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新京报讯(记者 王景曦)12月23日,由北京亚太文融数据技术研究院举办的首届“科幻科技展示应用论坛”在石景山区瞭仓沉浸式数字艺术馆举办。与会嘉宾一同参观了瞭仓开展的“生生不息——时空的理想之旅”沉浸式数字光影文化展,这是北京亚太文融数据技术研究院推出的首个沉浸式数字展览IP。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飞天”单元中,动捕设备捕捉游客移动轨迹,在地面呈现移动的旋涡效果。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该展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内容基础,通过多媒体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光影展览。据了解,瞭仓将于12月25日正式开馆。
展览导演崔理想介绍,瞭仓沉浸式数字艺术馆的前身是首钢铁粉储料仓,改造后的场馆充分保留了工业遗存痕迹,并依托科幻科技应用,为场馆赋能了多种科幻玩法和消费体验。当科幻与工业风碰撞,二者如何融合?中国神话故事又是如何在展览中体现的?记者采访了崔理想,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游客通过触摸光影,可触发不同的效果。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新京报:请总体介绍一下瞭仓,瞭仓在它的前身“料仓”基础上,做了哪些改变?
崔理想:瞭仓总面积约8000平米,共设有6个数字光影展厅,同时配套有餐饮、潮玩、非遗等消费业态。
瞭仓名称取了“料仓”同音字,寓意是传承自强不息的首钢工业文化精神,同时“瞭”字传递了一种视觉感知,符合场馆沉浸式的商业功能定位。场馆中有很多科幻科技应用,比如300台高清投影机和动捕设备设施,这是打造沉浸式、可互动光影艺术盛宴的基础。
走廊装饰画。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新京报:瞭仓首期数字展览是如何设计的?
崔理想:瞭仓沉浸式数字艺术馆首期数字展览主题是“生生不息——时空的理想之旅”。展览分为“神话起源”、“飞天星河”、“礼乐家风”、“和美天下”、“幻视灵境”、“英雄征途”六个单元,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理念,以横亘古今、未来的时间概念,打造震撼、有趣、向上的光影展览。
在6个展区中,观众可以“穿越”回上古神话的故事情景当中,我们还原了上古之神的创世历程,还可以走进古代的礼乐“厅堂”,互动式感受厚实的礼仪文化,还可以漫步在宇宙星河当中。另外,每个展区有多种与AI互动的隐藏玩法,观众在展区通过触摸墙壁、移动、摆出特定姿势等方式,即可与光影互动。
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铁粉料斗。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新京报:展览中怎么体现出工业遗迹与科技相撞产生的“赛博朋克”风?
崔理想:首先,瞭仓这个场馆本身自带的工业风就有了赛博的基础。室内设计师把这些原来的工业遗存融合进了整个展览中,比如在场馆二层抬头看到的屋顶,就是之前装铁粉料斗的下半部分。还有一些场景中的柱子、钢架结构,完全保留下来了,没有做修饰。
一楼墙壁上贴的是我们自己画的画,没有用画布,直接在木板制作的。用了各种材质的材料去拼贴图案,也是为了呈现出工业风的感觉。
此外场馆用沉浸式互动、光影效果打造出了科幻感、未来感。比如每一个场景都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在二层“飞天星河”这个单元中,场景可以感知到游客在地面上的移动路径,游客每次移动时,脚下都会出现一个小的星空漩涡,游客处在不同的星系,地面效果也不一样。在“礼乐家风”这个单元,游客做出特定的动作,就会触发光影中的人物形象做出相应的动作。还有一层的AI对话,我们设计的动漫人物可以和游客实时交流,这也是科技感的体现。
屈原。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新京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理念如何融进展览中?
崔理想:这次展览吸取了几个精神,用具体的人物来体现。比如在“神话起源”这个单元,在神话故事中选了盘古、大禹、神农等人物,打造出光影形象,还原经典故事中的场景,来展示这些英雄人物向往美好、英勇斗争的精神,因为中华民族是自力更生的,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去做实事,像神农尝百草,就是显示了敢于实践、博爱为民这种精神。此外还有屈原、范仲淹、李大钊、赵一曼、钱学森等,这些人物我们都是和专家学者反复推敲后选定的。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