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朝鲜国有媒体在嘲讽韩国总统李明博时,称其大脑只储存了2MB的知识。政治问题暂且放在一边,让我们单纯地站在科学角度,看看人类大脑到底有多大的数据存储量?
大脑的容量肯定是2MB的很多很多倍。美国《Slate》杂志报道称,神经科学家一般认为,人脑的数据存储量应当介于10TB至100TB之间。但如果把迄今被提出过的全部猜测范围都算上,那就扩大了许多:介于1TB至2。5PB之间。(1000M≈1G;1000G≈1T;1000T≈1P)
估算这些数字,运用的方式很简单。人类大脑含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能发动约1000个连接,也就是拥有约1000个可储存信息的突触。把这约1000个连接与约1000亿个神经元相乘,你就得到了100T的数据点,或约100T字节的信息。
不过这种计算方式有些“简单粗暴”,神经科学家也承认这点。他们假设的是每个突触拥有约1个字节的信息,但实际可能更高,或者更低。而且突触传递信息的活跃度也许并不一致。另一方面,突触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可能同时传递完全一样的信息。考虑到这点,100TB的估计就过于庞大了。再说,一些细胞或许只帮忙处理数据,根本不管存储。
即使我们的大脑真的伟大到能装100T知识,现在也有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的“使用空间”是多少?“闲置空间”又有多大?大脑可不像移动硬盘那样能点击右键查看使用情况,它复杂得多,储存记忆的方式也混乱得多。这让我们常常损失很多知识。
一种流行说法是,人类只使用了10%的大脑,其余都是有待开发的“潜力”——不过目前它无法被证实,毕竟信息可以存储在大脑的各个部分。
表面上看起来,精准的电脑比人脑靠谱得多,不过大脑其实是一台运转很慢却功能更强大的处理器。强劲的智能手机处理器速度可达1千兆赫,人脑的神经元只有千赫速度。出于这个原因,电脑在完成指定任务时比人脑快很多,但它们不能复制人类大脑的各种复杂功能。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认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约18个月便会增加1倍,也就是能将性能提升1倍。换言之,每一块钱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相隔18个月后就能翻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像雷伊·库兹威尔那样的未来学家由此判断,在未来20年里人类就能建立比人脑更强大的电脑。不过这是个不够明确的结论。且不说大众市场是否需要这种规模的电脑,单就能源供应来看,人脑的节能高效运行也是电脑无法模仿的。
约合区区12瓦电力的能源就能驱动人脑运转,真是节能海了去。而相当于人脑般强大的电脑运行时,你需要把整个华盛顿特区的电力都双手奉上。那太不切实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