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扫除“满洲治安之癌”,调集大批兵力对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集中活动的伪三江地区进行军事“大讨伐”和经济封锁。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困难时期。
为了粉碎日伪当局妄图在松花江下游和伪三江省“围歼”东北抗联的计划,突破敌人的包围,1938年5月至6月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连续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北满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主力分三批穿越小兴安岭,向西北部敌伪势力相对薄弱且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海伦地区西征。北满抗联主力部队的西征,掀开了东北抗联史上最为艰苦悲壮的一页。
第一批和第二批西征部队是在1938年6月前后开始西征的,于10月前后到达目的地。北满抗联第三批部队的西征是在冬季进行的,更为艰难。1938年12月1日,李兆麟率领第三批西征部队,包括第六军军部教导队及第十一军第一师,他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向海伦进发。小兴安岭原始森林本就人迹罕至,古木参天。寒冬时节,大雪封山,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路更是难走。李兆麟率部队顶风冒雪,在没膝深的大雪中艰难前行。为了防备敌机和特务打探,他们白天分队前进,夜间集中宿营。仅几天,部队的粮食就吃光了。在一次行军途中,队伍找到了一些已经发霉的马皮。这些看似垃圾的东西,对于处在饥饿中的战士们却是救命的食物。战士们用火将马皮烤熟,熟了的马皮虽然也发出一些糊香味,但放在嘴里实在难以下咽。看到大家沮丧的表情,李兆麟乐观地鼓励大家说:“同志们,为了抗日,我们必须保住生命。”他一边说,一边带头饶有滋味地吃起了这些烂马皮。战士们被他乐观的精神所感染,也都纷纷吃了起来。
行军中,李兆麟和战士们的手脚被冻裂,衣服被树枝刮破,露出了棉絮,有些战士的棉衣变成单衣,难以御寒。每到夜幕降临时,战士们选择靠山坡的密林背风处,点起篝火围坐取暖宿营。有一天夜晚,部队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森林里露营,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围着篝火,烤着湿透了的裹脚布和靰鞡鞋,烤着烤着就睡着了。有一位战士因极度劳累,在睡梦中失去了控制,竟一头扎到火堆里牺牲了,李兆麟痛心不已。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以后每当宿营时,战士们入睡后,李兆麟就坐在篝火旁边,一面照顾睡着的战士,一面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研究第二天部队的行动计划。
在极度险恶的环境中,李兆麟始终以必胜的革命信念,耐心地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李兆麟在一封给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汇报工作的信中写道:“我是无钱、无粮、无干部,过了四个月残酷斗争生活,今天正是身边最后一个铜圆都花净的日子,革命热情燃烧着我,非常高兴地向着抗日的光明处狂奔。”李兆麟乐观的革命精神,坚定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勇于夺取胜利的信心。
白马石抗联会师地遗址
李兆麟在领导北满抗联主力部队西征途中,和他的战友们共同创作了一首《露营之歌》。《露营之歌》歌词生动,诗意浓郁,“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首歌生动地反映了抗联战士艰苦的生活情景,充分表达了抗联指战员坚定乐观的革命意志、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光复祖国的坚定决心。
在李兆麟的率领下,第三批西征部队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翻越小兴安岭,于1938年12月底到达绥棱白皮营与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东北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主力部队,前后历时6个多月,行程千余里,历经了千辛万苦,完成了艰巨的西征任务。这次西征粉碎了敌人妄图把抗联“围歼”在伪三江省的图谋,达到了保存抗联主力部队的目的,为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开展黑嫩平原游击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来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