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双减”改革是我国教育格局的大调整,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展。在“双减”改革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双减”改革亟须改变当前家庭教育学校化、甚至成为学校教育附庸的局面,迫切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和重构。
一、“双减“呼唤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家庭教育之所以出现学校化、甚至被取代的状况,是因为家庭教育彻头彻尾地服务于考试升学的需要,日益脱离家庭生活,变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解决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视化问题。“双减”改革致力于克服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问题,体现了“双减”改革的大逻辑、大战略、大格局。“大逻辑“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缓解老百姓的教育焦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追求;“大战略”就是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保障教育公平,不能让教育被资本绑架、被经济裹挟,不能让优质教育资源被垄断,破坏公共教育格局,导致阶层固化;“大格局"就是要修复教育生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要各安其位,不能混淆和抹杀相互之间的界限,要给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留下空间。
现在的孩子不是跟着学校老师学,就是跟着机构老师学,但就是不会自主学。现在的学校教育跟校外补习教育形成了一种相互绑架的局面,校外补习搞超前学习,学校教育搞超前教学,校外补到什么水平,学校就从什么水平教起,由此形成的校外补习和学校教育相互绑架的局面导致不补课的孩子跟不上,补课的孩子又因重复学习丧失了对学习过程的好奇和挑战欲望,对我国健康的教育肌体危害甚大。
“双减”改革要求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尽快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从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陷阱中走出来,必须强化“三个坚持”,追求“四个走出”。
(一)强化“三个坚持”
首先,坚持育人。第一,不能让应试教育戕害教育初心;其次,坚持健康第一,坚决守住学生身心健康的底线,不能让应试教育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追求升学利益,最后,坚持人格健全第一,不能让应试教育剥夺学生人格塑造的机会。如果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出了问题,学生的一切学习成果都等于零。
(二)追求“四个走出”
首先,广大家长必须从攀比思维中走出来。每个孩子来到世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位家长应带着呵护、欣赏和期待的目光看待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性,懂得孩子的优势、特长和进步。目前,很多家庭把别人的孩子捧在上面,把自己的孩子踩在脚下,别人的孩子就是好,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不行、那不行,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孩子的人格和自信,而且越比较,家长越焦虑;越比较,孩子越没有信心。
其次,广大家长必须从分数思维中走出来。从法律角度讲,分数是个人私事,不涉及公众利益,保护孩子的分数,就是保护孩子的隐私权,保护孩子的人格权。分数思维较强的家长,每每看到的都是自己孩子的不足,是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的差距,表现出的是对自己孩子未来教育前景的不自信。走出分数思维,把每次考试看作发现孩子问题、长处、未来成长空间的机会,也即看到孩子成长的希望和未来,由此每次考试评价就成为自己孩子成长和进步的阶梯。在这里,发现孩子的问题、看到孩子成长的希望,比关注分数排名更重要。
再次,广大家长必须从抢跑思维中走出来。古人都懂得,强扭的瓜不甜。大自然一年有四季,经历春夏秋冬,儿童的成长同样需要时间的磨砺,需要耐心和等待。在儿童的教育上,拔苗助长不但无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很容易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最后,广大家长必须从过度学习中走出来。所谓过度学习,就是一些家长为了在考试升学上占据优势地位,在孩子的考试科目学习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剥夺、挤压孩子德、体、美、劳等领域教育和学习的时间,导致孩子的学习片面化、应试化,破坏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轻者学习兴趣降低,厌学,甚至辍学;重者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走上绝路。
二、“双减“呼唤家庭教育尊重自身规律
家庭教育如何走上科学的轨道?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会爱孩子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规范和引领广大家长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坚持科学实施家庭教育。
(一)增强家庭教育意识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教育孩子是家长的法定职责。广大家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家庭教育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担负起家庭教育的神圣职责。
(二)明确家庭教育定位
家庭教育归根到底是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的如何做人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责任和使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庭教育要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过去,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属物,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变成了作业辅导和补习,家庭教育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家庭教育“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困局。
(三)懂得家庭教育特点
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是环境熏陶的教育,是在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是在生活当中进行的教育,脱离了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家庭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相机而教,家庭教育不仅是在家庭生活中实施,而且是在家庭生活中唤醒孩子成长意识的时候给予的相机引导。在这里,家庭教育绝不是刻意的说教。
(四)提高家庭教育素养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过去,每次孩子的考试成绩下来家长都要算名次。孩子的考试排名提高了,家长心里很高兴,孩子排名停滞不前家长就开始坐不住了,孩子排名后退更是“天下大事”。现在,学校不搞考试排名,考试成绩不公开,家长心里就没底了。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考试和考试成绩,说到底,考试评价的意义就是要发现孩子的问题,看到孩子改进的方向。
其次,家长要掌哪学的教育知识。2017~2019年,山东省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表明,非常喜欢艺术的孩子和不喜欢艺术的孩子相比,学业成绩高近40分。这说明,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最后,家长要尊重家庭教育规律,懂得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等等。
三、“双减”呼唤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建设
家庭教育的根基是家庭,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家庭建设。家庭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教育本身是示范,是引领,是唤醒,不是说教。美好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孩子是强大的模仿者,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首先你要成为富有爱心的父母。尽管家长无法直接教育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但是家长可以言传身教。家庭教育回归家庭本位,最根本的是,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要在美好家庭建设上下功夫。
(一)建设爱的家庭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顾问、脑科学家约翰•梅迪纳发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最有预测性的一个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而家庭情绪的稳定性取决于父母的关系。所以,他说过一句风趣的话:“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你就做一件事,去爱你的老婆吧!”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家庭生活中充满关怀、温馨、温暖,洋溢着爱、付出、支持,始终让人感受到安全、向上和力量。
(二)建设道德的家庭
儿童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是品德教育。品德的养成,靠环境熏陶、靠榜样引领。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道德的家庭、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如果父母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采取的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孩子怎么会有高尚的人格,长大了怎么能够自觉奉献社会?我的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但是她给我的教育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一个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偷懒耍滑,什么时候都不要让人家看不起你,在背后戳你脊梁骨”。这对我养成诚实劳动、自立自强的人生品格影响极大!
(三)建设安全的家庭
这里的“安全”不是指身体的安全,而是儿童心理的安全。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父母必须给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对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培育和人格养成非常关键。最可怕的是,孩子生活在性格非常暴躁的父母、随时发火的父母、时时争吵的父母身边。
(四)建设热爱学习的家庭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营造热爱学习、自由读书的家庭氛围。2021年秋季开学之前,我看到一封自杀孩子留下的遗书。遗书里有一句话:“今天这个时代挺有意思的,跷着二郎腿、天天不读书的那个人,却天天训斥我们这些读书的人!”显然,在这个孩子眼里,她的父母是不爱学习的反面典型!
(五)建设自由民主的家庭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但每当父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时候,必须从内心忘掉自己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否则,在家庭教育中就常常会以“老子”自居。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家庭教育的。父母不要一味控制孩子,更不要居高临下地管控孩子,必须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友好相处。
四、“双减“呼唤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本位
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如果说,家庭建设是家庭教育的根基和根本,那么,家庭生活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样式。
(一)生活是儿童的智慧之源
当今时代,人类教育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儿童的知识学习过度,二是儿童的生活学习贫乏。这两个挑战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这个时代的儿童,既不缺乏学习知识的机会,更不缺乏学习的资源,他们缺乏的是生活和实践。在技术革命之下,儿童的知识学习可以加速,但儿童的情感学习和社会性成熟却离不开生活的磨砺,是无法加速的。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大环境下,儿童的知识学习、学科学习过多,上课、作业、考试、补课几乎占据了孩子的全部时间。与此同时,儿童的生活学习、实践学习必然贫乏,生活学习、实践学习的时间、空间必须被剥夺。这对儿童的智慧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正因为如此,我认为,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生活越可贵。
(二)防止堵塞儿童的智慧发展之路
儿童通过生活感知外部世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是自己去悟道理的过程,这个“觉”和“悟”的过程,就是儿童智慧发展的真实过程。知行合一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增长知识和见识,就是要让儿童的学习做到知行合一,把掌握知识与增长才干统一起来。如果儿童的学习脱离了生活,失去了生活源泉的滋养,那么就从根本上堵塞了儿童的智慧发展之路。
(三)家庭生活教育要为儿童学科学习提供经验支持
要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强调课程教学改革要回归生活,家庭教育要为孩子的学科学习奠定生活基础。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回到家里,似乎不看课本知识、不做作业,就是玩耍,就是不学习。家庭不是学校的搬家,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再现。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生活教育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奠定学科概念、学科知识学习的经验基础。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接受大量学科概念、知识,其理解、贯通、内化往往需要生活经验做基础。
(四)让儿童参与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
儿童参与家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儿童是家庭生活的参与者、主动建构者,是家庭新生活的重要创造者,由此,儿童就成了家庭教育真正的主人。一是让儿童享受家庭阅读生活。阅读是儿童打开世界这本大书的不二法门。儿童之间的差距,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辅导班上拉开的,而是在会不会阅读、喜欢不喜欢阅读、会不会思考上拉开的。二是让儿童享受家庭劳动生活。劳动既是智慧之源,也是责任养成之根。或许可以说,没有劳动教育就没有良好的品德教育,就没有真正的积极人格的养成。三是让儿童享受家庭自然生活。只有真正走进大自然,深入大自然,才能让儿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绝美丽,感受到阳光普照的公平,感受到大海无由挑拣的包容,等等。四是让儿童享受家庭实践生活。带领儿童走进社会、走进历史现场,与自然、社会、历史对话,体会世态炎凉,探索人生智慧,发现人性之美。五是让儿童享受家庭体育生活。现代体育的意义远远超出强身健体本身。亲子体育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六是让儿童享受家庭美育生活。美育无处不在。让儿童参与到家庭生活美、环境美、语言美、行为美的创造中,这就是最生动、最美好的美育。
五、“双减”呼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育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双减”改革呼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做到“五个协同”。
(一)在教育理念上协同
现在,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让每个儿童享受良好的教育,如何让每个儿童走好自己的升学之路、成长之路,家庭与学校之间亟须凝聚教育共识。2021年7月,我到外地一所高中调研,校长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学校的班主任一天早晨接到某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家长说孩子在家没吃早饭,请老师帮孩子把带的鸡蛋的壳剥掉。现在,不少家长有一种理念,就是孩子什么都不要管,只管学习就行,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一切都好了。要让广大家长明白,包办即意味着代替儿童的学习,代替即意味着扼杀儿童的成长。
(二)在教育方式上协同
传统的家庭教育,常讲“棍棒之下出孝子”。这种家庭教育,从理念到行为都是居高临下的。今天,广大家长必须善于调整家庭关系、转变教育角色,要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转化为平等的教育关系。家庭教育要摒弃强迫意识和强制行为,要坚持平等协商、示范引领和启发诱导。
(三)在学业安排上协同
前段时间,我召开“双减”改革座谈会,有位校长讲了一个故事,说有的小学生不愿意在学校里做作业,因为在学校做完作业之后回到家父母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学校多玩玩、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回到家里再做作业。这说明,“双减”后在孩子的学业安排上,学校和家庭必须强化协同,家长、老师、孩子要相互协商、友好沟通。一方面,指导孩子科学选择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课程;另一方面,科学安排孩子的家庭教育任务。切忌出现学校下午增加了课后服务,孩子晩上培训班却一个也不少,结果导致周一到周五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现象。
(四)在习惯养成上协同
“双减”之后,孩子的家庭教育时间增加了,家长要引导、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前为学校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家长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作息、惜时守时、认真学习等习惯。家庭教育习惯养成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学习就有了“能力上的支撑和保障”。
(五)在亲子教育上协同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关系教育,或者说,是借助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中介进行的。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没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特别倡导加强亲子沟通,强调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但亲子沟通不是简单的亲子对话,更不是僵硬的、死板的说教,陪伴也不是天天看着孩子学习、做作业。良好的亲子沟通、最好的陪伴,都是在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中实现的。广大家长要努力挤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劳动、读书、旅游、运动、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做公益活动、做小科学实验、清洁环境,等等。