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今天,我们有条件接收四面八方的信息,我们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判断这些信息的真伪,来评判事物的好坏。我们或许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但我们相信自己的思想是自由的,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骄傲。然而,我们的思想真是独立的吗?
传统媒体引导我们思考
美国在上世纪中后期参与过多次战争,其中就包括我们最为熟悉的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两场战争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进行的,作战的对象也完全没有共性,然而在战争过程中,美国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转变却呈现出了类似的曲线——开始时对于战争有较高支持率,而后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支持率在一定数值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后再次大幅度下滑,最后政府不得不依民意收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美国人的思想时隔几十年,都那么统一吗?
其实,这都是媒体的“功劳”。科学家研究发现,战争刚开始时,美国民众出于爱国热情都支持战争;当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民众在看到战争伤亡的图像文字和记录采访时,一部分原本是因为“爱国”而支持战争的人,会首先放弃对战争的坚持,而其他人的思想则保持相对稳定;当战场伤亡剧增,媒体作出大量负面报道,战争成本明显高于收益时,战争的民众支持率会再一次骤降,迫使政府撤兵。
这种情况和古代的战争截然不同。古代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速度慢,别说是普通民众了,就连帝王也只能延期几天才得到最新的战报,因此自古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前线的将领对战斗拥有绝对指挥权,国内民众是否支持战争和战争是否要进行根本没有关系。
因此,在现代社会,与其说我们有独立的思考,不如说我们的思考都是经过媒体引导的。由于我们不能亲临现场,只能通过媒体来获得信息,我们看到的其实都是经过媒体编辑过的“事实”。如果媒体大肆报道战俘受虐、士兵死亡,将血腥的战争和悲伤的死者家属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么民众的反战情绪自然会滋生;如果媒体不停报道战胜的消息,播放士兵的英姿、将领的动员宣言,那么民众自然就会将参军当成一种荣誉,迫切地渴望上战场。
传统的电视媒体自建立伊始,就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让观众们成为它的信徒,跟着它的节奏前进,我们的思想看似自由了,但实际上却被框到了一个更加狭窄的框里。过去,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世界,我们的思想被周围的人所影响;电视让我们看到了被“编辑”的远方世界,我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的空间却更窄了。
网络更隐性地束缚思想
不少人看到了传统媒体的弊端,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规范媒体人的职业道德,致力于呈现给观众更加真实客观的世界;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寻找更好的了解认识世界的方法,而互联网的出现,似乎就是最大的契机,它是否能打破传统媒体对思想的束缚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互联网的网民已经超过了20亿,未来这个数字还将不断增加。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平台,只要我们需要,按下搜索引擎,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想看到的一切,无论你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无疑,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但其更重要的作用,则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互平台。
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只能由电视台单方面地向我们传播信息,互联网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发布微博、发布视频、上传一首原创歌曲或是撰写一部网络小说,这些事情不再“术业有专攻”,而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去做的了。因此,互联网时代又被称为没有秘密的时代,什么地方一旦发生了一些稍微大点的事件,立刻就会被传到网上,被成千上万人浏览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片面报道事实以及专家引导来影响人们的思考已经不可能了。但人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得相对真实客观的信息,是否就真的说明网络能够打破传统媒体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呢?
其实不然。在网络媒体中,传统媒体上的“专家”确实被边缘化了,再也无法“统治”我们的思维了,但网络媒体每天制造的“热点话题”同样在引导着我们的思想。那些热点话题虽然你未必很了解也未必很感兴趣,但是你一定会粗略地浏览一遍,因为经常会有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提到这些话题。而这样的浏览中,你的思路其实已经被网络引导了。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变相逼迫我们的思想跟着网络走呢?在网络的统治下,我们过于重视对热点内容的了解,却很少去思索那些热点内容背后的深意。当我们阅读他人的感想,随手转载点赞时,其实正是放弃了自己思考的空间。长此以往,互联网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浮躁而缺乏探究精神。
古代社会,我们的思想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电视电台出现后,我们的思想受到电视电台内容的引导;而现在,网络又开始侵入我们的思想,甚至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思想在不知不觉间已被网络所统治,网络在精芜不分地塞给我们海量信息的同时,让我们变得人云亦云,这不得不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如果不能认识到这点,那么我们的大脑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