坦言她预测不了风景,但那只由她亲手放出的蝴蝶,倒是可以知无不言。
足记的创意,源自加拿大摄影师克里斯多夫·莫洛尼(ChristopherMoloney),莫洛尼热衷于将自己的旅行地安排在著名电影取景处,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里曾经驻足的珠宝橱窗,或是让·雷诺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居住过的纽约街巷。莫洛尼将这些场景的实拍照片与电影剧照透视重叠,画面感极强,亦为他在网络上吸引了大批拥趸。
杨柳正是莫洛尼的粉丝,足记的诞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用户体验莫洛尼的玩法,带着足记完成旅行。显然,足记此时的目标受众相当窄——既要热爱且有能力旅行,又要对电影有着足够的认识和追求,还要爱摄影。半年过去,足记的用户总量不过五位数。
曾有投资人评价初期的足记,称这款产品“把影视和旅游文化做了跨行业整合,受众群体相当高端,但这两个交叉的行业用户基数小,获取首批种子用户的难度大……很容易被淹没,建议换个方向”。
一个月前,足记发布了2。1。4版本,加入横向宽屏拍摄、滤镜优化效果、添加中英字幕等功能,正是这次更新,让足记的玩法跨越小众,进入大众视野。“奔奔迭代之后,我们的用户量开始小规模增长,直到在某个关键时刻触发病毒效应。”杨柳认为,来自用户的大面积UGC(用户自制内容)是脱离结果之外的最大惊喜。
没人拒绝轻而易举获得的文艺表达
用户参与“电影大片”制作,是足记爆红的动因。为什么用户会踊跃参与?知乎上及时出现了大量帮助足记总结成功经验的热心群众。
“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艺的心,但是没有人会拒绝轻而易举获得的文艺表达。”这位知乎上的“照骗”爱好者,不小心用了足记,就利用自己手头的照片自制大片,分享到朋友圈,还把身边的朋友推进这个“大坑”。
既然用户喜欢大片模式,接下来足记团队决定把这个“坑”挖深。杨柳告诉记者,“我们本身的计划中已经罗列了一连串的产品打磨计划,首页、话题、发现、消息、个人专辑……如果不是这次突然的火爆导致服务器全瘫人手极度不够,应该已经改到发现页面了”。
“其实真的不知道大片模式之热能走多久,任何产品都会有衰落的一天。但是带着一颗热爱电影的心去生活、去探索,足记可以做的事情应该还有很多。”杨柳说。毕竟,地点、故事、电影取景地,都是无穷无尽的。足记的诞生初衷是围绕地点、故事,其最初的标语是“没有故事的终点终究是冰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